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最早的新诗社团

最早的新诗社团

时间:2022-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最早的新诗社团,是成立于1922年4月的湖畔诗社。同月即由其以湖畔诗社名义在沪自费印刷出版。笔者赞同大多数学者的看法,认为中国现代最早的诗刊《诗》1922年1月15日在沪创刊时,虽署编者为“中国新诗社”,但实为文学研究会的叶绍钧、刘延陵、朱自清、俞平伯等人所编辑,“中国新诗社”仅是他们虚拟的一个名称而已。

中国最早的新诗社团,是成立于1922年4月的湖畔诗社。从有关史料看,其成员有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潘训)、冯雪峰、魏金枝和谢旦如(谢澹如)。诗社没有固定的组织和章程,只是一种友爱的结合,其成员多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下称“浙一师”)的学生。

1921年10月,浙一师学生潘漠华、汪静之发起,成立了晨光文学社,积极开展诗歌创作活动。次年1月,上海的中国棉业银行职员应修人,读了汪静之在《新潮》《诗》等杂志上发表的诗作,很是喜欢,便与汪在通信中交流诗艺,彼此间成了诗友。

1922年3月30日近午,应汪静之的邀请,应修人来到杭州与汪静之会晤。次日,汪静之邀请了潘漠华、冯雪峰两位晨光社诗友,带了各人的诗作,陪应修人坐小舟游湖,互相阅读诗作。在游湖吟诗的过程中,汪静之提起他的诗集《蕙的风》,3月底已寄给书店出版,应修人便建议潘漠华、冯雪峰和他自己,将三人的诗编成一册合集。短短不过三天,4月4日,诗集选编完成。起名时,大家沉思片刻,只见应在封面上题了“湖畔”二字,众人皆认为这名字好。接着,比其他人大两三岁的应修人又建议成立“湖畔诗社”。三人均表示同意,于是当天就在西泠印社的四照阁开了成立会。

回沪前,应修人觉得湖畔诗社有四个好朋友,而诗集只选三人的诗,这不妥。于是又从汪静之的《蕙的风》稿子里,选出几首编入《湖畔》。同月即由其以湖畔诗社名义在沪自费印刷出版。

1924年,魏金枝主动要求,经汪静之介绍也加入了湖畔诗社。同年入社的还有经应修人引荐的谢旦如。魏金枝的诗集《过客》原定以湖畔诗社名义出版,后因印刷费用不足而作罢。谢旦如则以湖畔诗社名义,于次年3月自费出版了诗集《苜蓿花》。

1925年2月,应修人在上海创办并主编小型文学月刊《支那二月》,以湖畔诗社名义出版,每期十六开八页,主要发表诗歌,兼发散文和小说。同年5月出至第四期停刊。

1925年五卅运动后,湖畔诗社成员各奔东西,大都投身革命,湖畔诗社的活动随着时局的变化,也从全盛过渡到“冬眠”。湖畔诗人收敛了爱情的歌唱,各自以自己的方式走上了革命道路——应修人1925年加入共青团,1926年底被派往黄埔军校工作;汪静之1926年放下教鞭,到武汉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任编纂;潘漠华1926年冬放弃北京大学英文系的学业,南下武汉参加北伐军先遣部队;冯雪峰则在李大钊牺牲的精神感召下,1927年6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湖畔诗社虽然停止了活动,但从未解散。1982年2月,诗社成立六十周年之际,汪静之恢复了湖畔诗社,算是“冬眠”的诗社复苏。此后的十余年间,湖畔诗社办了新诗创作讲习班,创办了湖畔诗社纪念馆。1998年,湖畔诗社解散。正如在解散公告中说的那样,20世纪20年代的湖畔诗社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现象,已属历史,不赞成任何人再以“湖畔诗社”名称重新登记。

回顾湖畔诗社的全盛时期,其成员虽然不多,但他们的诗作一问世就引人注目。湖畔诗人的创作以抒情短诗为主,尤擅长写爱情诗。朱自清先生曾说,“中国缺少情诗……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是‘湖畔’四个年轻人”。这些爱情诗,表现出诗人们对自由恋爱的憧憬和追求,以及对传统礼教的蔑视和抗争。写来诗意酣畅,纯真动人,深受读者喜爱。在爱情诗之外,也有一部分描写自然景色之作,借助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抒发生活中的愁思。在诗体上,他们则做了大胆探索,写的几乎都是纯粹的自由诗,不大讲究音韵,但追求音节的自然。在风格上,有着单纯、清新、质朴的共同特色,但也有各自的艺术个性:“潘漠华氏最凄苦,不胜掩抑之致;冯雪峰氏明快多了,笑中可也有泪;汪静之氏一味天真的稚气;应修人氏却嫌味儿淡些。”

也有人认为,“中国新诗社”是新诗坛上最早的诗歌社团。笔者赞同大多数学者的看法,认为中国现代最早的诗刊《诗》1922年1月15日在沪创刊时,虽署编者为“中国新诗社”,但实为文学研究会的叶绍钧、刘延陵、朱自清、俞平伯等人所编辑,“中国新诗社”仅是他们虚拟的一个名称而已。翻阅众多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均不见有“中国新诗社”成立和活动情况的一星半点记载,且《诗》出至第一卷第五号便改署为“文学研究会”编辑,即是最好的佐证。

【注释】

①汪静之在1986年撰写的《恢复湖畔诗社的经过》一文中曾说,“后来加入诗社的有魏金枝、谢旦如,并追认诗友柔石为社员”。本书笔者认为,赵平复(柔石)和汪、潘、冯、魏等虽是浙一师同学,且都是晨光文学社成员,但20世纪20年代并未参与湖畔诗社活动,多年后再“追认”(汪亦无任何文字记载此事),说明柔石当时并非社员而只是诗友,故不宜将其列为湖畔诗人之一。有些学者将楼建南(楼适夷)亦列为湖畔诗社成员,因未见足证,故笔者未予采信。

②③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评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