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平塘书院文风浓

平塘书院文风浓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要走近的平塘书院就是其中的代表。平塘地处袁河南岸,因四周皆为小平原,村周水塘密布,地势平坦,故名平塘村,而平塘书院亦以村名为之。平塘书院的发现,源于2009年4月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当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这座典型的南方祠堂式建筑。为此,我们认为抢修平塘书院的工作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政府应及时制定维修方案,重现古书院的建筑魅力和人文气息,然后将平塘书院辟为社会讲学、培训、学习场所。

聂 朋\胡小勇

新余市渝水区的罗坊镇是新余文化底蕴颇为深厚的一个乡镇,曾经被誉为老新余县的亚中心。早在二十多万年前,罗坊先民就在打鼓岭生息繁衍。这里既有棋盘山新石器时代遗址、陈家村火楼上西周遗址和刘家山战国遗址,又有堆上张家村清末爱国将军张春发的将军府;既有罗坊会议的风云变幻、《兴国调查》会的经典调研,又有现代国画大师傅抱石的乡恋乡情。文化发达,耕读传家,造成了罗坊文化的醇厚与多彩,因此书院文化、私塾教育遍地开花。我们要走近的平塘书院就是其中的代表。

平塘书院位于罗坊镇东部平塘村东南隅,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十一月。平塘为廖氏聚居之地,据《廖氏族谱》记载,北宋建隆年间,廖思仁之子由璜缑岭迁居于此。平塘地处袁河南岸,因四周皆为小平原,村周水塘密布,地势平坦,故名平塘村,而平塘书院亦以村名为之。平塘书院的发现,源于2009年4月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当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这座典型的南方祠堂式建筑。它是带庭院的三进深一天井布局,共五开间三进深,通面阔18.3米,通进深53.6米,占地面积980余平方米。从建筑方位看,该建筑坐北朝南。建筑为砖木三合土结构,即四周外墙下半部以三合土筑成,上半部则砌有清水空斗青砖,内为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混合构架,屋面为双坡屋面与单坡屋面相结合的硬山顶。建筑布局由前及后分为三部分:前设露天庭院,在院落东南设有五楼式八字形门楼,门楼宛如张开的双臂,热忱地欢迎前来求学的士子。门楼字牌里隐约题有“胜占湖山”四字,表达了胸罗四海、指点江山的胜怀,也表达了学子学成之后将要践行“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之约。书院中间为主体建筑,依次为门厅、对称式檐廊夹峙的大天井、对称式厢房拱卫的讲堂。后为寝舍,寝舍与讲堂有通道相连,两头有小门可进出。

根据考古工作者向多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咨询、调查,并根据多次实地勘查,发现该建筑虽为祠堂式设计,但内部没有祖先神主牌位,从始建至今也没有在此举办过任何祭祖或婚丧嫁娶活动,且村中已有二处祠堂老建筑,发挥着祭祀和举办宗族活动及红白喜事的功能。而该建筑从设计实用看,其内已具备吃、住、聚集功能,况且村中这些高龄老人说他们的爷爷辈就传说有老先生在该处教书,一直教到解放初。此外,该建筑设有封闭式院落,内有宽敞的厅堂二间,有大天井和大厢房,还有师生栖息的寝舍八间。根据结构、布局和实用性多方面分析,考古工作者认为该建筑符合书院建筑环境格局,据此判定它为书院建筑。

平塘书院所在的罗坊之地,是一处富有教育传统的地方,早在嘉庆六年(1836),合乡士民李世辅等人就在新喻东面五十里之地的罗坊募建罗溪乡塾。道光十八年(1838)乡塾增修扩建,建筑较以前倍加宽敞,可惜毁于咸丰五年(1855)的战乱之中。而平塘书院自创建至今,已过去了一百五十多个春秋,解放后,先后作为小学校舍、大队办公用房、农民夜校、养猪场及农具杂什堆放间。现在因年久失修,屋面渗漏严重,讲堂、檐廊屋面已倒塌,墙体倾斜且有倒塌之危,亟需抢救维护。为此,我们认为抢修平塘书院的工作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政府应及时制定维修方案,重现古书院的建筑魅力和人文气息,然后将平塘书院辟为社会讲学、培训、学习场所。从长远发展来看,可作为旅游开发、传承古代文明、教育后代的基地。也使新余的文人雅士有一个文化消遣之处,有一个穿越时代体验儒家文明的场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