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老子》的天道观的随想

关于《老子》的天道观的随想

时间:2022-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子追究天地之源,认为它来自于“道”。这都是老子对道体运行的规律的描状。这在老子看来是非常高级的道德。老子把宇宙的统一状态表述为道。我们讨论老子的天道观,不能不惊赞,那些古老的命题竟有如此新鲜的现代精神。老子的道是无为的,它不可能主动地利用道纪向万物发出号召。

关于《老子》的天道观的随想

关于《老子》的天道观的随想(1)

最早的宇宙观是通过宗教神话流传下来的。透过那些美丽的传说,可以看到原始人类的理想。一个民族的品格,也可以借此管窥一斑。中国古代盘古开天地之说,真是一首宇宙演化的史诗,虽然是一个传说,但其中蕴涵着一种典型的宇宙观念。这个宇宙观念认为天地像一架万物居住的大屋,它起源于无形无象的混沌这种神话传说,中国哲学中最先进的宇宙观把它继承过来,后代基本上没发生过什么改变。

《老子》第一次总结了先秦无神论的自然观,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自然科学,这就是老子的天道自然论。

老子追究天地之源,认为它来自于“道”。道是天地未形之前的宇宙存在状况,这种存在是老子所知的最早的存在。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道之先,宇宙是怎么回事,老子是不清楚的。他说:“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用“有”和“无”这两个范畴规定这原始的状态:“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天地之始和万物之母是一回事,有和无“异名同谓”,都是道的规定性。

道是无,因为它相对于具体事物来说,无形无象,相对于人类认识来说,它“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抟之而弗得”,是超感觉的。所以人名道为无。借用一个物理学上的名词,我们可以说“无”是人类对道的“观察效应”。感觉告诉我们道是虚无的,其实它是实有的。老子写道:“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这显然是一幅天地未分的初始混沌的图画,它恍恍惚惚,似无而实有,因此我们可以说:有言道之体质,无状道之形貌。

这初始混沌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因为它是无限的,所以老子称之为“无极”,又名之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还说:“反者道之动也。”这都是老子对道体运行的规律的描状。道的运动是自己运动,它不遵从谁,所以说“道法自然”。

这初始混沌是非精神性的,它有无为的品性,为老子所称颂:“道泛兮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

无为实际是道的自然性,非精神性。道生万物是个自然过程,并非上帝或人类精神造物的过程。所以道作为万物造化的根本而它不自以为功。这在老子看来是非常高级的道德。实际上,玄德只是老子对道的自然性的主观评价,并不是说道本身还有什么精神性的品德。

总之,道没有精神原因,它本身也不是精神原因。它是原始的、似无而实有的、物理无间的实在,是混沌的一。

不知道中国古人是怎么猜想的,能够设想宇宙史上有一个阶段是无序无界限的状态。不知道康德是否读过中国道家的著作,假如他能读读老子,提出他的星云说会省去不少力气。

即使是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里,宇宙也有它的发展变化的历史。在盘古开天地的故事中,天地万物的形成也还经历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发展过程。中国古代的人和神不像西方的一神教那样狂妄,可以设想在七日里创造出天地万物。

在老子哲学里“无”和“有”不仅是存在的范畴,而且是发展的范畴。道相对于天地万物来说,是无的状态。“天下万物皆生于有,有生于无”。一切具体的有都来自于道,道生天地万物是从无到有的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老子的宇宙生化论,无中生有论。

宇宙从无到有的过程是从一到多的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表达了自然历史由一到多,由简到繁的过程。

从一到多的过程亦即从可能到现实的过程。老子把宇宙的统一状态表述为道。一中包含有无限的可能性。初始混沌中的“物”、“象”、“精”等都可以说是可能性。宇宙发展史不断把可能变成现实。现有的一切,都可以说是一所包含的可能的实现。新的可能又提供了新的可能。宇宙就是这样一种不断地从无到有、从可能到现实的过程。

就可能性的意义说,老子所描述的“大一”之中,已经包含了现有的一切。在没有生命的年代里,已经有了出现生命和人类精神的可能。所以,假如把人类精神看作人类的私有,那应该在猿向人的转变过程中可寻找它的本原;假如把它看作整个自然历史的产物,那么我们可以说它和宇宙一样古老。因此,假如把老子的“道中有精”的“精”视为生命性的东西或属性,也是可以的,仍然是有意义的。

我们讨论老子的天道观,不能不惊赞,那些古老的命题竟有如此新鲜的现代精神。在那样远的古代,能产生那样有永恒意义的命题,这要归功于想象和直觉的神力。人们总是把想象能够发现必然性这个事实看成是偶然巧合,不愿意下功夫去研究这一事实的必然性。实际上,想象具有任意性的形式,又有着客观性的内容,它是自然界的花朵——人类精神所放出的光彩,所以,它可能不自觉地泄露自然的奥秘。至于直觉,是长期经验的感性积淀在瞬间的实现,是一种认识真理的方式。离开直觉、想象,别的且不说,老子的宇宙论的合理成分,就得不到彻底的解释。

我们之所以能从老子的论述中发现新鲜的现代精神,是因为“自古及今,其名不去”。古人借直观经验所发现的,我们凭借现代自然科学所了解到的是同一个东西,就是那个永恒的名,即宇宙的普遍法则。

这个名是什么样子呢?老子说: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道纪”实际是古始之道所体现的品性、理则,掌握了它,就能驾驭万物。

但是,这个抽象的道纪如何对万物起作用呢?老子的道是无为的,它不可能主动地利用道纪向万物发出号召。道纪也不是精神力量,所以,道、道纪对万物的统帅作用必须凭借万物的自然本性、凭借万物的自然顺从才能实现。老子说: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顺众父。”

万物有一种自然而然的遵从天道的品性,道纪凭借这种自然品性才见出自己的作用。不是道或道纪主动约束万物,而是万物的生灭变化自然而然合乎天道的要求。

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待老子所说的今之道(即道纪)和今之有(即万物)的关系:与其说道纪支配万物,倒不如说万物的生灭变化体现了道纪。假如说老子的“道纪”、“名”等等理则意义的东西是外在于事物的,那么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譬喻来说明今之道和万物之间的自然关系:道纪譬若北辰,万物恰如群星,北辰高居无为而众星自然拱卫之。

在老子那样远的古代,能够离开神灵的支配来解释宇宙万物的秩序,应当说是很了不起的。中国古人用直观的方式解释宇宙虽然不尽科学,但是往往很清醒。特别是当我们看到,像牛顿这样有科学造诣的人,至死也没有去掉第一推动力的假设,我们就不能不佩服老子哲学的清醒。

即使是在宗教观念里,也贯彻着中国古人的道德观念。他们总喜欢把道德的根本追究到宇宙历史里去,对自然法则和道德准则等量齐观。老子也不例外。在老子看来,天道是最合乎道德理想的。天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不居”,在老子看来,这是天道无为、“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玄德”。“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所以说天道是平等、仁慈的原则。

老子拿人道和天道相比较,控诉当时的统治阶级与民争利的罪恶,抨击“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之道。老子反对统治阶级所强调的“礼”、“义”等外在限制,代表下层人民说话

但是,汉儒却用道家的天道观证明了封建纲常名教的神圣性。董仲舒说:“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他还说:“王道之三纲,可上求于天”,“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他就是这样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伦理纲常神化为宇宙法则、压迫人民的沉重的枷锁。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对于处在封建阶级繁事琐仪重压下的人们来说,特别是对于失意的知识分子来说,老子哲学一直是一股清新的空气。人们在那里可以找到一块自由的天地。老子哲学使人明白封建社会的秩序是与天道相违背的,封建道德是不道德的。老子思想引导人们挣脱阶级社会外在于人的限制,去追求自由,摒弃封建礼教,追求自然之真。老子哲学就是这样,作为对正统思想的一种叛逆精神,它抚慰过无数寂寞的人心。

(1983年6月)

【注释】

(1)本文为大钧的大学毕业论文,发表于北京大学文理社刊《问难》1983年创刊号。文中使用的老子引文来自许抗生著《老子注释与研究》一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