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最早的不分行新诗

最早的不分行新诗

时间:2022-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最早的不分行新诗,是沈尹默的散文诗《三弦》,发表在1918年8月15日的《新青年》第五卷第二号上。综观全诗,三小节就是三小幅画,由远及近组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这幅以长街(景)、弦声(音)为背景,以老人(人)为主角的图画,将中国北方城镇的衰败与破落,将生活在这一特定环境里的底层劳苦人民的艰辛和无助,描画得极为传神。

中国最早的不分行新诗,是沈尹默的散文诗《三弦》,发表在1918年8月15日的《新青年》第五卷第二号上。

全诗分三个小节,但不分行。现抄录于下:

中午时候,火一样的太阳,没法去遮拦,让他直晒着长街上。静稍稍少人行路,只有悠悠风来,吹动路旁杨树。

谁家破大门里,半院子绿茸茸细草,都浮着闪闪的金光。旁边有一段低低土墙,挡住了个弹三弦的人,却不能隔断那三弦鼓荡的声浪。

门外坐着一个穿破衣裳的老年人,双手抱着头,他不声不响。

综观全诗,三小节就是三小幅画,由远及近组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远景:强烈日照下,少人行路的长街,给人寂静沉闷之感。中景:如此燥热而又沉寂的市井中,唯有三弦的声浪在断墙颓垣边鼓荡,又使人平添几分沉重。近景:特写下的老人,穿着、动作、姿态,更显出其内心的孤寂与沉痛。这幅以长街(景)、弦声(音)为背景,以老人(人)为主角的图画,将中国北方城镇的衰败与破落,将生活在这一特定环境里的底层劳苦人民的艰辛和无助,描画得极为传神。作者透过这样的画面,似乎在表现一种世道没落的情怀,又似乎在作一种人道主义的慨叹。

这首诗在艺术上题旨含蓄,意境别致,给人以一种说不出的朦胧美。特别是大量运用双声叠韵手法,强化音节的和谐,造成富有韵味的音乐美,则更为学者大家所称道。胡适先生在《谈新诗》一文中曾说:“这首诗从见解意境上和音节上看来,都可算是新诗中一首最完全的诗。看他第二段‘旁边’以下一长句中,‘旁边’是双声;‘有一’是双声;‘段’,‘低’,‘低’,‘的’,‘土’,‘挡’,‘弹’,‘的’,‘断’,‘荡’,‘的’十一个都是双声。这十一个字都是‘端透定’(D,T)的字,模写三弦的声浪,又把‘挡’、‘弹’、‘断’、‘荡’四个阳声的字和七个阴声的双声字(段、低、低、的、土、的、的)参错夹用,更显出三弦的抑扬顿挫。”(说明:此段文字中单、双引号系笔者所加)茅盾先生也曾说过,此诗是“比我们常见的分行写成长短一样的几行而且句末一字押韵的诗更‘诗些’的”(《论初期的白话诗》,载《文学》第八卷第一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