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为“孺子牛”

甘为“孺子牛”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范长林1908年12月出生于河北省深县东留曹村一个极其贫寒的农民家庭。范长林胸怀报国救民的壮志,走出了校门。中共深北特委成立前,范长林被任命为巡视员。范长林受命于危难之际。在区委书记政治考试中,范长林荣获冀中区第一名。1942年“五一”扫荡前,范长林调任中共深北县委钱税干事。在残酷的“五一”扫荡中,敌特、汉奸与日本鬼子互相勾结,气焰嚣张,大喊大叫要活捉范长林。有一次,日寇袭击冀中八分区游击支队,并尾随追到该村。

抗金名臣李纲诗云:“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深县古称博陵郡,历史悠久。隋朝开皇十六年间,以其城西深池取名深州,1913年改州为县。这里盛产蜜桃,驰名中外。

范长林1908年12月出生于河北省深县东留曹村一个极其贫寒的农民家庭。其父范蕊智,一生务农,喜阅古籍,是个勤劳朴实、忠厚善良、富有智慧、向往进步的明白人。本家与亲戚,都是淳朴的庄稼人。

《管子•权修》中有道:“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年之计,莫如树人。”范蕊智把一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树人”上。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祖传的6亩薄碱地上种谷植树、精耕细作,并给人打短工,抚养子孙。他靠双手,靠勤俭,把范长林培养成了一个既有文化知识又有革命理想的农家“秀才”。

范长林少年时代,虽然家境穷困,生活凄苦,但他天资聪颖,机敏过人,胆大心细,笃志好学。先在北溪村念私塾,后在深县一高就读。其恩师刘世昌先生说:“在我教过的90多名学生中,范长林是最优秀的一个。他聪明伶俐,而且品行端正,为人忠厚。”

郑板桥有云:“贫贱足以立志。”十年寒窗,沧海横渡。范长林胸怀报国救民的壮志,走出了校门。刚一涉世,便踏进深州城南街“大德昌”钱庄,当了店员。范长林疾恶如仇,不忍剥削与压迫,稍有觉悟,便拂袖而去。

为了谋生,他与本村王嘉朴等人联袂赴津,做起了现趸现卖零碎布头的小生意,后来又在天津一家纺织厂学习织布。其间奔波不止,吃尽苦头,虽未挣上几两碎银,但却接触了社会,开阔了视野。特别是1930年,他在天津结识了几位地下共产党员,从此开始阅读《共产党宣言》和共产党人的启蒙读物《大同篇》等进步书籍。他的心中燃起了一盏指路明灯。

在共产党人的进步思想影响下,范长林渐渐觉悟起来。由于他饱尝了封建势力的压迫之苦,所以特别同情劳苦大众。他深深认识到,要实现报国救民的壮志,必须团结工农起来革命,除此别无出路。

1931年,范长林在河北省饶阳许家张保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在党的领导下,开始组建村农会的活动。1937年4月17日,东留曹村农会成立,他任主任。之后,他亲自培养和介绍刘聚水、范恒一、王嘉朴、杨合、杨唤成、牛彬如、张风州、牛景全等几个穷苦农民入党。接着又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报请上级党委批准,成立了东留曹村党支部,范长林任书记兼村长。

中共深北特委成立前,范长林被任命为巡视员。抗日战争爆发,在中华民族的危急关头,他挺身而出,与大流村的共产党员尹宗正、北溪村的尹良久等同志一起,向晨时、溪村等区村的群众进行了大量的抗日宣传与组织工作。

范长林受命于危难之际。1938年,他与尹良久被任命为中共深县第三区委员会正、副书记,创建发展壮大了全区的党组织。1940年1月,中共深北县委成立,范长林调任第四区区委书记。时逢抗日根据地最困难的时期,他与区长谢汉卿等一起,发展党的组织,培训革命干部,巩固抗日政权,建立敌后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组织反“扫荡”。在全区范围内组建了游击小组与男女民兵自卫队,并大力开展了自造武器的活动。他领导下的大流村“八大秀”妇女自卫队,在民兵检阅时获深北县第一名。他发动溪村区民兵土造的“单打一”手枪、手榴弹、地雷与小型迫击炮等,参加冀中区土造武器大比赛时受到了表彰。

是年秋天,范长林在县委的领导下,与谢汉卿一道,率全区民兵和游击队,在沧石、深安公路开展了七个昼夜的“破击战”,切断了敌人的交通,中断了敌人的联络,有力地支援了“百团大战”。

1941年,解放区进入了一个最困难的时期。为巩固和发展党的组织,在县委的领导下,对党的组织进行了思想上与组织上的整顿。这个时期,范长林领导全区党员干部,学习了毛泽东的《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从而提高了广大党员和区村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范长林在支部书记培训班上亲自讲课,并结合斗争形势,吸收了一批知识分子入党。在区委书记政治考试中,范长林荣获冀中区第一名。

1942年“五一”扫荡前,范长林调任中共深北县委钱税干事。在残酷的“五一”扫荡中,敌特、汉奸与日本鬼子互相勾结,气焰嚣张,大喊大叫要活捉范长林。然而他的抗日立场更加坚定,以抗日救国为己任,在血腥恐怖下,置个人安危生死于度外。不久,范长林又调任溪村区委书记。这一时期,整个冀中抗日根据地全部沦陷。敌人在6万平方公里的冀中大平原上设置了1753个军事据点。仅深县就有敌伪据点与岗楼82座。在溪村区的27个自然村中,设有敌人据点与岗楼9个之多,密集到每3个村庄就有1个。日本鬼子到处实行“三光”政策。当时环境极其残酷,号称“冀中事变”。那时,“无村不戴孝,遍地皆狼烟”。农历九月二十四日,日寇在晨时杀害了我抗日群众38人。在哀鸿遍野、烽火连天的情况下,范长林根据上级党委关于“以隐蔽的武装斗争为主”的指示,化名范真常,领导全区坚持了敌后武装斗争。他认真学习和遵照毛泽东“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教导,采取由明转暗的工作方针,组织群众开展了游击战和地道战。他领导大凌霄村挖的地道,是深县推广的最好典型。有一次,日寇袭击冀中八分区游击支队,并尾随追到该村。这时我军指战员全部钻进了地道,敌人赶到村庄时,我军早已无影无踪。

为加强抗日宣传,范长林经常身着一件破旧长袍,腰掖一把手枪,手提一个标语桶,挥毫泼墨,并指挥群众在四区各村的墙壁上刷写抗日标语。一次,他发现岗楼上的鬼子和汉奸把东留曹村的抗战标语给洗掉,并写上了“东亚共荣”“中日亲善”等反动标语。于是,趁夜深人静,他带领共产党员范勤山、范贵森等,连夜涂掉了敌人的标语,并在街道的砖墙上写上了醒目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抗战标语,还在各家的大门口写上了“内有爆炸物”等。从此,敌人害怕被炸死,再也不敢窜入东留曹村了。

范长林的幼年多灾多难,乡亲们都说他“命不济”。襁褓之中丧母,他和父亲相依为命,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其父用尽全部心血,才把他抚养成人。因此,他对慈祥的父亲极为孝敬。“五一”扫荡后,父亲年迈体衰,卧病不起。经组织批准,他返家里侍奉老人。其父逝世,他料理完毕,即返工作岗位。

范长林从小善于学习,爱好广泛,多才多艺。他不仅练就了一手潇洒飘逸的毛笔字,而且对京剧艺术也颇有研究。其京胡演奏,音色纯正,委婉动听。对于中医中药,范长林也特别喜欢。工作之暇,时常研究名医为患者开的处方,学习其经验,总结其得失。针灸、拔罐更是难不住他。这些专业特长,都成为他从事革命工作、密切联系群众的有利条件。在抗日战争中,范长林一面领导群众坚持武装斗争,一面在第四(溪村)、第九(护驾迟)等区进行了“文化军队的建设”,率先在溪村区建立了抗日村剧团。在深入生活、接近民众的基础上,亲手执笔创作了现代京剧《高一招》。

《高一招》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写成的。一位农民有一块庄宅,在旧社会被“高一招”强行霸占。这位农民一气之下上告县衙。然而,旧社会的官府是“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被告“高一招”向县官行贿大洋五百元。于是,原告因无钱而败诉,被诬陷为盗。共产党来到冀中,建立了人民政权,那农民又向人民政府上诉。人民政府“明镜高悬”伸张正义,终于平了冤案。含冤多年的农民胜诉后唱道:“旧社会无天日太黑暗,狗官贪赃枉法案错断,昧良心受贿赂五百元。共产党掌政权,替民做主明镜高悬,反坐判那‘高一招’徒刑五年,多年的冤枉终得平反。我们要跟着共产党永向前。”这就是《高一招》一剧的主题。它以鲜明的阶级爱憎和曲折的故事情节、逼真的人物形象与传统的民族形式,博得了边区军民的喝彩。

《高一招》由抗日村剧团演出后,引起了冀中军区“火线剧社”的关注,并派人观看了演出,要走了剧本。1945年6月,范长林调深县护驾迟区工作。这是个抗日模范区,著名的董庄地道战就发生在这里,民兵英雄董振宗就在这里。护驾迟位于深县东南部,历史悠久。相传汉光武帝刘秀逃亡至此,大将冯并前来护驾,秀责曰:“汝护驾来迟也。”故该地取名“护驾迟”。是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范长林与副书记刘祥、区长韩玉廷一起,组织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同时,开展了一个较之往年规模更大的拥军优抗活动,充分激发了群众参军参战、支援前线的积极性。还在九区提拔了一些工作积极肯干、卓有成绩的村干部到区上工作,著名的民兵英雄董振宗就是其中的一个。

1947年,在减租减息和宣传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的基础上,开展了土改。冀中区党委把深县列为全区土改试点县。区党委副书记金城兼县委书记,并选择46个村进行试点,其中护驾迟区就占35个村。范长林参加了地委在辛集召开的土地工作会议。他兼任县人民法庭审判长,当时由47人组成了审判委员会,于1948年底完成了土改审判任务。在阶级复查、填平补齐和平分土地的运动中,对阶级成分的划定,范长林亲自深入各村调查研究,及时纠正了“左”的偏向。在三年的土改中,健全了请示报告制度。为了总结经验,防止出偏差,他在写报告时,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既报喜也报忧。他的报告生动细致,有时一周写一份。区党委书记林铁、副书记金城等领导,都批阅过他的报告。在土地平分中,他始终坚持了毛泽东提出的“必须满足贫农和雇农的要求。这是土改的最基本的任务”和“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利益”这两条原则,从而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参军支前方面,九区最为突出。1948年春季,就有三百多翻身农民在“保田保家”“保卫翻身胜利果实”的号召下,组成两个连队,开赴前线。

群众说:“九区模范多,闻名全中国。”确实这样,护驾迟区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前康村的王纪荣,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把四个儿子送往部队,在群众中传为美谈。范长林把她昼夜纺棉、支援前线的事迹编成了话剧《王大娘赶集》,由区公所组织了演出。王纪荣还被评为“拥军模范”和“子弟兵的母亲”。在九区区委和范长林的培养下,王纪荣于1948年出席了党中央在西柏坡召开的全国英模代表大会。

工作勤奋,不计名利,严于律己,顾全大局,是范长林坚持不渝的准则。他对自己、对子女的要求特别严格,战争年代亲自批准爱子投笔从戎。

1948年底,毛泽东发出了抽调老区优秀干部随军南下“去占领广大的新地区”的伟大号召,时任中共深县县委委员兼工会主任的范长林积极响应。他说:“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这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我虽然患有胃病,家有很大困难,但我坚决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带头南下,支援子弟兵,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解放江南的穷苦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

出征前,他对家属亲友说:“哪里黄土不埋人!”还专程前往冀中军区某部探望了长子,接着又信告了正在西北战场参战的次子。由此可见,当时范长林是下定了“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决心的。中共冀中区党委主办的《冀中导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范长林带头南下的事迹。1949年2月4日,中共深县县委在县城召开了欢送南下干部出征大会。事后,深县118名受命南下的干部,徒步到达定县。当月25日,在锣鼓喧天和上万名群众高唱着“光荣的花儿,光荣的匾,欢送干部下江南,冀中的干部最优秀,领导人民把身翻”的歌声中,开始南征。他们行军千里到达了皖南。4月21日,炮声隆隆,深县南下干部随从2野3兵团12军35师在繁昌县渡过长江,进入了歙县。5月1日,范长林与南下战友一起,投入了新的战斗。他被任命为歙县城关区(县级区)区委书记,原深县妇联主任杨运辉任区委副书记,张锡任区长。

当时,人民群众正在欢庆胜利,而匪特不甘失败,组织了武装匪徒200余人进行暴乱,妄图颠覆新生的人民政权。鉴于此况,剿匪建政则是县委和城关区委的中心任务。范长林与杨运辉、张锡等并肩战斗,在剿匪建政、保护城市工商业等工作中,成绩斐然。三个月后,范长林调徽州地委任农会副主任。

南下后,范长林的工作单位和职务曾多次变动,有时升,有时降。但他毫无怨言,总是愉快接受。他的党性原则组织纪律观念极强。别人不愿去的地方和单位,他去;别人不愿干的工作,他干。他常说:“共产党员,对于革命工作要极端负责,一切听从党安排。”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组织对他的鉴定是“工作负责,作风朴实”这样八个大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皖南区党委决定,并由行政公署主任魏明签署,于1950年任命范长林为祁门县人民法庭副审判长。面对这一分配,他说:“职务虽然不高,但却人命关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干好。”他与公安局长兼人民法庭审判长的赵杏林并肩出色地完成了镇反、土改审判任务。1950年12月25日,祁门县人民法院成立并与人民法庭合署办公。

祁门地处皖南边陲,原为黟县和浮梁县地。因县东北有祁山,西南有阊门,乃合名为祁门。这是一座古城。“邑山多而田少,山区则普遍植茗。”当地“业茶者七八”。这里的红茶驰名遐迩,其特点是“色黄而香”。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写“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其中“浮梁买茶”即包含祁门茶乡在内。

1951年,范长林出任祁门人民法院院长。在祁门担任法官,这可是个被人视为“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位置,况且范长林还兼任县政府的民政科长、人事科长和县农会主任三个职务。然而,范长林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铁面无私,秉公办案,在土地改革、镇反、“三反”“五反”等运动中,查处了一批民事与刑事案件,对怙恶不悛的反革命分子,证据确凿地予以判决,执行了“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和“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立功受奖”的政策。他对每个案件都实事求是,区别对待,恰当处理,沉重打击了反革命残余势力。从而巩固了人民政权,保障了土改顺利进行。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是范长林的最大特点。1947年与1948年深县土改、平分时,他亲手写下了许多调查报告与工作总结。这些文字材料至今还在深县档案馆珍藏着。经查阅祁门人民法院的档案资料,范长林在任县人民法庭审判长、法院院长期间亲笔写下的手稿,就有数十万字之多。范长林在法庭任职时,兼职最多,担子最重,除兼任三个科长职务外,还兼任祁门镇反委员会主任兼秘书、县复员委员会主任等职。这些部门的重要公文、布告、审讯记录、判决书、工作总结、请示报告与工作安排等,大都出自他的手笔。范长林在祁门埋头苦干,做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工作。

据《祁门县志》记载,三年镇反中,取消反动道会门十余个(其中会首400人,会徒5000余人),惩处了与人民为敌的首恶分子81人,审理了山林失火案119起,受理民事案件1933件。其间,范长林亲自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为祁门培训了1500余名婚姻法宣传员。经法庭判决废除旧婚约和包办婚姻136件、童养媳36件,办理新婚9370对,处理离婚326对。据县志在“民政”一节记载,范长林在任期间,追认烈士202人,建立烈士墓18处,修建烈士纪念塔4座,安置复员军人335名,并对残废军人、民工进行了残疾等级的评定,安排军转干部163人,选招干部178人、其他145人。

范长林时常对法庭与法院干部们讲:“一定要有群众观念。凡遇到不会写字的人打官司时,可叫他口诉,随来随问,以免群众误了生产时间。”无论处理什么案件,他都强调调查,从不轻信口供。在审理“大刀会”等反动道会门的案子中,他带领干部,跋山涉水,亲赴现场,一一调查,并写下了大量的调查手记。

毛泽东说:“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在漫长的革命历程中,范长林无论走到哪里,都特别注重干部的培养,特别是科技人才的培养。在冀中深县工作期间,他亲自为干部兴办文化、政治理论学习班,并在实践中培养了一大批干部。后来,他们大都成了党的高级干部。在祁门任法院院长期间,他非常器重工作勤奋、热爱学习的郑启通、江用宾、程震、程维等,并把他们培养成为审判员。后来,郑启通升任院长和县人大主管政法的副主任。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撤销皖南和皖北两个省级人民行政公署,正式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是年6月,范长林调任太平县代县长。他一上任,就对县级各科室、各乡镇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全面考核。从而做到了“知人善任”和“人尽其才”,调动了全县干部的积极性。

黄山的天都峰就在太平县境内。古代黄山称为“三天子都”,秦代取名黟山。唐代李隆基崇重道教,并立之为国教。为纪念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于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六月十七日下令,将黟山改称黄山,即“黄帝之山”。

黄山共有36峰,太平县境内就有8峰之多。虽然范长林在太平县任职时间不长,但他却为黄山旅游区的开发和建设洒下了辛勤的汗水,黄山管理处的许多林业技术干部就是他培养起来的。正当他为建设黄山出大力之时,又调任皖南木材公司党委书记兼经理。不久安徽省委又调范长林任徽州专区水利工程队(处)长。为兴修皖南的水利,他的足迹踏遍了横江两岸、洽水河畔与徽州地区10个县市的山山水水。为修建屯溪、休宁的“千秋渠”以及进行“改田为地”的试验,范长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注重调查,求真务实,作风深入,联系群众,是范长林早在抗战初期就养成的习惯。在修渠筑坝、治水改田的工作中,他亲临现场,调查研究,制定措施,因此指挥得力。他亲手解决了歙县三合坝和太平弘山渠存在的问题。他处处替群众着想,善于在群众中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他常讲:“不管干什么事,一定要让群众思想通了再搞。”在修渠中需要群众搬迁时,他亲自解决群众住房与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为了搞好水利的兴修,造福徽州人民,范长林深入到休宁三山乡、屯溪景阳乡、黟县梅兰乡、绩溪板桥乡等地进行调查,并写出了指导全省性水利建设的《水利典型材料》。

在1952年的半年内,范长林的工作单位和职务变动了三次之多,但他一切听从党安排,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埋头工作。

1953年3月19日,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省政府主席曾希圣同志签署命令,任命范长林为安徽省人民政府徽州区专员公署建设科第一副科长,主持全面工作。范长林主持召开了专、县林场、农场、水利等工作会议,并亲手写出了三个结论性的工作报告与总结。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制定了《徽州专区水利工程修建规划》。这个《规划》,非常实际。1954年5月9日,也就是范长林离开人间的前三个月,他还带病坚持工作,写出了《水利会议工作总结》。之前他还为徽州人民制定了《水利建设五年计划》。这一计划,1957年已全部实现。范长林为安徽的建设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徽州人民,献给了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

在黑暗的旧社会,范长林长期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加之在战争年代饮弹负伤,积劳成疾,终致身心俱瘁。蒙组织关怀赴沪医治,住院两周,抢救无效,于1954年8月8日20时,在华山路上海医学院内科学院逝世,终年46岁。其灵枢浅厝于上海市江湾区泗塘乡家庭公墓。翌年,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爱子扶柩,运回祖籍。

光阴荏苒,范长林与世长辞整整40周年了。

著名诗人臧克家同志在《有的人》一诗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可他还活着。”

桃乡深州,冀中平原,茶邑祁门,徽城歙县,黄山景区,新安江畔,祖国大地,换了人间。然而,在冀中平原与皖南茶乡的人民群众中,范长林却一直前进在他们的行列之中,屹立在他们的心田。

1994年8月于宁夏吴忠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