首页 理论教育 笑看群星多璀璨

笑看群星多璀璨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素有“东方金字塔”之称的西夏王陵有九座西夏帝王陵和二百多座王公贵族的陪葬墓。粉碎“四人帮”后,罗矛昆从青铜峡中学教师的岗位考入宁夏社科院历史所,先后发表了《李继迁攻占灵州》《仁孝试评研究》《西夏学研究述评》《西夏白高国民探源》等论文。他担任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和科研处长多年,潜心研究西夏学和推动院里的西夏学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宁夏社会科学院西夏学研究群体剪影

丁朝君

距今970年前,在中国西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曾经活跃着一个精骑射、善征战的民族——党项族。他们在“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方圆两万余里的疆域上建立了一个强悍的少数民族边疆政权——大夏国,与宋、辽、金鼎足而立,史称“西夏”。

历史的烽烟中,西夏雄踞西北190年,夏王元昊在额济纳旗兴建了有名的黑城,如今,被日月磨损的黑城已经成了研究西夏的宝库,成了一座苍凉悲壮的历史古堡。随着人们探索神秘西夏的脚步,被历史长河湮没了七个多世纪的党项王国,是否会向今天和明天的人们展露出更多的精彩与丰富,更多的厚重与秘密?

天风荡荡,日月昭昭,经历了金戈铁马的血腥征战,经历了开疆辟土的骁勇豪壮,经历了励精图治、发展创新的强国之路,经历了大大小小的碰撞沿革,经历了兴盛与衰败,西夏终于被蒙古灭亡了。但是它却以190年岁月的辉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上书写了一页大放光彩的华章。为了探究强悍的少数民族政权西夏王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文字、艺术等多方面的真实面貌,世界十余个国家都有研究西夏学的机构和学者,中国有以王静如先生为代表的薪火相传的四代西夏学专家。

宁夏是西夏王朝建都的地方,当年的西夏首府兴庆府就是现在的银川市。素有“东方金字塔”之称的西夏王陵有九座西夏帝王陵和二百多座王公贵族的陪葬墓。残砖碎瓦的陈年遗迹映衬着西夏古国曾经的边风瑟瑟,旌旗猎猎,羌管悠悠;曾经的夏人剑、党项弓震碎了落日;党项旗帜飘扬的地方无不血流成河,不屈的西夏人透过滴血的伤口凸现傲骨。西夏啊西夏,这扇神秘的大门即将打开,请看——以李范文为首的一支人马向我们走来,手里拿着神来之笔要挖掘出几千年的奥秘。

在宁夏社科院的西夏学研究队伍中,李范文、韩荫晟是硕果累累的领军人物,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高举着学术旗帜在前面带路,后面跟随着一队朝气蓬勃的精悍人马。对于前辈,已经有专门的介绍了,我就不再赘述。本文在这里向读者介绍宁夏社科院八位在西夏学研究领域卓有成效的精英才俊。他们是颇具凝聚力的团队群体,他们是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团队群体,他们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团队群体,他们是具有共同奋斗目标的团队群体,他们是西夏学研究的探索者,他们是揭开西夏历史面纱的人。西夏,恢弘的历史;西夏,神奇的土地。他们正在用现实撞击历史,他们将用心血之笔揭开西夏的法律、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的尘埃,让西夏这颗曾遗落的明珠放出耀眼的光芒来。

遨游在西夏王国里

曾任宁夏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的副所长,罗矛昆是当之无愧的西夏学专家,但是当我去采访他时,却接二连三地碰了钉子。“没有什么可写的,退休了就什么也不是了,现在是保养身体最重要。写别人吧。”在我反复动员,多次诚恳的说服下,他才挤牙膏式的谈了几句。这不是他谦虚,而是多年来自我修养的超脱已经使他淡化了自己,在他眼里,尘世的纷纷扰扰、争争斗斗皆是俗人所为。在甘于淡泊的罗矛昆眼里,功名利禄淡如水,争名逐利实乃可笑。

粉碎“四人帮”后,罗矛昆从青铜峡中学教师的岗位考入宁夏社科院历史所,先后发表了《李继迁攻占灵州》《仁孝试评研究》《西夏学研究述评》《西夏白高国民探源》等论文。1983年他撰写的5万字的《西夏史话》在宁夏日报连载了半年时间,受到读者广泛好评。30万字的《西夏纪点校》出版;3600条的《西夏谚语译释》至今无力出版;为《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史》一书撰写6万字的“党项文化史”一章;为陈育宁编写的《中华民族凝聚力》一书,撰写了两章;陈育宁主编的《宁夏通史》一书的“西夏部分”和“党项部分”由他撰写。

罗矛昆有出众的口才。在1995年举办的首届国际西夏学学术研讨会期间,会议安排考察西夏王陵,由罗矛昆担当解说。一与会者会后撰文称赞罗矛昆:语言生动,古今结合,以大量史料为依据,使各位代表受益匪浅。像这样高档次的解说员恐此生再参观西夏王陵时不会遇到了。

罗矛昆在同龄人中间是一个少有的看破人生的散淡之人。因此,他活得不累,太极拳打得很好,身体也保养得不错,大有清风明月观鱼赏花下下棋的闲情逸致。我想,能活到这个境界,是何其滋润啊!

他持彩练当空舞

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的景永时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就进了宁夏社科院,在研究方面他扎扎实实的从资料收集整理入手,不急不躁地做基础工作。他担任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和科研处长多年,潜心研究西夏学和推动院里的西夏学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他是一个不事张扬的人,犹如鲁迅曾经所言:“自古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景永时恰恰就是这样的人,沉稳、内敛是他的性格,踏实务实是他的品格,寡言少语是他的特点。

他主编了《西夏译丛》一套五本;主持研发用西夏文字符集及两种版本的电脑录入软件;他合作译著的《西夏书籍业》(2000年版)获2001年北方十五省区优秀图书奖,任执行副主编的《西夏通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70万字)先后获第五届吴玉章一等奖和宁夏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翻译了15万字的俄语资料;还为已故韩荫晟先生550万字的《西夏与党项资料汇编》做责任编辑,用默默无闻的心血装点他人的花环。

更多的任务是西夏学科研究负责人,需要协调、联络、组织、培养后备人才,检查科研进度,为年轻人提供学术条件,调动他们的科研积极性。这些琐碎的工作很占时间和精力,尤其是重大学术活动需要一段时间集中精力投入,例如1995年举办第一届西夏学国际讨论会,但总得有人去做。他做了开拓性的工作,例如西夏研究与企业合作。景永时是名副其实的双肩挑的干部,既是科研人员,又是行政领导。他勤勤恳恳地工作,踏踏实实地做学问,认认真真地处理行政事务,只是苦了自己。多年来,夜晚是景永时研究西夏学的好时光,他坐在电脑前,每每沉浸在钟爱的西夏学研究领域里,辛勤并快乐地探索着。

霜叶春花同样红

春花固然鲜艳芬芳,被寒霜染的殷红的秋叶同样美丽耀眼,贾常业是被日月风尘浸染的红叶,有着成熟的壮美。

我一直想从人才学的角度分析研究贾常业同志的成长道路,他从行政岗位转行到冷僻的西夏学研究方向,在年龄、资历方面都不占优势。当时已经53岁的他,行政职务是正处级,但他毅然放弃熟悉的岗位,义无反顾地扑向西夏学研究领域。路多歧而树多枝,有所弃才能有所取,有所不为,才能大有所为。这大概就是贾常业当时的想法。

面对着图案一样的西夏文字,他感到十分棘手。景永时研究员鼓励他,帮助、指导他,一点一滴的逐渐从认识到喜欢到痴迷,一直到可以研究西夏文字的电子字库,查西夏字的形音义。比较精通西夏文字之后,他一门心思地反复考证,经过整整8个月时间,完成了6000个西夏文字的辨识、分析,并做了排版软件。

文字是打开西夏历史的钥匙,这其中的艰辛,笔墨难书。在他追求的脚下,注定是尘土飞扬,黄尘扑面;在他寻找的船下,注定是惊涛滚滚,风起浪涌;在他奋斗的路上,注定是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探求无悔,欲穷学术之真谛,坎坷有志,竞酿硕果于芬芳。放着轻车熟路的行政工作不干,却选择孤灯黄卷的学术研究,恰如英国诗人拜伦所说“你注定要辗转于痛苦和你的意志之间,虽不死却要历经磨难”。选择目标是自己设计自己的过程,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贾常业迷恋西夏学,沉浸于西夏文字艺术。他与景永时合著的《基于方正典码基础之上的西夏文录入系统》和获得自治区第十一届社科优秀成果著作三等奖的《西夏文字处理系统》,使社科院具有国际国内最高水平的西夏语言电子化处理系统;增订了《夏汉字典》;申报了国家级课题“西夏文形音义比较研究”,计划110万字,目前已经完成70万字;承担每年《宁夏社会科学》和《西夏研究》中西夏文的排版工作;2011年底又收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华字库工程总体组的立项通知书:由贾常业同志负责“西夏文字的搜集整理与字库制作”(二)子课题的研发工作。贾常业承担的这个子课题是中华字库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中华字库是列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的重大建设项目,其意义不言而喻。

作为学科负责人之一,贾常业发挥擅长管理的优势,既谋长远发展,又做好当下的扎实努力。尤其是近年来,他策划、建设了宁夏社科院历史学所西夏学科文献数据库,可谓花小钱办大事!

多少个月明星稀的长夜,多少个霞飞日出的清晨,贾常业心无旁骛地扎进故纸堆里……

他是转型成功的典型,是自学成才的典范,53岁改行的实例少之又少。凭着攻坚的毅力,凭着一往无前的坚定,凭着追逐学问的满腔热忱,凭着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凭着坚守信念的顽强,他成功了!作为西夏文字专家,他破格评上了副研究员职称。我们向有进取精神的一酬壮志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是谁染得霜林醉

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他驾鹤早行,撇下娇妻幼子,好不叫人悲伤不已。霍升平,陕西子洲人氏,是宁夏社科院的第一个西夏学研究生,是当时宁夏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学历最高的年轻人。他是兰州大学李蔚教授的高足。

他精通俄语,曾在《宁夏文史》等刊物上翻译发表了多篇苏联学者“苏联西夏学历史与现状”等学术文章。会拉小提琴、吹黑管的霍先生,是较早研究西夏音乐有关问题的人,是中国最早钻研西夏谚语的人(比甘肃的陈炳应研究员还要早),发表论文20余篇。他毕生追求西夏学研究,却因身体状况撒手人寰。在得知生命垂危时,他遗憾地说“我二十四史还没有读完呢!”每每回想从罗矛昆老师那儿听来的这句话,我心头漫过痛楚的感念:这才是一个真正做学问的书生。

霍升平一生未曾入仕,治学为其本色。收敛沉潜的性格与自律的治学态度使他业精于勤如入无我之境,追求学术本身相对存在的客观价值及长远功用,却忽视了生命的脆弱,致使在自己全然不知的状况下,撒手人寰。岁月淘人,原非可料,他未曾叱咤,未曾煊赫,却将有限的生命熔铸于他醉心的西夏学,却用他踏实无声的翻译作品和学术成果奉献于西夏学研究文库,无言的文字留下了他辛勤思考劳作的足迹。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西夏学研究贡献了毕生力量。二十年生死两茫茫啊,我不禁感叹:是谁染得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醉人的浪漫选择

具有浓郁文人气息的胡若飞原本在北京海关工作。酷爱读书的他,从书中得知李范文先生执著于西夏研究的事迹,了解到西夏学研究的前景不可限量,其国际影响力卓越超群。在精神王国里,胡若飞不安于现状的灵魂冲撞着欲飞的潜在力量,脉搏里跃动的蒸腾血气促使他探索神秘西夏的热情与日俱增。他告别北京,来到了西部边塞相对落后荒凉的宁夏。

人生,就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选择组成的,年轻的胡若飞毅然决然的选择,使他开始了并不浪漫的学术生涯。其实,西夏学是冷门,可供借鉴的资料非常少,从熟悉的海关工作到故纸堆里寻寻觅觅,抄抄写写,其中的差距太大了。从不适应到完全适应需要一个不短的过程。西夏啊西夏,辽远之古国,灿烂之古国,英雄之古国,悲壮之古国,你吸引了胡若飞,将他引上了一条不知深浅的路。长夜漫漫,孤灯寂寂,胡若飞将怎样度过夏日和寒冬?在严峻的生存面前,那如诗如画的浪漫真叫人啼笑皆非。

但残碑碎片亦有情,工夫不负有心人,他的研究成果终于出版了,29万字的《西夏军事制度研究及“本续”密咒释考》和陆续发表的20余篇西夏学研究论文,其中西夏语言、哲学、军制方面的选题有些产生了有益的影响。他还把介绍西夏学成果的一些文章发到网上,为扩大影响尽力。

值得一说的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社科院派胡若飞赴英国做学术访问,他在全国第一次从大英图书馆带回了黑水城文献的全套缩微胶卷。缩微胶卷回归宁夏后,由于没有阅读设备,进展十分缓慢。2003年至2005年,社科院与二民院(现北方民族大学)合作,编辑缩微胶卷的文献成果,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英藏黑水城文献》1~5册,可以说胡若飞起了独特的作用。

在外人看来,胡若飞仿佛有些另类。他的学术之舟行进得有些迂回,甚至有的行程随意漂泊着,好在聪明的他知道适时调整航向。西夏学毕竟有他的钟爱,以严肃的态度做学问毕竟是他的追求!

现在已经是中年的他在宁夏娶妻生子,对于年轻时的选择他无怨无悔。也许,只有他自己明白这其中的甘苦得失。

枫叶丹丹芦荻旋

许生根是多年坚守在历史所的中年人,从大学毕业进社科院历史所至今,春秋交替,暑往寒来,大自然的变化丝毫不影响许生根的学术目标,他沉迷于西夏学,钟情于西夏学,执著于西夏学,坚守着西夏学,一门心思扎根西夏学领域。信念的力量是无形的,他参与完成的著作都是大部头的。

2005年出版了5册本500万字的《英藏黑水城文献》,许生根任副主编。

2010年出版了100万字的两册《日本藏西夏文文献》,他任副主编。这部著作是中日两国西夏学学者合作交流的结晶,是2007年度中国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于2005年启动,2007年7月立项,2009年12月完成。在中方和日本西田龙雄先生的指导下,在日本各图书馆的大力协助下,经过5年努力终于完成。日本西夏学学者荒川慎太郎博士执笔写的序言,他从日方的角度介绍了西夏与西夏文献的发现及语言学的解读和收藏概况。

与此同时,许生根还陆续发表了一些论文,如《英藏黑水城文献社会文书书略》《英藏黑水城出土四件元代军政文书初探》等。

2008年冬天,许生根被派往日本找寻西夏学文献。

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了大量中国黑水城关于西夏学的文献,其中著名的有西夏之文字音韵类书,如《文海》《音同》《杂学》《五音正误传》等,以及大量西夏文佛经。为了想办法寻回这些珍贵文献,许生根受国家委派,于2011年10月赴英国访学一年,去找寻散落于欧洲尤其是英国博物馆的西夏学文献及西夏学相关资料,将最终把英藏的西夏文献等资料全部复制回国内,为西夏学研究增添新资料。

多年来,许生根的学术之路并非坦途,有平川也有低谷,对于组织的重视和培养他心怀感激!许生根在中年时节恰逢太平盛世,天时、地利、人和都有益于做学问,他将在天地间深入挖掘,自由书写。

我看青山多妩媚

魏淑霞放弃了中学历史老师的岗位,考进了西夏学研究的大门,从欢歌笑语、书声朗朗的学校来到了安安静静、冷冷清清的环境,落差太大,十分的不习惯,战胜孤独,适应环境成了首要的任务。

教书育人的为人师表到俯首学习新领域、新知识,这中间的差距只有自己体会。

第一项工作是参与校正《西夏通史》,研读别人的成果是学习专业的好机会,她珍惜这个机会,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如饥似渴地汲取西夏学知识,仿佛是一个初入学校的学生,从头学习西夏的历史、军事、经济、法律等。在校正的过程中开阔了她的历史视野,西夏古国灿烂的文化使魏淑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感知到了学海无涯的浩瀚。研读和参与校正《西夏通史》的过程是很美的精神享受,她体会到了历史研究的乐趣,从苦涩的阅读到消化的甘甜芬芳,是质的飞跃,是收获的喜悦,也是沉浸在学问中的陶醉。

学习阶段过去了,她写作出版了《湮没的神秘王国——西夏》一书,还发表了《西夏监察制度探析》《西夏僧官的培养与选拔》等近十篇论文。

在研究西夏学的同时,她对宁夏地方史研究也有涉猎,编著出版了《斯诺在宁夏》;还发表了《郑和下西洋所体现的中华文化的特质》《宁夏特色旅游现状研究》和《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思路及对策》。

一个人只要把心血融注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上,日积月累,天道酬勤,总会有累累硕果。洗尽尘心醉流霞,我看青山多妩媚。魏淑霞取得的成果就是例证。

霓裳探幽舞翩跹

“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奖项”获得者姜歆,从宁夏炼油厂考到社科院法学研究所,他在选择课题时发现西夏法律是一个可以纵横比较的研究课题,西夏法制承接了唐朝和吸收了宋的司法制度,可以比较唐宋法律,西夏又是少数民族政权的法律,党项族传承吸收了中华民族法学的基本,它地域性突出,民族性特点鲜明,盐铁立法水平高于同时代的宋、辽、金。元以后的法律,受西夏法律的影响。他在法学的比较中,一下子喜欢上了西夏法律,决定了主攻方向。路漫漫其修远兮,姜歆上下而求索。用了五年时间钻研,是埋头苦干的五年,是心无旁骛的五年,是与世隔绝的五年,是笔走龙蛇的五年,终于出版了《西夏法律制度研究——天盛旧改新定律令初探》一书,这本书在西夏学研究领域引起反响。

他2008年出版的25万字的《细说中国法律典故》一书被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以评书的形式连续广播。在北京播出宁夏作者的著作是不多见的,姜歆却有这样的荣幸。

2010年,他获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夏法制对中华法系的传承与创新研究”的立项。

2008年至2011年姜歆还先后出版了《中国穆斯林习惯法研究》等六本图书。

从炼油企业来到学术部门,年轻的姜歆铆足了劲儿连连出成果,一心一意,钻研西夏学;一腔热情,追逐西夏学;一门心思,攻坚西夏学。从法律到商业,从单篇的论文到一本又一本的著作,凝聚着这个年轻小伙儿的殷殷心血,寄托着他不懈的信念与追求。天道酬勤,当收获的喜悦给予他甜蜜的滋味时,吴玉章奖颁给他最美的奖励。

姜歆在西夏学研究方面成果卓著,但你想不到的是他并不是历史研究所的人,他的编制在社科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他在确定研究方向时,瞄准了西夏法律。我以为,姜歆聪明过人,因为宁夏社会科学院的两面学术大旗就是西夏研究和回族研究,都有所涉猎,真是不容易啊!

作为个体的表述,我已经呈现于读者面前了,现如今他们依旧在西夏学研究领域泼墨挥洒,为神秘王国的挖掘整理奉献精气神。岁月无情,人生有价,但愿我的书写能够予以做学问的后来人一些启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