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共理想,大同社会

公共理想,大同社会

时间:2022-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处孟子将道德仁义也归入大同理想之中,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性生活,物质生产加上德性培养,才能进入大同理想社会。总之,孟子的公共理性在公共价值上走向了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以物质生活保障为基础,发展为天下公共理想,老有所养,幼有所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至此,孟子的公共价值思想完成了以黎民得到安居为核心的内容。

孟子强调物质生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政治人物不能随意干扰黎民百姓正常的生产时间、生产方法和生产程序,这样才能确保基本的物质收获,孟子希望建立一种大同的理想社会

首先,生产要尊重自然规律,讲究方法。孟子一直强调尊重天道的重要性,天道既是自然之道,也是义理之道,在生产上则说的是自然之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31]掌握自然规律是生产的关键,必须把握生产时间,不耽误生产的时令,不违背农时,谷物才能正常生长和获得收成。《农政全书》说: “四时各有其务,十二月各有其宜。先时而种,则失之太早而不生; 后时而艺,则失之太晚而不成。故曰: 虽有智者,不能冬种而春收。”[32]农业生产的时间是自然规律的反应。同时对自然资源的取用要注意可持续利用和生产,例如水中的鱼鳖捕捞必须注意分寸,不可大小一并捞起,那样不能可持续利用。山上的木材砍伐必须讲究时节,不可随意砍伐,这些都是尊重自然规律,讲求生产的方法。“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养,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3]农业生产必须注意生产方法,保持生产的多样性,充分利用资源空间,在房子周围种植桑树,多多饲养家畜和禽类,大面积地种植粮食谷物,可以达到吃喝穿住的基本保障。在生产尊重自然规律和讲究生产方法的基础上再进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最后可以实现天下人人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其次,孟子的公共理性主张建立大同社会。大同社会即是人人有吃喝穿住,人人有基本的幸福。上面所说的生产规律和生产方法是为建立大同社会所作的铺垫。孟子的大同理想是物质生活有保障,家庭温暖幸福,政治清明,天下和谐。“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4]孟子的大同社会首要的是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同时兼有共同的社会道德伦理基础。孟子处于战国诸侯混战的年代,由于战争,黎民百姓生活得不到基本保障,孟子认为,大同社会理想是基本物质生活有保障后的实现。此处孟子将道德仁义也归入大同理想之中,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性生活,物质生产加上德性培养,才能进入大同理想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大同思想,大同必须实现个人、他人、政治、经济、道德伦理等多方面的统一。《礼记》的《礼运》篇记载孔子的话说: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35]孔子的大同思想体现了社会太平、天下为公的主旨。第一,物质财富丰富,人人有衣食住行的保障; 第二,人的精神境界极高,不贪财好利,可以门不闭户; 第三,社会制度非常合理,人才得到重用; 第四,社会处于和谐太平之中,诚信和睦。孔子的大同社会理想比孟子的更全面。但综观孟子的整体思想,其大同思想与孔子的是一致的,囊括经济、政治、文化、道德伦理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到个人、他人、社会、自然的相互关系,包含了物质保障、个人素养、整体幸福、社会诚信等方面的进步。

孔子、孟子的大同社会理想在后来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拓展了个性展示和自由幸福的内容,使大同思想走向深入。康有为继承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理想,他的天下大同思想主要包括国家消失、民族平等、种族不分、人人自由独立、人人有社会保障、职业自由、社会太平、人们精神快乐等多个方面。康有为最后把天下大同的人类幸福描绘成八大快乐: “居处之乐、衣服之乐、器用之乐、净香之乐、医视疾病之乐、炼形神仙之乐、灵魂之乐。”[36]康有为的大同社会理想包含了物质生活丰富、个人实现自由、社会保障实现、国家民族消亡、人的精神得到满足五个方面的内容。谭嗣同认为儒家的“仁”即是一种大同,“地球之治也,以有天下而无国也”。“人人能自由,是必无国之民。无国则畛域化,战争息,猜忌绝,权谋废,彼我亡,平等出; 且虽有天下,若无天下矣。君主废,则贵贱平; 公理明,则贫富均。千里万里,一家一人。视其家,逆旅也; 视其人,同胞也。父无所用其慈,子无所用其孝,兄弟忘其友恭,夫妇忘其倡随。”[37]谭嗣同的天下大同理想实现的途径是“仁”,以“仁”达到“通”,天下大同,他说: “仁以通为第一义。”[38]“通”就是平等。他说“通”有四义: “中外通”“上下通”“男女内外通”“人我通”。[39]“平等者,致一之谓也。一则通矣,通是仁矣。”[40]“仁”可以实现天下大同。这些都是对孟子的大同社会理想的进一步发挥,着重拓展了个性自由的方面,类似于孟子的大丈夫思想中的特立独行的内容。

总之,孟子的公共理性在公共价值上走向了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以物质生活保障为基础,发展为天下公共理想,老有所养,幼有所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1]天下黎民百姓不饥不寒,实现天下共同幸福。至此,孟子的公共价值思想完成了以黎民得到安居为核心的内容。黎民安居是一种公共理想,其逻辑顺序是个人先要独善其身,国家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最后实现天下不饥不寒,人人幸福。

本章小结: 孟子的公共价值思想以何建立? 其思想内容主要从国君、士人大夫、黎民百姓三个方面展开。首先,国君的公共价值观念是以天下仁义为总纲,先义后利,接着对黎民百姓需要保民而王、民贵君轻,最后达到与民同乐、乐以天下的美妙境界,国君以天下为公,重视公共利益,关注公共价值。天下为公以天下国家为至上理念,将个人纳入到天下的发展之中,注重个人利益,但国君的个人利益即天下的共同利益。孟子的公共价值思想在国君那里完成了理念的公共性、措施的公共性、幸福的公共性三个逻辑的进程,凸显了国君重视公共价值的思想。其次,士人大夫要具有公共人才观念,贯穿了公共价值思想,主要通过尊重贤才、任用贤才和善养贤才三个方面进行。尊重贤才是一种公共价值观念,因为贤才具有德性的品质和治理天下的才能,能够得到天下百姓的认可和信服。基于政治统治的稳定和国家治理天下的需要,国家必须任用贤才,因为贤才具有德性和智慧。国家善养贤才是为了贤才能够安心为国家效力,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尊贤、任贤和养贤都是为了天下仁义,其思想具有公共理性的品质。其三,黎民百姓的幸福以安居为重要的追求。黎民百姓具有生存上的基本需要,也有精神上慰藉需要,但是黎民百姓首先是生存上需要的基本满足,他们的公共理想是生活有保障,老有所养。孟子对黎民百姓的公共理想进行了设定,其内容主要从黎民百姓的生活安定上进行展开,主要有兼济天下、恒产恒心、大同理想三个方面。黎民安居是一种公共理想,其逻辑顺序是个人先要独善其身,国家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最后实现天下不饥不寒,达到天下幸福。

[1] [法]卢梭: 《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1页。

[2] 《孟子·尽心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351页。

[3] 《孟子·告子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336页。

[4] 《孟子·尽心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373页。

[5] 《孟子·离娄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90页。

[6] 《论语·雍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92页。

[7] 《论语·卫灵公》,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166页。

[8] 《中庸》,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3页。

[9] 《论语·里仁》,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72页。

[10] 《孟子·尽心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350页。

[11] 《孟子·离娄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98页。

[12] 《孟子·公孙丑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39页。

[13] 《孟子·尽心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352页。

[14] 《孟子·梁惠王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09页。

[15] 《孟子·梁惠王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09页。

[16] 《孟子·梁惠王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03~204页。

[17] 《孟子·滕文公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54页。

[18] 《管子·牧民》,黎凤翔《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第2页。

[19] 《孟子·梁惠王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11页。

[20] 《论语·雍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87页。

[21] 《孟子·梁惠王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11页。

[22] 《论语·泰伯》,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104页。

[23] 《孟子·梁惠王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11页。

[24] 《孟子·梁惠王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03~204页。

[25] 《尚书·虞书·大禹谟》,《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35页。

[26] 《周易·系辞下》,《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87页。

[27] 《周易·系辞上》,《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82页。

[28] 《论语·颜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135页。

[29] 《日知录·民之矣日用饮食》,卷三,黄汝成《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50页。

[30] 《说苑·政理》,向宗鲁《说苑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第143页。

[31] 《孟子·梁惠王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03页。

[32] 徐光启: 《农政全书》,岳麓书社,2002年,第139页。

[33] 《孟子·梁惠王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04页。

[34] 《孟子·梁惠王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04页。

[35] 《礼记·礼运》,《礼记正义》,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413~1414页。

[36] 康有为: 《大同书》,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345~351页。

[37] 谭嗣同: 《仁学》,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161页。

[38] 谭嗣同: 《仁学》,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6页。

[39] 谭嗣同: 《仁学》,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6页。

[40] 谭嗣同: 《仁学》,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8页。

[41] 《孟子·梁惠王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0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