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老子》书中的“道”

《老子》书中的“道”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老子》书中的“道”“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这是说,老子的“道”是宇宙生成过程中的根本。具体分析《老子》各章的文字,可知“道”有两种含义:“道”的一种含义是指精神性的宇宙本体。“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归根复命是芸芸众物的规律,本质上就是“道”。老子的“道”在思想发展史上有很大的贡献。①老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作为哲学范畴的“道”。

第二节 《老子》书中的“道”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全书81章中,直接论“道”的有37章,“道”字出现74次,运用形象、概念和推理的方法,从不同层次解说“道”。运用形象的方法从低层次对“道”作粗浅解说的,例如: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老子》六章)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老子》五章)

这是用“玄牝”和“橐籥”两个具体事物作比喻解说“道”,说明“道”空虚而又能产生出万物,作用是无限的。前一个比喻与原始宗教的女性生殖器崇拜有关,用“玄牝”比喻“道”,强调“道”有两个特点,一是空虚,二是具有产生出万物的作用,因为空虚没有死亡所以又叫做“谷神”。后一个比喻没有提到宗教,用“橐籥”(风箱)比喻“道”,其粗俗的形象说明方式则与原始宗教的思维方式一致。

运用概念从较高层次对“道”作解说的,例如: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一章)

这里用来解说“道”的概念是“无”和“有”。内容也和第一种解说一样,说“道”是“无”,即认为“道”是空虚;说“道”是“万物之母”“众妙之门”,即认为“道”具有产生万物的作用。“有”和“无”“同出而异名”,是对“道”的不同称谓。这句话帛书《老子》写本中写作“两者同出,异名同胃〔谓〕”,含义更加显豁。“有”“无”是两个不同的名称,所指的对象则是同一个“道”。失去“有”的性质,“道”就不能与万物联系;失去“无”的性质,“道”就下降为万物中的一物,“道”是“有”与“无”的统一。用“有”“无”两个概念来解说“道”,标志着《老子》一书的抽象理论思维已经具有相当的深度。

运用推理对“道”作再高一层次的解说的,可以从下面的话来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

这是讲的宇宙生成过程。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种性质(或两个方面),阴阳激荡变化而产生万物。阴阳合体的“一”是“道”赋予的,而“道”却不是“一”;如果“道”是“一”,“道”就具有了阴阳两种性质(或两个方面),失去了空虚的含义。“道”不是“一”,但它能生“一”;“道”无阴阳,但它能赋予“一”以阴阳。《庄子·天下》篇说老子的学说“主之以太一”。“太一”是“道”的别称。“太一”大于“一”产生“一”。这是说,老子的“道”是宇宙生成过程中的根本。

“道”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是物质或精神本身?还是物质或精神的规律?具体分析《老子》各章的文字,可知“道”有两种含义:

“道”的一种含义是指精神性的宇宙本体。这在下面的引文中说得很清楚: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二十一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老子》二十五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老子》四章)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古本作“成之熟之”),养之,覆之。(《老子》五十一章)

“道之为物”和“有物混成”的“物”不是物质的物,只是说有那么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有精”“有真”“有信”,确实是存在的。这个存在的东西又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老子》十四章)。这种存在着的东西与物质世界的关系是:它“先天地生”“似万物之宗”。“天地”“万物”就是物质世界。老子认为物质世界有开始,在物质世界开始之前,“道”就存在着;它经过一个发展过程才产生出物质世界。物质世界出现以后,“道”并没有消失,它继续养育万物,使万物得以生长成熟。“道”对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十一章),这就是“道”的性质(“德”)。这些都说明老子的“道”是一个精神性的世界本体。

“道”的另一种含义是指规律性。由于“道”的规律性作用于万物,才产生了万物的规律性,而万物的规律性又体现着“道”的规律性。老子说:“反者道之动。”(《老子》四十章)“反”是一个总规律,事物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而发展到了相反的方向以后,又要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就是返回原初的状态。因此,“反”具有对立转化和返本复初两个含义。老子说: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1],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同上)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这些都是讲对立转化。在老子看来,对立是永恒存在的,转化是无尽止的,发展是返本复初的循环。他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老子》十六章)归根复命是芸芸众物的规律,本质上就是“道”。《老子》二十五章直接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道”是“周行而不殆”的,“周行”就是循环运行。下文接着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先天地生的这个物,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就叫做“道”,再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做“大”。它包含着大、逝、远、返的含义。因为“道”是“众妙之门”,所以大;因为“道”生万物,从空无变成实有,万物之生就是“道”的“远”;一切事物生长变化的结果又“各复归其根”,这就是“道”的“返”。由此可见,“道”具有规律的含义,这个规律的具体内容就是万物的对立转化,循环不息。老子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认为天、地、人自然而然地循环运行,永不停顿。这种自然哲学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民族是以一个哲学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的。

老子的“道”在思想发展史上有很大的贡献。①老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作为哲学范畴的“道”。西周金文中开始出现“道”字,作“img42”(《貉子卣》)或“img43”(《img44鼎》),含义为道路。《左传》中“天道”的“道”是把天象和占星术结合起来的一种迷信。《论语》中讲“天下有道”“天下无道”的“道”,指的是孔子理想政治局面或孔子的政治理想。这说明老子以前的中国思想还没有超出人生和政治的范围而真正进入哲学领域。老子提出哲学范畴的“道”,探讨宇宙本原,且有了理论体系,这说明中国哲学思想开始脱离婴儿期而进入了青春期。当老子又回到人生和政治问题的时候,他就能从更高层次上作宏观审视。②老子完全否定了宗教世界观。老子以前,作为世界创造者的观念有“上帝”“祖先”“天命”“鬼神”。西周末到春秋时代,宗教世界观动摇了,但是还没有完全被否定。怨天、骂天本身就是以承认天的主宰地位为前提的。孔子“敬鬼神而远之”,最多不过是一种存疑态度。《诗经》《左传》《国语》中还没有人敢于否定人格神“天”的存在。《老子》书中所说的“天”都是指自然而言,人格神的“天”在《老子》一书中销声匿迹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