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詞類活用的一般情況

詞類活用的一般情況

时间:2022-12-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現代漢語的詞,所屬的詞類比較固定;古漢語却不是這樣,常常有一類詞轉到第二類、第三類的。如“衣”是名詞,但在《史記·淮陰侯列傳》裏“解衣衣我”的第二個“衣”却當作“給……穿”講,就轉成動詞,這就叫詞類活用。詞類活用的現象並不能説明古漢語没有詞類,而是詞可以由一個基本的類轉到另一類罷了。由此看來,用各類詞的基本特點作標準,詞仍然是有類可分的。

現代漢語的詞,所屬的詞類比較固定;古漢語却不是這樣,常常有一類詞轉到第二類、第三類的。如“衣”是名詞,但在《史記·淮陰侯列傳》裏“解衣衣我”的第二個“衣”却當作“給……穿”講,就轉成動詞,這就叫詞類活用。詞類活用的現象並不能説明古漢語没有詞類,而是詞可以由一個基本的類轉到另一類罷了。我們並不因爲“衣”有“衣我”的用法而説這個“衣”和“解衣”的“衣”是勢均力敵的,而説這是由名詞轉爲動詞,因爲“衣”具有名詞最顯著的特點,可以和數量詞相結合,而動詞是絶對不能具有這個特點的。由此看來,用各類詞的基本特點作標準,詞仍然是有類可分的。在一定的結構裏,詞抛棄了一些原有的特點而獲得了另一些特點,這個詞就轉了類。

詞類活用,是實詞具有的現象。現在把活用的概況舉例説明如下:

〔孟嘗君〕衣冠而見之。(《戰國策·齊策》)

晉靈公不。(《左傳·宣公二年》)

見耶[2]背面啼,垢膩脚不。(杜甫《北征》)

鴻與琅琊王質夫於是邑。(陳鴻《長恨歌傳》)

所過山川地形,使麾下陳步樂還以聞。(《漢書·李陵傳》)

立政曰:“少公!歸易耳,恐再辱,奈何?”(同上)

山而居。(《列子·湯問》)

甚者其膚以驗其生枯,摇其本以觀其疏密。(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

其口[3]。(柳宗元《童區寄傳》)

上面這些例句,“衣、冠、君、襪”等都是謂語,而和主語没有同一的關係,這就表明這些句子不是判斷句而是敘述句,而作爲敘述句的謂語已經由名詞轉爲動詞了。“圖、字、面、爪、囊”等放在名詞“山川地形、立政、山、膚、口”之前,和它們構成了支配與被支配的關係,即動賓關係,“字”成爲“叫……的字”、“爪”成爲“掐”,都轉成動詞了。

若干修飾、限制的詞也可以幫助我們知道名詞轉成動詞,例如“不君”、“不襪”,因爲名詞是不受副詞的修飾限制的。“不君”的“君”,在這裏不單純是“君上”的意思,而是“不成爲君”了。不過儘管修飾限制的詞能幫助我們瞭解詞類的轉變,但決定的關鍵仍然在於這些原來屬於名詞的詞在句子裏充當了謂語和另一名詞或代詞的支配者,像《論語·顔淵》説的:“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臣,父,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齊景公所説的“不君、不臣、不父、不子”的“君、臣、父、子”固然因爲有“不”的修飾限制而能顯然知道是動詞,而孔子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却是君要成其爲君,臣要成其爲臣……每句的第二個詞都是作爲謂語的動詞,並不因爲没有“不”的修飾限制而不是動詞。

方位詞也可以轉爲動詞,如:

我亦欲耳,安能鬱鬱久居此乎?(《史記·淮陰侯列傳》)

適有孤鶴,横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蘇軾《後赤壁賦》)

動詞作名詞用的例:

[4]在兄,斯須[5]在鄉人。(《孟子·告子上》)

先天下之而憂,後天下之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殫其地之,竭其廬之。(柳宗元《捕蛇者説》)

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不忍見其,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孟子·梁惠王上》)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争。(《史記·屈原列傳》)

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輮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虜救不暇。(《漢書·李陵傳》)

,折;射;祛;追;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魚而取熊掌者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形容詞作名詞用的例:

灼灼百朵。(白居易《買花》詩)

汝心之,固不可徹。(《列子·湯問》)

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智)可及也,其不可及也。(《論語·公冶長》)

有僧齊物者,重好學。(李公佐《謝小娥傳》)

不録,非《春秋》之義也。(同上)

巉巖,披蒙茸。(蘇軾《後赤壁賦》)

;乘;被;去;衣食惡;登

然而固不可以敵固不可以敵固不可以敵(强)。(《孟子·梁惠王上》)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動詞、形容詞轉成名詞,大概有下列幾種情況:第一,前面有定語,如“庸敬”、“百朵紅”,而更明顯的是前面有結構助詞“之”,或表示領屬關係的第三人稱代詞“其”,如“其生其死”,“其知其愚”。這些被定語修飾限制的動詞或形容詞,就被作爲一種述説的對象或當作具體的物件來看,因而轉爲名詞。第二,放在及物動詞之後,作爲這個動詞的賓語。也有作爲介詞的賓語而轉爲名詞的,如《聊齋志異·瑞雲》裏“天下惟真才人爲能多情,不以妍媸易念也”的“妍媸”,就是形容詞在介詞“以”後面而轉爲名詞的。第三,放在主語的位置上。《孟子》的“生,亦我所欲也”的“生”和“魚、熊掌”並列同是主語,也同是名詞,《屈原賈生列傳》的“邪曲、方正”,本來是形容詞,在主謂結構裏充當了主語,也就轉成名詞了。

例如:

滿堂兮美人,忽獨與予兮成。(《楚辭·九歌·少司命》)

陵搜得,皆斬之。(《漢書·李陵傳》)

鳥獸散,猶有得脱歸報天子者。(同上)

見其老,頗敬之。(韓愈《石鼎聯句詩序》)

解;集;(影)從;顧。

“目成”是用眼色來傳達情意,“劍斬”是用劍來斬,“貌敬”是表面敬重,“鳥獸散”是像鳥獸一樣無組織地散開。那些四字的成語性的結構,粗看好像都是主謂結構,其實都是以動詞爲中心語的偏正結構。因爲在意義上是“像土一樣崩塌,像瓦一樣分解……”。這種結構,所用的名詞的意義都是帶有比喻性或修飾性的,和老老實實的記敘不同,值得很好地玩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