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鳌峰书院文风蔚然

鳌峰书院文风蔚然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石城北部的学生读了私塾以后,要升学者,必须进入鳌峰书院学习。鳌峰书院自然也随之改革,变学制为三年,分为甲乙丙三班。自光绪三十一年废科举后,各姓氏膏火租统归鳌峰书院办学。其时鳌峰书院设有鳌峰膏火租经管人,每年冬季,经管人就到各地收租供书院办学。废除科举之后,采芹改为用于每年鳌峰书院毕业生报房或拜祖贺礼等费用。

刘 敏\熊 鑫

中国教育史,绕不开书院;中国文化史,绕不开书院;甚至,中国政治史,也绕不开书院。

书院,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四大书院和遍及各地的各种书院,历经唐宋元明清,培养了大量读书种子,传承发展了历史文化。如今,站在庐山南麓,依然可以想象朱熹、陆象山讲学的盛景;站在赣州夜话亭边,一样可以想象著有《爱莲说》的理学大师周敦颐任虔州通判时,向程颢程颐授学的情景。

然而,百年之后,千年之后,书院是什么?是人如潮水论争不断的岳麓么?是风景优美论坛常新的白鹿洞么?在我看来,这些书院在文物保护的小心呵护中,已日渐成为高远静寂的文化象征。所谓“书院”,则更像是一个概念,而不是学子的课堂。倒是远离尘嚣的赣江源头石城,居然还有一处书院,走过百年之后,依然有着学生诵读在笔簪花前,嬉戏在古壁画下,传承着一脉书香。

走进今天的高田中心小学,仰望头顶的“鳌峰书院”四字,神思恍如回到了一百多年以前。刚被列强轰开大门的大清国,虽然有“同光中兴”之说,但那毕竟更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八国联军、《辛丑条约》、“庚子赔款”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精神和物质伤害。然而,或许是“山高皇帝远”,或者是政权机器一层层的缓冲弱化,就像巨石激起的涟漪到岸边只剩下浅浅的波纹一样,国家的悲难没有对此处山乡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就在这样的一个年代里,远离京城的赣江源头石城,一座崭新的书院却拔地而起。据《高田镇志》记载:“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邑廪生温和美等地方绅士,奉县儒学署之命,择址于坝上建鳌峰书院。”石城北部的学生读了私塾以后,要升学者,必须进入鳌峰书院学习。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朝廷宣布废除科举,设立学堂。鳌峰书院自然也随之改革,变学制为三年,分为甲乙丙三班。由丙升乙,由乙升甲,甲班学完毕业。教学采用新编国文、算学、地理、历史等,此外还有手工、图画、体育等课。

在科举考试渐入尾声的年代,建设一座书院,显然不仅仅是为了应付科举,而着眼的是真正的培养人才。就像曾任鳌峰书院校长的温凤翔的一首诗所说的:“从教从政数年头,莫不委心任去留。捧檄只因思报国,读书原不为封侯。”或许,耕读山乡是客家人一直以来的生存之道。高田上柏村有一座古老的门廊“耕读处”,将耕读传家的思想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而石城历史上也历来就有建设书院的传统。早在宋宝元己卯年(1039),高田堂下温革“屡试不第,乃捐家资尽市买书,归辟义馆,建楼储之,以供学者,并给廪食”,因建楼动工之日,开挖地基,拾到五铢铜钱,故名“青钱书楼馆”。据堂下温氏谱载,温革建起馆后,“四方学者,接踵而至,诵诗读书,泽躬尔雅”。此事迹为石城教育事业写下了光辉篇章。千百年来,从书院,到初等小学堂,到高级小学,再到中心小学,鳌峰书院虽然在不断改名字,却身处动荡洪流而安然无恙,依旧诲人不倦。

据说,鳌峰书院初建时候是砖木结构,上下二层十四间,另建教室四间,用房六间,共二十四间,占地十余亩。前厅上面还增建木质结构六角形“魁星楼阁”,用樟木雕刻魁星点斗塑像奉祀。书院工程浩大,建造资金由县拨采芹租谷和官租两项为基金,不足部分由各姓氏和私人捐助解决。可惜该楼阁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被拆废。

官办民助、民办官助——教育与文化是一体的,在兴办教育传承文化的时候,官与民也是一体的。文化的传承虽离不开政府当局,然而,就像“礼失求诸野”,民间的滋养更是文化命脉流传的根本。同治十二年版的《赣州府志·经政志·萧朗峰修濂溪书院记》也有类似的论述:“聚天下之人才而教之太学,聚一方之人才而教之郡邑之学,国家所以造士者制綦详矣。贤有司承流宣化,又往往即其所以治,择名胜之区而为书院,延山长以专董训。其肄业诸生,则月给以楮墨膏火之资,盖推广建学育才之意;且以教兼养,单寒之士亦得有凭依以求进于学也。故必公产饶足,而后书院之所及者广且远。”

为了培养读书人,石城与别处一样,以地方、家族为中心,建立了大量奖学金、助学金性质的教育基金。如果我们走进高田,走进乡野,听故老相传,还能知道当年为了兴办鳌峰书院,奖励后学,各地各家族是如何努力的。

据说,当时各姓氏帮助鳌峰书院的建设发展,主要分为膏火、采芹、家课、学租等几种。膏火是指清朝科举时期,为奖励童生、秀才努力深造,在较集中的地方设山长,对各地童生、秀才进行督促辅导学习。每月初一、十五两日,定期由山长发出题目,收集试卷。与别处山长交换阅卷,月取两课,童生秀才各取若干名,评给奖金,山长薪金和学生奖金来自各姓助租,此租名为“膏火租”。自光绪三十一年废科举后,各姓氏膏火租统归鳌峰书院办学。其时鳌峰书院设有鳌峰膏火租经管人,每年冬季,经管人就到各地收租供书院办学。采芹是为解决科举考生录取后的报房及禀报的谢礼等开支的租谷。废除科举之后,采芹改为用于每年鳌峰书院毕业生报房或拜祖贺礼等费用。家课则是一姓本地用于考核学生学业的奖励金。学租原本是科举时期给进了秀才以上者的奖励,废除科举以后办学堂,则给与鳌峰书院高小毕业以上者收租,名曰学租。考校则是辅助给学生赴考的川资费用。在封建社会时期,以上几种以公房名义用于助学所占的田地,占了当时土地的相当一部分。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石城历来文风兴盛,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北宋名相陈恕、南宋探花巫双瑞以及江西高等学堂创始人翰林黄大壎等名人。在改革开放后,为了奖励青年学生深造,各地智力投资亦有新的规定。如高田大秀村规定自1984年起实行奖学金制,凡考取中专者给奖学金一百元,考取大专者给奖学金二百元。上柏村亦做出规定,实行五、四、三等奖学金。即考取名牌大学者,奖励五百元,考取大专者,给以奖学金四百元,考取中专者,给以奖学金三百元。

夏日,穿过层叠交错的小山,沿着弯曲的石板路,踏过青石砌成的古桥,嗅着清新的荷香,再次走进高田,走进鳌峰书院,面前的百年老书院依然青砖铺地、粉墙玄瓦,一派素静。走到街上,看那些田间农民,或是街上小贩,提笔便是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开口能吟古典诗词,提嗓能唱客家大戏,让人感受到一个地方的文化,居然会浸润如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于是,对千年风尚、百年书院顿时再生敬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