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依小乘《阿含经》密意证有如来藏

依小乘《阿含经》密意证有如来藏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十七章 依小乘《阿含经》密意证有如来藏

小乘《杂阿含》卷六第一三六经,原经全文如下: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何所’是事有故?‘何所’起?‘何所’系着?‘何所’见我?诸比丘!令彼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不知本际?”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愿哀悯,广说其义,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佛告诸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色有故,是色事起。于色系着,于色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诸比丘!色是常耶?为非常耶?”答曰:“无常,世尊!”复问:“若无常者,是苦耶?”答曰:“是苦,世尊!”“如是,比丘!若无常者是苦,是苦有故是事起,系着见我,令彼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是故诸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如是观者是名正慧。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如是见、闻、觉、知,求得随忆、随觉、随观: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若有见言:‘有我,有此世,有他世,有常,有恒,不变易。’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若复有见:‘非此我,非此我所;非当来我,非当来我所;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

“若多闻圣弟子,于此六见处观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观者,于佛狐疑断,于法僧狐疑断,是名比丘,不复堪任作身口意业、趣三恶道。正使放逸诸圣弟子,皆悉不从向于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作苦后边。”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略释:以上恭录《杂阿含》卷六第一三六经如是说有本际,第一一○经等亦如是说有本际;本际即是如来藏,非断灭空也。兹大略解释此经,佛子对照经文读之,便知佛意:

世尊开示诸比丘:“什么处所是世间一切事业之所以会有的原因呢?这一切事业是从什么地方现起的呢?又是被什么束缚?因什么处所而认为有我?诸比丘们!是什么使得那些众生被无明所遮盖,而爱护头目手足、在遥远漫长的生死路上奔走及生死轮回?是什么使得他们流转生死而不知本来的实际呢?”

诸比丘向佛禀白说:“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之所依。善哉世尊!唯愿哀悯,广说其义,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佛开示诸比丘:“详细用心地听着,听后还须善于思惟,我现在就为你们解说。比丘们啊!因为有色身的缘故,这个色身的一切事业就现起了。对色身执着而被束缚于色身之内,误认色身就是我,而使得众生被无明所遮盖,爱护头目手足而被束缚;在漫长的生死之路上,不断地东奔西走,因而生死流转。众生对其他四蕴——受想行识——的错误认知而执着,因此被束缚而生死轮回,也是一样的道理啊!

“诸比丘们!色身是常?还是非常呢?”答曰:“色身是无常,世尊!”佛又问:“如果是无常的话,是不是苦呢?”答曰:“无常是苦,世尊!”佛说:“正是如此。比丘们!如果是无常的话,那就是苦。因为色身无常的苦存在的缘故,所以众生所造一切事业就出现了。因误认色身是我,而被这种错误的见解所束缚,使得那些众生被无明所遮盖,爱护头目手足,而驱驰于漫长的生死之路,于三界六道生死轮转。对于受想行识四蕴的错误认知所产生的执着束缚,导致生死轮回,也是一样的道理。”

佛接着又说:“诸比丘们!所有的色法:或者是过去的、或者是未来的、或者是现在的、或者是内色法、或者是外色法、或粗或细的色法、或美或丑的色法、或远或近的色法,这一切色法都不是‘我’,也不能说不是‘我’。因为‘我’不在色法中,色法也不在‘我’中。若‘我’在色法中,把肉身割开,应可以找到在色身中的‘我’;但是割开肉身,却找不到有一个‘我’在肉身中,所以肉身不是‘我’。若说肉身不是‘我’,却又有个‘我’在色身中安住,所以也不可说色身不是‘我’,这个‘我’无形无相,所以不能说‘我’在色身中,也不能说色身在‘我’中,‘我’与色身不相在。能如此观察的人,名为真实的智慧。

“受想行识四蕴也是一样:譬如识蕴,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及末那识——见闻觉知而能作主的心;若说这心是‘我’,分析这识蕴七识的心,却找不到‘我’,所以这七识心不是‘我’。若说七识心不是‘我’,明明却有个‘我’与七识心配合运作。不可以说七识心不是‘我’,因为七识心由‘我’而生。也不可以说七识心是‘我’,七识心中的知觉心是间断无常故,作主心是变易生灭故。不可说识蕴见闻觉知能作主的心在‘我’中,也不可说‘我’在识蕴见闻觉知能作主的心中。那识蕴妄心都不是‘我’,‘我’与受想行识知觉作主的心是互相在一起,而不是四蕴在‘我’之内,也不是‘我’在四蕴之内,所以是不相在的。对受想行识应当如此观察,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我们日常生活中,能见、能听、能觉的识,于睡眠等五种状态以外的时间,一直不断地追求各种境界相(色声香味触等法,佛子则追求定境法尘相),求得之时随着六尘相而忆想、觉知、观照。然而这忆想、觉知、观照的心以及和它相对的一切境界相,都不是‘我’,也都不离‘我’。不可说这些心是‘我’,也不可说它们不是‘我’,因为这一切能忆能知能观的心和境界相,都是从‘我’而生的。但是却不相在——不是‘我’包藏在能忆能知能观的心和境界相中,也不是能知能忆能观的心和境界相等包藏在‘我’中。能如此观察而实际证实的人,就是证得真正智慧的人。

“如果有人这样认为:‘真实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我,有一个真我可以从过去世来至今生,将来又能去到未来世,有一个真实的我,是常、是恒、是不变易的。’而其实那都是见闻觉知的分别心和境界相所组合的五蕴我而已。这五蕴我不是真实的‘我’,但也不能说与‘我’不相干,因为它们与‘我’一直都在一起,而又不互相包藏。能如此观察而实际证实这道理的人,就是证得真正智慧的人。

“如果另外有人这样认为:‘色身及受想行识四蕴所成的觉知忆念心及相应境界等,都不是真实的我,不是真我的所在——无形色故,无所在。五蕴和相应境相也不是未来世的真实的我,这一切与真我不相在。’能如此观察而实际证实这道理的人,称为见到真正的智慧。

“如果是常常听闻佛法的已见道佛子,于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之六入六处深入观察,知道眼等六处六入及相应境界等心非真实我,非真我所在。如是真实观察的人,能知真我之本际无我、亦无我所,而证得空性。这种人对佛不会起狐疑之心,对法僧也不会起狐疑之心,疑见永断,这种比丘,身心都不再能胜任造作三恶业而往生三恶道。已经如此真实观察,并证实这道理的圣弟子们,即使他们如此见道以后便生放逸心而不精进修行,全都不精勤修行正觉,最多不过历经七次的天上人间往来受生,就到了苦的最后边际而得解脱。”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由《阿含》此经便证实有如来藏,只是方便说为“我”,不说为如来藏。世尊反复说明这个真实的我,不同于色身的我,不同于四蕴忆想知觉的我,说之为本际。

最后则又叮咛一遍:五蕴能忆能知能观的心及相对而生之一切境界相,皆不是“我、我所”。既然吾人五蕴身心及时时面对之境相皆非我我所,而证得这种无我的人,就算是懈怠放逸的人,也能历经七次的天上人间往来受生而得解脱,出离三界;这就是声闻钝根初果人。

试问:吾人能忆能知能观的五蕴身心既然“非我、我所”,应同断见外道论议;然佛却云此中有一非五蕴身心,非能忆能知能观的心,名为“我,本际”,能于七次天上人间往来之后而得解脱。故云:“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当知此一“非我、非异我、不相在”的本际,即是大乘如来藏系唯识经典所说之如来藏也。

然此“我之本际”非外道所说的我,亦非未真实证悟者所说之“真如、真心”,此诸人等所“悟”之本际,无异常见之外道论议,详阅拙著《正法眼藏——护法集》、《生命实相之辨正》及本书附录《真假开悟之简易辨正法》即知。

《阿含》此经乃佛不问而说,并重复多次而说,皆有记录,计有第一一○及一三三至一四四经等十三经,皆如是说。此诸经等既同时说明外道所说不灭之真我是五蕴所成,其实非我;又显示出五蕴身心所成之假我以外,另有一个无我的真实心,于七次人天往返之后能至涅槃,名为本际,当知必有如来藏。

只因声闻人定多慧少,性喜除性障,乐出离三界,不乐求微妙智慧,不能为他们解说如来藏唯识深奥之理,是故只以密意而说,名为“我”或“当来我”,或“非我,非异我,不相在”之“本际”。由此可证如来藏思想真是佛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