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可以赋新诗

可以赋新诗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园林具有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民族特色。这句名言不仅总结了明代以前园林的经验,而且这种理念已被今天的中国园林广泛地接受。犹如中国文章一篇,园林布局要章法严谨。我们可以容易地发现中国的风景名胜区或园林的有些场所遭到了外围建筑的破坏,但是,按传统的理法将如何寻觅正确的道路进行现代化建设呢?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继承和发扬中国园林的优秀传统是我辈的天职。

从来多古意 可以赋新诗——继承和发扬中国园林优秀传统

一、中国园林遵循的理念是“天人合一”

世界上每一国家都有能表现各自民族特色的园林艺术,而其中关键在于以什么为标准来创建园林。作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园林具有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民族特色。

中国文化的总纲和世界观是“天人合一”。中国园林来自文学与绘画。总纲体现在中国文学的理念是“物我交融”,而体现在绘画追求的理念是“贵在似与不似之间”。于是,中国明代园林的哲匠计成在他的著作中对园林艺术总结了一句名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句名言不仅总结了明代以前园林的经验,而且这种理念已被今天的中国园林广泛地接受。

人造景观包含两方面的因素,即自然和人,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自然为人利用和人保护自然,人来自自然,而在某种情况下可以主宰自然。因此,中国园林还有一句名言是:“景物因人成胜概。”我们并不认为景观越自然越好,如果说自然就是最好的,没有比纯自然更美的,那风景园林师还有什么可做的?

大自然固然是人们游赏的上乘景观,而且园林艺术要学习自然,此亦自然为园林艺术取之不竭的源泉的道理。我们可以从自然中汲取大量资料,但纯朴的自然不能表达人所希望具备的感情,因为它不具备人创作的园林艺术。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将园林艺术概括为“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

例如,泰山之麓有一座名为“普照寺”的园林寺庙。其中有一株古老、高大的松树虬其枝叶匝地,而最美的景观是当月亮升起之时,月光被枝叶分割成无数的光束洒在地面上,于是在竖立的一块山石上镌刻两个中国字“筛月”,多么富于诗意,画龙点睛。

我乐于将论据放在介绍一座著名的中国假山园,它名为“环秀山庄”。此园在苏州,占地约为700平方米,却给人以自然的大山水的观感,整座假山用“太湖石”这种石灰岩掇成。设计者是清代早期著名的哲匠戈裕良,他深谙石灰岩在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结构。

这座假山布置的要点是在中部有点超越自然常规地安置了主山,并使主山为水池所钳合,而在西北布置了客山。主山的细部含两座峰夹一深邃、曲折的幽谷,幽谷从中贯通。

我们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这种理想的境界,即:“有真为假,作假成真”。

二、中国园林设计序列

人们可以发现,很多在不同地区的花园、公园具有统一的园林设计序列,尤其在古代中表现得更充分,试述如下。

1.明旨

2.问名“问名心晓”

中国人很重视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富于诗意的景名,将增添游人的游兴,使之深化。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命名赋予风景的意境,在黄山的一个山顶上有一块似猴俯首的山石,由于其所在的海拔高度很高,石下常有流云飘移,于是此景名为“猴子观海”,在此以云为海,当石为猴。

3.立意

作为设计者,立意意味着设计者能足以表达自己的意志、感情和观点;作为游人而言,要深为景物表达的意境所感动。

按照中文的原意,英译的夏宫宜为“颐和园”;仅看颐和园这个名字,中国人能理解其内容“颐养冲和”之园。

在颐和园宫门前面牌坊有额题,用中文两字一句作额题。牌坊西面额题为“罨秀”,显示网罗和捕捉了古今最突出的山景在其中,更深一层的含意是要汇集突出的人才。另外一个朝东的额题为“涵虚”,“虚”之一意义为水景,另一意义为空灵亦即谦虚。中国人常以“虚怀若谷”来形容君子的品德,水几乎相当于镜子,它能客观地反映事物的真实性。

4.相地

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精细的选地择址和现状踏查可以使园子布局得体。我们关注的因素有两方面,一是自然资源,另一个是人文资源,我们要善于利用园址的地宜。

5.借景

6.布局

犹如中国文章一篇,园林布局要章法严谨。按中国画家的语言:“文章是案头上的山水,山水是地面上的文章”。章法便是起、承、转、合。硕大的园址不令游者感到空泛,小用地不令人感到局促和拥挤。此谓“宽可走马,密不容针”,如果作此喻,山水是骨架,建筑是眼睛,路径是血脉,植被是毛发。

7.理微:细部设计

宏观景观和微观景观都是重要的。中国园林里面包含一些专门的工艺,如石雕木雕砖雕、假山等,有一种说法即“园不厌精”,设计者应为游览者留下耐人寻味的深刻印象。

8.余韵

园林建设过程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杭州西湖的建设延续了好几个朝代,白堤是唐朝建的,苏堤、小瀛洲和湖心亭都是宋代建的,而阮公墩是清代建的。完成西湖的建设经历了不同的世代,但园林创作并不是永无终止的,在适当的时间就应结束。世上没有绝对美满之事,人们只可能做到尽可能的完美。

三、中国园林设计至要理法借景

自然和人类的发展只包含的两个因素,那就是因与果。不同的用地具有不同的优势和弱势。基本理论就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简而言之,“因地制宜”,“借景无由,触情俱是”,“臆绝灵奇”。

“一池三山”制在皇家园林中广泛运用以表示追求仙境的理想境界,但又“一法多式”。北京北海的原地形是零星的沼泽,地形按曲线形长河分布,所以设计者按“长河如绳”来布置三座岛山。圆明园原地形是大片和零散的沼泽相杂,根据佛教的一些理论,在“相去方丈”的池中央布置紧密相连的三仙岛。而颐和园又利用原为东岸的一部分作为主岛。避暑山庄却根据本身的条件做成以堤连岛,使具有状若灵芝草的形象“芝径云堤”。

计成大师留下了警句:“休犯山林罪过,须陈风月清音。”我们可以容易地发现中国的风景名胜区或园林的有些场所遭到了外围建筑的破坏,但是,按传统的理法将如何寻觅正确的道路进行现代化建设呢?

乾隆皇帝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说:“因山构室,其趣恒佳。”说明此理的最好例子是深藏在承德避暑山庄的园林建筑群。

首先,必须要把包含园林建筑的山区景观视为一个整体来创作,基本理法就是把园林布置到山水里,使山水和园林之间形成水乳交融的关系。除了整型式设计外,我们决不允许铲除自然起伏的山坡,削成几何式的平台,此理即所谓“以人工之美入自然”。

为了认知此法,不宜建造单栋体形巨大的建筑。这并不意味大建筑就必然破坏自然,只是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必须随环境的尺度将整体的大建筑化整为零地组合,在安排屋盖类型的时候我们常采用中国传统形式,屋顶式样力求有所变化,这是山区营造建筑最适宜的方法。

建筑的位置总是相互区别的,其中总有一座如同电影主角一样的主体建筑,其他建筑就要从属和辅助这座主体建筑。在决定了一些独立的建筑以后,常连接以廊,合围以墙,所有建筑都要因不同的地形地貌制宜。

解决自然与人工建造问题的精髓就是:“总体而言,以人工服从自然;局部而言,要使自然地形满足人工建筑的需要。”

四、继承和发扬中国园林的优秀传统

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继承和发扬中国园林的优秀传统是我辈的天职。我们曾承担了杭州花圃改建为杭州花园的设计任务,保留了其东部西欧式花园的整型式设计部分,而将其余部分设计为中国自然山水的花园,其中景点有“金涧仰云”、“金桂秋满”、“清漪神游”和“岩芳水秀”等。我们还设计了邯郸市的赵苑公园,在西北角有一片比周围环境高出9米的用地,利用这个高度引水入园,自假山瀑布流出,顺流而下,运用多种植物,特别是宿根花卉种植在不同临水的生态环境中,命名为“百花弄涧”。

(此文原载《广东园林》2005年第1期,此书编选时略有删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