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访昌黎书院

重访昌黎书院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书院是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风景名胜区,冥冥中竟然交由我们一家七口来“保护”,实为幸事。昌黎书院,位于宜春市区宜春台东南侧,现宜春四中校园内。昌黎书院和宋代江西有名的几所书院有所不同,它完全属于官办,而在办学形式、教学方法、管理体制等方面又仿效白鹿、白鹭、澹台三书院的院例,为正统的儒学教育,是一个真正为科举选士而设的读书场所。重访书院,所见已不是幼时的四合院了。

易延玲

三岁之前,我家住在当年破旧的宜春昌黎书院内,这真是件极为罕见的事情!

因为,书院是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风景名胜区,冥冥中竟然交由我们一家七口来“保护”,实为幸事。以后,偶尔和朋友说起这段陈年往事,很为自己曾与这样一处令人敬仰的地方亲密相处几年而自豪和欣慰。

1975年,父亲调宜春四中任教,因为家里人口多,没有哪处房屋能容下我们,学校只好将闲置多年的校园最角落山坡上的昌黎书院交由我家暂住。由于当时太幼小,我对昌黎书院的印象非常模糊,搜遍脑子,所有的记忆是:一个陈旧的四方院落,靠着山脚的一面是一排平房,平房前有一溜顶着石柱的长廊,其他三面都是围墙,平房对面的围墙左侧开着一扇小门,是我家进出的大门。右侧墙角摆放着一个大铁笼,里面总是养着几只又胖又笨、灰不溜秋的大兔子。我记得自己经常蹲在笼子前,和哥哥们一起或喂草或引逗它们。

昌黎书院,位于宜春市区宜春台东南侧,现宜春四中校园内。早在北宋皇祐五年(1053),袁州郡守祖无择在府学讲堂西创建韩文公祠,以纪念唐元和年间在袁州做过刺史的韩愈,元末毁于兵火。到了明正统十四年(1449),知府姚文另选地方,移建于宜春台右,即今址。至明朝嘉靖己酉年(1549),又重新修建,并改称“昌黎书院”,同时增建原道阁,以课诸生。以后先后大小修缮了十几次,现在保留的一栋院舍是清嘉庆十五年(1810)八月修建的。在书院院门楹柱上曾有一联曰 :“朝奏九重,夕贬潮阳,公骨何如佛骨健;文起八代,明重袁州,教功当比政功高。”

昌黎书院和宋代江西有名的几所书院有所不同,它完全属于官办,而在办学形式、教学方法、管理体制等方面又仿效白鹿、白鹭、澹台三书院的院例,为正统的儒学教育,是一个真正为科举选士而设的读书场所。自创建以来,地方官吏和乡绅都十分重视。无论从生源或师资,都是择优挑选,有时地方官吏还亲自讲课。书院的经费也十分充裕,师生待遇极为优厚。由于统治者的重视,书院越办越兴隆,到乾隆年间,达到鼎盛。据《宜春县志》记载:“远近闻风者,争赴肄业,生徒既众,室不能容,更辟东轩三楹……学宪按临岁试诸生,多列高等儒童入泮者十余人,一时称盛。”清以来200余年,陆续建立讲堂、书屋、四宜堂、魁星阁、月亭、斋舍等。设备齐整庄重,课读诗书,培养人才,是宜春教育事业的摇篮。

书院自明嘉靖二十八年始,至清光绪三十一年罢科举而改办袁州中学堂止,期间共经历三百五十多年一直盛而不衰。究其原因,除因书院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宜春台外,另一个主要因素是打了韩愈的招牌。

韩愈(768—824),字退之,自称昌黎人,人称韩昌黎,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更是中兴孔孟儒学的一代先驱。韩愈在袁州任上虽只有九个月,却为袁州人办了一些好事,最值得称颂的有两件:一是放奴婢。《旧唐书》载:“袁州之俗,男女隶于人者,逾约则没入出钱人家。”韩愈在袁州期间一次就放免了“作奴婢驱使”者731人。并在《应所在典贴良人男女状》一文中大声疾呼:“……臣往任袁州刺史日,检到州界内,得七百三十一人,并是良人男女,准律例计佣折直,一时放免。原其本末,或因水旱不熟,或因公私债负,遂相典贴,渐以成风。名目虽殊,奴婢不别,鞭笞役使,至死乃休。既乖律文,实亏政理。袁州至小,尚有七百余人,天下诸州,其数固当不少。今因大庆,伏乞令有司重举旧章,一皆放免。仍敕长吏严加检责,如有隐漏,必重科惩。则四海苍生,孰不感荷圣德?以前件如前,谨具奏闻。伏听敕旨,谨奏。”等到韩愈回京后上奏穆宗,穆宗采纳其建议,通令全国不许典贴良人男女作奴婢,这一措施解救了成千上万的奴隶,赢得人们的广泛赞誉。二是施教化。《宜春县志》载:“袁自韩文公倡明道学,自岭南移学于此,教化既洽,州民交口颂之。”袁州一时教育盛行,人才辈出。五代诗人韦庄在《袁州作》中这样描绘当时的袁州:“家家生计只琴书,一郡清风似鲁儒。”十几年后,江西的第一位状元卢肇、第二位状元易重皆出自袁州,还有黄颇、李潜等知名学子都考取进士。中晚唐时,有“袁州进士半江西”之美誉,这与韩愈在袁州“倡明道学、大施教化”是分不开的。

机缘巧合,因为陪几位北京来的栏目组导演选址拍摄点,使我得以重访阔别近四十年的我生命中最初的家——昌黎书院。

重访书院,所见已不是幼时的四合院了。拾阶而上,一排由三栋平房相连的灰瓦白房豁然出现眼前,中间的主楼略微缩进去些,与左右两排的平房形成品字形,主楼前面种着一些花草,整个书院前是窄窄的水泥坪,种着一排柏树和一些绣球花,我们去时,绣球花正开得如火如荼。整体来看,因为拆了四周围墙,书院比幼时所见更加开阔明亮,又因为自己长高了,反见着它更显矮小。

仿佛是见着一位失散多年的亲人,环顾书院,倍感亲切,又实感陌生。当年,幼小的我曾在它的怀抱吃喝拉撒睡,玩耍嬉戏,何曾知晓它的辉煌历史?!何曾了解它的厚重文化?!在我眼里,它不过是一所可以为我为家人遮风避雨的老屋而已。

导演只稍作浏览就表示不满意离开了。在他眼中,它是一个不伦不类的地方,既没有古书院的清雅古朴,又没有现代仿品的恢弘气势,它的单薄简陋,它的低档维修,使它不复为当年鼎盛时讲堂斋舍林立、师生济济、书声琅琅的读书场。

而在我眼中,它不仅仅是一个书院,它更是我人生旅途的一个忠实伴侣,无论我漂泊何处,无论我漂泊多久,它永远守在原地,等着我某一天重回故地,与它再次旧梦重温……

书院文化,是中国的特产,它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以及民族气节的培养,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遭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亟需在中华大地上恢复挽救。书院作为一种古代教育体制虽已宣告结束,并从人们的视野中慢慢淡出,但它为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大批优秀人才的历史功勋,是不可磨灭的,它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仍值得当今教育工作者借鉴与学习。

离开时,我再次回眸,古老的书院又恢复了它的寥落寂静,正如今日之书院文化,已不复当年的鼎盛繁荣。但我相信,古老的东西并不意味着过时,因为智慧、真理是永恒的,是历久弥新的,就像太阳,虽然古老,却每日常新,古圣先贤的教育,也如和煦的阳光,普照寰宇,带给人类幸福和美满。

走出书院,初夏的阳光温柔地照在我身上,也照进身后的书院里。生活,原是如此惬意,未来,总会更加美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