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依有覆有分别心证有如来藏

依有覆有分别心证有如来藏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分别心必具三性。有分别心乃造业之心,此心若不停息,则生死业种不断熏习增长,便能增广如来藏中执藏之生死轮回种子。以身中有被熏之如来藏,故有情对此生所学所习诸事忆念思惟,渐渐改变如来藏中七识种子习气,是故成人不同于儿童之稚气,悟者见地不同于未悟者之知见,由是证有如来藏。由此有覆有分别心不能持种之理,证知定有另一无覆无分别之受熏持种心,即是如来藏——阿赖耶识。

第九章 依有覆有分别心证有如来藏

一切未悟人所能了知之心以及阿罗汉辟支佛所能了知之心,皆有分别,皆有覆性。例如:无语言思惟之灵知心、了了常知之明觉心、常觉声色之灵知心、一念不生之寂照心、定中能知能见之心、对险境直接了知及反应之直觉心等,皆是有分别心,或分别善恶,或分别境界。

凡所有心,一旦有知,即生觉观,有觉有观即落于善恶分别及境界分别之中。乃至修得非想非非想定,定中虽离欲界觉观而名无觉无观,但仍有微细寂照之知与观,能分别观照定中境界。分别观照乃识之体性,故名为识。有知有觉处处作主之心乃生死之根本,攀缘执着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一切法而能了别,故是有覆有记性。

有分别心必具三性。入定境中,心一境性,了了分明,是善性。出定后贪着地位名声而起慢心,或因禅定功夫深妙而起慢心,是染性。身体疲累,此心便起昏沉瞌睡,是无记性。既具三性,便非无覆无记性心。有分别心乃造业之心,此心若不停息,则生死业种不断熏习增长,便能增广如来藏中执藏之生死轮回种子。然有分别心唯有一日一生,故不能从过去世持种来至今生。

若能持种来至今生,必是无记性,无记性心不分别拣择,一切善恶业种皆能受持。一切凡夫外道所知之心以及一切大乘法中悟错者所知之真心,皆属能知善恶分别之有记心。定中能知之心或定中明觉之心,虽不分别人我,然能分别境界而安住或出定,既能别境,当知亦是分别心。此心出定便对法尘境起美丑善恶分别,定中定外乃同一分别心,皆是有记性心。既是有记心,则是能熏,能熏之心即非所熏,不能持种,非如来藏也。

若谓“有记性之见闻觉知心不能持种,非如来藏;则无记性之末那识永不坏灭,能从过去世来至今生,亦应能往至后世,应能持种”,理亦不然,末那非自在故。彼由如来藏生,佛说彼为意根故,十八界所摄故。

末那识虽恒缘现境,不念过去,不思未来,性非善恶,然亦有了别拣择性。虽不能如意识作观察思惟之心行,却于一切时地审查思量意识之观察与思惟,无时无刻不作拣择,是有覆性。又恒内执我,故恒审思量如来藏对现外境之内相分而时时拣择,是有覆性。

既是有覆性,而又时时拣择,则是能熏之心,必非无覆性之受熏持种心。若末那能持种,必定只拣善业种受持,不愿持一切恶业种故。若此心能持种,则应一切恶人皆唯有善业及净业种,则一切恶人乃至谤正法者,皆应生天享福,或成阿罗汉乃至成佛,亦应无三恶道有情。故有覆性之末那识是能熏之心,不能持种,非如来藏。末那识既非持种心,而现见有持种心能成就三界六道不同之有情,当知必有如来藏。

又末那识恒内执我,其性坚固,处处作主,时时作主,与觉知心同是能熏性、有覆性,是能熏之心。若有能熏之心而无所熏之心,则世间有情习学诸法皆成无用。今日学已,明日便忘;此刻学已,下刻便忘故。既有能熏之七转识见闻觉知心等,则必有一被七转识所熏之持种识,当知即是如来藏识。

又能熏之七转识与所熏之如来藏,必须同时同处,方能成就熏习功能。若不同时同处,熏习不成。比来多见佛门中外道,每谓如来藏在虚空中,量周沙界,遍一切处,非在身中。若然,则七转识在身中,与如来藏不同时同处,则熏习不成,应一切有情不能学习一切法。以身中有被熏之如来藏,故有情对此生所学所习诸事忆念思惟,渐渐改变如来藏中七识种子习气,是故成人不同于儿童之稚气,悟者见地不同于未悟者之知见,由是证有如来藏。

又若不许有无记性之如来藏为所熏识,而以有记性之见闻觉知心及处处作主之末那心为所熏,则应一切人皆一悟即成阿罗汉或究竟佛,自身能受熏持种故;则应世间同时有多佛,则违大小乘诸经佛说世无二佛开示。由此有覆有分别心不能持种之理,证知定有另一无覆无分别之受熏持种心,即是如来藏——阿赖耶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