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依无心定等证有如来藏

依无心定等证有如来藏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故对未悟学人,为说“如来藏离见闻觉知”,乃为避免学人以知觉之心为如来藏,故作此说;然如来藏非如木石无情,它具有心之体性故。是故如来藏虽非见闻觉知心,但却任运随缘而不自知,不知自我,故名“无我如来藏”。如来藏若是定中了了常知之心、明觉心、灵知心,即能知自我,知自我之心即有我相,则四相具足,不名“无我如来藏,空性如来藏”。然如来藏真实有,今以无心定等为例,证有如来藏。

第三十一章 依无心定等证有如来藏

修行者求觅永恒的真我,觅之不着,便以为能见闻觉触之心即是恒常不灭的自内我。或错认灵知心、明觉心、定中能知之心、一念不生了了常知之心等为常而不灭之自内我、真我、实我。此即佛说:“凡夫外道不了识藏故,起常见。”

复有佛门弟子,曾闻善知识解说如来藏体性,便知如来藏离见闻觉知;便以为入无心定时,无见闻觉知,处于此境之心即是如来藏。然此乃是意识落于无记,或入无心定中,意识暂断而不现起而已。《楞严经》卷一,佛云:“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后时出定又有见闻觉知,乃是境界分段入出,意识境界,非如来藏也。

学人若阅本书第二十九章,关于内外相分之说明,便又转增迷闷:如来藏既离见闻觉知,因何又能配合外境相分而起内境相分?便自思云:“此必有觉,方能如是。”不知密意之祖师,自以为悟,便执此解而开示云:“汝之见闻觉知灵性,必是汝之佛性。”

其实不然,见闻觉知灵性乃七转识之体性,念念生灭,非有自在本体。如来藏虽能对应外缘而现内相分,然不自觉,离见闻觉知。犹如明镜,随外境而现像,然不能自照,自身无像故。亦如吾人皆能见他人面貌,而不能自见己面,须假明镜方见自己面像。如来藏亦如是,随所应对外境,任运显现内相分,而由七转识加以了别。故如来藏离见闻觉知,然能恒缘遍缘一切境,任运对现内相分,而不能自见自知内相分,故非见闻觉知及了了常知之心,然彼有此任运随缘之体性。

眼见佛性之人即能领略此中涵意,闻见佛性之人即不能知。若不具备定力慧力及福德庄严者,千佛出世为汝明说,亦不能眼见。若是真正明心之人,再参佛性而解悟佛性答案者,若不具备纯熟之看话头功夫,必定会以看见如来藏之体性作为眼见佛性;实未眼见,便无见性之功德受用。然此人亦能多少领略如来藏任运随缘之体性,初参明心所悟不真者即不能领略。故对未悟学人,为说“如来藏离见闻觉知”,乃为避免学人以知觉之心为如来藏,故作此说;然如来藏非如木石无情,它具有心之体性故。

是故佛有时云:“非知非不知,非觉非不觉。”故维摩诘大士反复说明如来藏离见闻觉知、不会六入、离诸觉观,同时却又说云:“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三界六道一切有情之心行,其如来藏悉皆能知。是故如来藏虽非见闻觉知心,但却任运随缘而不自知,不知自我,故名“无我如来藏”。如来藏若是定中了了常知之心、明觉心、灵知心,即能知自我,知自我之心即有我相,则四相具足,不名“无我如来藏,空性如来藏”。

如来藏恒、任运随缘、不作主、不自知我,须假自身所生之七转识见分,于真悟之后方知有如来藏,而彼仍不自知我。故禅者参禅时不离心意识——七转识见分,必假七转识见闻觉知心方能参禅,悟后方知如来藏不在七转识见闻觉知心中,亦不是七转识见闻觉知心。

故真悟者能以七转识了了常知之我,而觅得如痴如呆、不自知“我”的如来藏。是故修般若禅欲求开悟者,不应弃舍明觉灵知之妄心而一味说“放下”。更不可一味劝人不求开悟,若不开悟见道,即不能确认了了常知心之虚妄,唯能伏思惑,不能修道断思惑。故经云:“见闻觉知,轮回之因;见闻觉知,解脱之本。”须假见闻觉知妄心参究,方能觅得了了常知之妄心之外,另有非见闻觉知之如来藏与妄心同在一起。

未觅得如来藏之人,每常自念:“我三四十年参禅,而觅不着,应无如来藏。”佛学研究者亦言:“我研究如来藏四十年,而今老矣,犹未觅着,应无如来藏。”便批判或否定如来藏思想,谓非佛说。然如来藏真实有,今以无心定等为例,证有如来藏。

譬如俱解脱之阿罗汉或菩萨入灭尽定、譬如佛子入四禅中之无想定,皆离见闻觉知,了了常知之心已断,对于六尘境已无觉知,故了了常知之心非是常住,常间断故。既非常住、已经间断而无觉知,应不能因他人敲罄而出定或惊醒,应不能闻知罄声。然能出定,能与罄声相应,此相应心能使吾人了了常知之心重新现起,故知必有如来藏,非了了常知之心,非见闻觉知之心,一类常恒随缘任运而能与外声相应,显现内相分,由末那起作意,警觉现起能知之心,非能知之心自身所能为。

譬如入定,睡熟与昏迷时亦复如是,了了常知之明觉心已断,既不存在,应不能知外声,云何因声而醒?不应言:“睡时知觉心犹在。”睡时不知不觉,知觉心已断灭故。亦不应言:“无心定中有知觉心在。”无心定中不知不觉,知觉心已断故。复不应言:“知觉之心虽断,然时至便起,非必须有另一如来藏方能生起。”若然,则一切有情若入睡眠或无心定,应历经一定时间方醒,不应因外声而于时未至便醒或出定。

亦不应言:“无心定及睡熟时意识不断,只断知觉,不触外声。”若尔,因何能闻外声而出定或醒觉?若尔,亦应一切有情能忆宿命,意识非断,能从过去世来至今生故;了了常知之明觉心能了别境界,佛说为意识故。

又明觉灵知心乃前六识之体性,前五识若起,必有意识相应,非梦中故。既认前六识不断,则应无心定中及眠熟中亦有明觉灵知之心,明觉灵知是别境心所,不离六识故。既眠熟时有能缘外境五尘或不觉外境五尘而内恒明觉了知之心,则应睡时明明历历,清楚了然,则非是睡眠,则应一切有情无睡眠法。

若人能将七转识修至睡而不眠,睡时不触外境而内心明觉灵知,则此心亦能了别内心决定境——此境同于昨夜、前夜、再前夜故;此心能了知同于昨夜、前夜,则是于此决定境具足胜解,佛说此心乃是意识。此心既能明记昨夜前、夜境同今夜,则是别境念心所,能知此境同于昨夜、前夜曾习境,佛说此心乃是意识。每夜睡时乐入此境,此境是此心之所乐境;此心于所乐境有欲——欲住此境而起别境之欲心所,佛说此心乃是意识。每夜住于此境中,了了常知、明白醒觉,摄心专注不散,不同于任运遍缘之如来藏;与定相应,于所观境,起别境之定心所,佛说此心乃是意识。每夜住此境中,不观外五尘境,能观此境及境中之心,于所观境能有拣择,稍有失念立即醒觉,又复回住此境之中,反复直至天明;既于所观境能起别境慧而作拣择,不断回住此境,则是别境慧心所,佛说与此心所相应者乃是意识。设能修入此境,此境中之心仍是意识妄心。

然绝大多数之有情无能修至睡而不眠之境界,故有睡眠及无心定等法;因眠熟或入定而使六识明觉常知之心及其别境心所断灭。

能见闻觉知之明觉常知心,于眠熟或入无心定时既断,故无觉无知;然此时仍有另一离见闻觉知之如来藏继续运作,任运恒缘遍缘一切境,不断应对外相分而显现完全相同之内相分。只因外境正常,意根末那识便不警觉意识及前五识,而继续睡眠或继续处于无心定状态。

若外境有重大突然之变化,末那识即生作意,欲加了别,便警觉如来藏中之前六识种子,于是六转识便现起,回复明觉了知心而醒觉或出定。

若无末那识恒审思量,能警觉六转识明觉了知之心,则应一切人入无心定或眠熟后,永不苏醒。若无如来藏藉五根直接应对外五尘而恒现内相分,则末那识便同瞎子死人,不见不知,如何思量应否警觉明觉灵知之心?若无如来藏恒缘遍缘一切境而恒现内相分,末那识如何思量应否继续再住无心定或继续睡眠?

然明觉灵知之六识心断已,复能于无心定中或熟睡及昏迷中忽然现起,故知于此灵觉心外必定别有能审思量及恒遍缘一切境而恒现内相分之七八二识——末那及如来藏识,有别于明觉灵知心,而本然存在;无始以来相续不断,因之建立染净因果及三界六道有情之轮回。

譬如非横死、非病死之老人,寿终正寝,如来藏离身,身即僵坏。同理,若无如来藏持身,若不许有如来藏,则明觉灵知之六识心断已,应永不复现。亦应俱解脱阿罗汉入灭尽定已,色身便坏;明觉灵知心已断,不能持身,复不许有如来藏住身故。

灭尽定中,诸心心所皆断,阿罗汉身应同死尸;而实不坏,复能出灭尽定。故知灭尽定中虽无六转识见闻觉知心,然色身不烂不坏,必有另一非见闻觉知心住身持身,应知此心即是如来藏,非无如来藏。

譬如生于无想天中之一切有情,皆无见闻觉知,息脉俱断,如同死人,而色身不坏。又如佛子或外道,在人间入四禅之无想定境中安住十天八天,无息无脉、无知无觉,如同人死,能因引罄声响而警觉出定、恢复息脉,色身完好如初。故知必有另一如来藏心——非明觉灵知心,住身持身,使不烂坏。

佛子入四禅定之无想定已,息脉俱断、无觉无知,若不许有如来藏持身,色身立即变坏,应不能于十天后色身完好而出定。故知必定别有如来藏,于明觉灵知心断已,继续执持色身,使不烂坏。

不可说言:“入定时六识明觉心离身;欲出定时,六识灵知心回住身中故能出定,非必须有如来藏住身。”若然,则无想天人应非有情,灭尽定中之阿罗汉、四禅无想定中之佛子及外道,皆应非有情,无心住身故。若然,彼时杀之,应非杀生,宁有斯理?又此位中若无如来藏住身,则身命应坏,六识离身,无心持身使不坏故。则六识欲出定时身已僵坏,应不能由明觉心重新持身而出定;譬如寿尽死者不能再持硬坏身。故证此诸定中,必定别有离见闻觉知之如来藏住身,使不烂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