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系统与体系

系统与体系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非就是建立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这样一来,马克思主义的体系就太完整了,因此也太神圣了。这种说法不如反过来,一切人类文明成果都会成为人类继续进步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产生也是以此为基础的,它不会包罗万象,也不必包罗万象。

按照辩证法的思想,自然界普遍的存在形式就是系统。同样,在社会领域和人类思维领域也不例外。凡对某一事物认识深刻又表达清晰的,无不是在联系中把握的,即它本身就是系统的,并不一定要在一个刻意构造的体系中才能做到这一点。

就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例,在传统教科书当中,不管哪个版本,基本上都是以斯大林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的一节,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体系来展开的。哲学的起点是恩格斯所归纳的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又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据此将古今中外一切哲学划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三个历史形态;唯心主义只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个形态。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据此将哲学观点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有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而不可知论最终是要导致唯心主义的。讲完哲学基本问题就接着讲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起点——物质观,接下去就是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然后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即三大规律五对范畴。再下面就该认识论,包括真理观。再下面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这些排列难道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或者哪怕是列宁做好的吗?肯定不是。因为他们不但没有写过教科书,没有担任过大学教授,甚至没有专门的哲学著作。像黑格尔的《小逻辑》、《精神现象学》、《哲学讲演录》那样的书他们都没有写过,他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写类似的东西。他们学说的宗旨和本质也不是搞这些东西所能够体现的。那么我们为什么几十年来按照前苏联的体系来进行宣传和教育呢?无非就是建立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那么我们要问,这样对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没有好处呢?当然不能说没有,在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知识还知之甚少的时候,在这个民族的哲学思维训练还比较弱的时候,在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少数学者对原创的经典著作也不是非常精通的时候,我们按照这样一个稳定的框架来吸收其中的精华也是很有裨益的,它让我们在理论上取得了马克思主义的共同语言,也可以说是一种政治上的共同表达方式。学生考试以它为据,工作中指导思想的文本表现以它为根,著书立说要以它为源,不入此道的定是边缘化的存在。

但是,现在看来,或者不如说自改革开放深入进行以来,大体应该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样子,这样的体系带给我们的已经不是正面的推动作用,它已经严重地阻碍了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精神的吸取与发扬。一颗优质的思想果实,不一定都属于马克思、恩格斯或者列宁;如果硬是加给他们,就像有人歪曲了他们的理论一样,同样是不公平的。一个理论家是有思想个性的,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他是不会接受的。比如,马克思在讲到发现阶级的存在和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时,就明确指出这不是他的发现。恩格斯在写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时,把副标题定为“就摩尔根的成果而作”,列宁的重要哲学著作,没有立一家之言的打算,只把它叫作《哲学笔记》。这样思考问题,与以下的情况有密切关系。

我们的大学生,特别是在非哲学专业这个庞大的群体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公共课普遍存在畏难情绪甚至很反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不相信一个学说在方方面面都是完美无缺的,特别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左”的思维方式的渗透性影响,经常把马克思主义以外的一切学说都定义为“不科学、不全面、有局限性”的非马克思主义。这样一来,马克思主义的体系就太完整了,因此也太神圣了。我们经常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批判黑格尔的“绝对观念”,而马克思主义本身怎么会如此“绝对完美”呢?有的学生就直接向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如何回答?马克思恩格斯自己都把自己的理论解释为研究问题的起点,我们有什么理由把它建成一个面面俱到、以一当十、唯我独尊,战无不胜的万金油体系呢?

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科学家,他们做出伟大的成就,也不见得在哲学思想上有多么全面而高深,他们大多信奉宗教。我们经常解释为他们不自觉地运用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言外之意也不自觉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这种说法不如反过来,一切人类文明成果都会成为人类继续进步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产生也是以此为基础的,它不会包罗万象,也不必包罗万象。比如什么叫作时间,什么叫作空间,什么叫作运动,什么叫作物质和意识,我们除了在《反杜林论》当中看到恩格斯分析杜林的一些糊涂观念和定义,哪里有现在教科书上所规定的那些完整的定义呢?难道没有这些完整的定义我们就没有哲学思维了么?谁都知道,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除了《导言》、《运动的基本形式》和《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三篇论文是完成式之外,其他部分都是思考的半成品。我们不能就此说恩格斯的思想是不系统的吧!当然,我们可以说这部著作是没有完整体系的,这原本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爱因斯坦曾说过:“相信世界在本质上是有秩序和可认识的这一信念,是一切科学工作的基础。”被称为当代的爱因斯坦的霍金写出了《时间简史》,普列高津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比尔·盖茨以计算机的超越性思维领跑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很难说它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结果。但是马克思主义并不因此而贬值,它还和原来一样,不愧为千年思想家领航而生成的人类解放学说,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经常讲牛顿是形而上学的时空观,先不说形而上学这个词,就说他的经典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被恩格斯说成是“夸张的命名”,但是,在地球范围内,也就是在初级物理学的层次上,谁不承认牛顿的三定律呢?难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可以把牛顿学说看作是光速运动以下的特殊情况么?我们经常灌输“运动是绝对的”,但是如果说“没有外力的作用,做均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就不会改变它的运动状态”,不是更有内容和效用么?又比如“联系是普遍的”,如果不用具体条件做参数,它是要多空洞有多空洞,以至于有的学生从头至尾都不承认。请问马克思会这样叙述他的辩证法思想么?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这一节最抽象,曾有的教授把讲清这部分知识看作是最有水平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是把自己加上许多主观前提的设定,又把诸多没有内在联系的事例分配在不同的矩阵点上聊以自慰罢了。本来清楚明白的矛盾学说,又有马克思带头分析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各种现象作榜样,却非要搞一个规律,而且是辩证法的核心。一本关于写作的书,提到了离合自然,融贯成篇。我们讲一个问题,要是先定好框框,接着就一步不离地围着它转圈, 是不能讲清问题的。当我们解释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时,想到了没有上就没有下,没有先进无所谓落后;当我们解释向对立面转化时则又举出了战争转化为和平,和平转化为战争,祸福相依等等。当说到矛盾双方互相利用时又拿出了外商投资中国市场的事例。请问这是一种活的辩证法么?这根本就是一种零散的确证,虽然有不小的启发意义,但离辩证法的智慧差得太多了。马克思如何展示辩证法的力量,是本书后面的内容。

现在扩展一下,再说“三个组成部分”,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体系,惯常的说法是哲学是基础,政治经济学是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是落脚点。认真分析一下便可看出,是剩余价值学说和历史唯物主义让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作为落脚点,或者作为目标,如果把科学社会主义单独作为一种理论形态,首先是和为它提供平台的两大支柱不相称(当然,苏联解体之后的各种社会现实的分析并不在原创理论的范围之内,比如关于民主社会主义的评价等内容),而且也难免有叙述上的重复。现在编写的研究生必读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很多内容就是在实践的角度又重复剩余价值学说和历史唯物主义。因此 ,“三个组成部分”这个体系,实际上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战线拉得太长了,反而拖累了它。马克思于1874年指出:科学社会主义也只是为了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立时才使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里的告诫就像指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是在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时候才使用一样,充分考虑了它们的针对性和范围。因此不能把它们绝对化。就科学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来说,在理论上,它不能与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平起平坐,如果说它是一种纲领,那就不妨把《哥达纲领批判》作为它的蓝本,而把《哥达纲领》作为它的反衬。如果说它是一种宣言,那就自然归为《共产党宣言》了。一个有趣而耐人寻味的事情值得注意,就是《共产党宣言》既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也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如果马克思主义是三个组成部分,那么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还要单独提出呢?难道它还会在两个意义上诞生么?在我看来,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就以这两个纲领性的文件为中心,结合现实的状况分析问题非常有效,没必要为了凑体系重复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