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文关怀是新闻报道的天职

人文关怀是新闻报道的天职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文关怀”是从国外学术界植入的一个概念,是针对科技发展对人的精神关怀有所失落,即“物质丰裕、精神家园荒芜”的状态而提出的。现代“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倡导尊重人的尊严、人格和平等权利。人文关怀的传播理念,体现在新闻报道中,就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真实生活的关注,对社会心理的关注,对人的主体性的弘扬。从党对新闻事业的要求和我国主流媒体的性质来说,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是不应该成为问题的。

人文关怀是新闻报道的天职

新闻报道过去强调较多的一是报道事实准确,二是要有深度,现在越来越感觉到还要做到人文关怀。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社会进步的必然。党的十二大到十五大,一直强调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政治文明,党的十七大又加上了建设生态文明。这体现了我们党主张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不断升华和丰富。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新闻工作者应该努力弘扬人文关怀的传播理念,推动构建和谐社会。

“人文关怀”是从国外学术界植入的一个概念,是针对科技发展对人的精神关怀有所失落,即“物质丰裕、精神家园荒芜”的状态而提出的。现代“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倡导尊重人的尊严、人格和平等权利。人文关怀的传播理念,体现在新闻报道中,就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真实生活的关注,对社会心理的关注,对人的主体性的弘扬。尤其是在传播过程中要凸现民生,反映对人、特别是对普通人的尊重、关怀和理解,反映他们对物质的需求、精神的需求、政治的诉求以及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这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党的十七大对新闻媒体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近几年来,我社“三报一网”在广大受众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信任度越来越高,权威性越来越强,与我们十分强调把体现党的意志和人民的心声统一起来,刊发努力关注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大量报道分不开的。

人文关怀的传播理念与格调低下、媚俗庸俗、炒作明星八卦和“杀人放火”类新闻的区别就在于,它能使读者在当今流行趋势的纷扰中,从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行为方式、信念与品格当中,去品味、体验和把握自己的人生走向,并认识社会的变迁与发展趋势。因此,关怀民生的报道空间是很大的,也是极有意义的。

从党对新闻事业的要求和我国主流媒体的性质来说,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是不应该成为问题的。然而,在媒体与各类群体的关系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媒介角色的矛盾。一方面,媒体作为公共资源,应为整个社会所有,媒体应对社会各个阶层都采取公平、公正的原则,在报道事件中,不避讳、不偏袒,反映各阶层利益。对于弱势群体,媒体更应给予更多的注意力,帮助其实现自身利益和摆脱弱势地位;另一方面,我国实行世界上独特的媒体制度,即一元体制、二元运作。一元是指媒介为国家所有,二元是指传媒用国家所有制赋予的政治优势在市场上获取经济收入,又用收入完成意识形态领域的任务。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机制使得媒体不得不对经营特别看重,使得媒体在选择受众群体时无法不带有某种倾向,去维护和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因此,在当前及今后很长时间内,媒体如何扩大弱势群体的话语权,如何体现人文关怀,始终是需要用良知责任时时提醒自己、鞭策自己的重要课题。对于进不了“两会”会场参政议政,又不会去登广告的广大民众,媒体应当充分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需求,反映他们的呼声、愿望和要求,使他们充分享有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的媒体接近权、知情权和话语权,在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也构建起更加和谐的媒体。

首先,在报道主题上媒体要注重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不仅是经济利益诉求,也包括政治权利诉求(这方面媒体反映得比较少)。其实只有解决了政治权利的问题,经济利益才能真正得到保障。比如在报道农民工问题时,不只是要报道农民工工资拖欠的问题,还有农民工的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权益,都应该得到切实的关注。

其次,媒体要用人性化的方式进行报道。人性化,并不简单地意味着报道有人情味的故事,采用人性化的语言,而是说,在对待弱势群体时,媒体基本的态度应该是平等、客观,用宽容和尊重的心态对待每一个被访者。在保护个人隐私、不贬损他人人格的基础上,充分完整表达被访者的观点。

再次,媒体要加强报道的深度,除了报道弱势群体所面临的困境外,更要积极地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反映这个群体的进取和进步,让受众看到这个群体的希望,感受到这个群体的活力,从而进一步看到通过新闻的作用,促进社会某些失衡得以纠正,整个社会机制良性运转。这正是新闻媒体存在的意义所在。

(2008年3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