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

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典途径又称传统途径。IgG4无激活经典途径的能力。至此完成活化阶段,汇合到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共同末端通路。在种系发生上,旁路途径是最早出现的补体活化途径,是抵御微生物感染的非特异性防线。补体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固有免疫防御机制,上述三条激活途径在种系进化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为旁路途径、MBL途径和经典途径。

正常情况下,体液中的补体成分多以非活化形式存在,受到某些激活因子作用后,补体按一定顺序依次被活化,形成一系列补体级联酶促反应,产生具有生物学活性的产物。已发现补体激活途径有经典途径(classical pathway)、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annan-binding lectin,MBL)途径和旁路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三条。

(一)经典激活途径

经典激活途径(classic pathway,CP),指激活物与C1q结合,顺序活化、C2、C4、C3,形成C3转化酶)与C5转化酶)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经典途径又称传统途径。

1.激活物 经典激活途径的激活物主要是与抗原结合的IgG、IgM分子。另外,C反应蛋白、细菌脂多糖(LPS)、髓鞘脂和某些病毒蛋白(如HIV的gp120)等也可作为激活物。不同的人IgG亚类活化C1q的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IgG3>IgG1>IgG2。IgG4无激活经典途径的能力。

2.活化过程 可人为地分为识别阶段、活化阶段和共同的末端通路三个阶段。

(1)识别阶段:抗原抗体结合后,抗体构象发生改变,使Ig Fc段的补体结合位点暴露出来,C1q与2个以上Fc段结合可发生构型改变,使与C1q结合的C1r活化,活化的激活C1s的丝氨酸蛋白酶(serine protease,SP)活性。在经典途径中,一旦形成,即完成识别阶段,并进入活化阶段。每一个C1q分子必须同时结合两个以上Ig Fc段的补体结合位点才能活化。由于IgG为单体,其区共有2个C1q结合点,与抗原结合后需要相邻的两个IgG分子共同与C1q分子桥联,才能活化C1;而IgM为五聚体,其区共有10个C1q结合点,易与C1q分子桥联,故一个IgM分子与抗原结合后即可活化经典途径。

(2)活化阶段:作用于后续的补体成分,至形成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C )的阶段即为活化阶段。C4是C 的第一个底物。在Mg2+存在下使C4裂解为C4a和C4b,大部分新生的C4b与H2O反应而失活,仅5%C4b结合至紧邻抗原抗体结合处的细胞或颗粒表面。的第二个底物是C2分子,C2在Mg2+存在下被裂解为C2a和C2b。C2a可与C4b结合成复合物即为经典途径的C3转化酶。C3被裂解为C3a和C3b,新生的C3b与中的C4b结合,形成复合物即为经典途径的C5转化酶。至此完成活化阶段,汇合到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共同末端通路(图3-1)。补体裂解过程中生成的小分子C4a、C2b、C3a释放到液相中,发挥各自的生物学活性。另外,C3b还可进一步被裂解为C3c、C3dg、C3d等小片段,其中C3d可参与适应免疫应答。

图3-1 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

(二)旁路激活途径

旁路激活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AP),又称替代激活途径。此途径的激活不依赖于抗体,而由微生物或外源异物直接激活C3,由B因子、D因子和备解素(P因子)参与,形成C3转化酶与C5转化酶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在种系发生上,旁路途径是最早出现的补体活化途径,是抵御微生物感染的非特异性防线。

1.激活物 旁路途径的“激活物”,实际上是为补体激活提供保护性环境和接触表面的成分,如某些细菌、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等。

2.活化过程 此途径从C3开始。生理条件下,C3与水分子形成C3(H2O),在Mg2+存在下,C3(H2O)与B因子结合,B因子被D因子裂解为Ba和Bb,Bb与C3(H2O)结合为C Bb(即旁路途径的起始C3转化酶),其中Bb片段具丝氨酸蛋白酶活性,可以作用于C3分子,缓慢、持续地产生少量的C3b。C3(H2O)Bb极不稳定,易被血清中H因子和I因子灭活。当有旁路途径的激活物存在时,结合于“激活物”表面的C3b不易被有效灭活,并与B因子结合,结合的B因子被D因子裂解为Ba和Bb,Bb与C3b结合,形成,此即旁路途径C3转化酶;而结合于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C3b,可被多种调节蛋白(如H因子、I因子、DAF、MCP、CR1等)降解、灭活,以保护自身细胞不被损伤。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备解素(P)与结合可使其稳定,防止其被降解。结合于激活物表面的可裂解更多C3分子,新生的C3b其中一部分与复合物结合为,此即旁路途径C5转化酶,其后即进入共同末端通路与经典途径完全相同;还可有部分C3b又与Bb结合为新的,形成旁路激活的正反馈放大效应(图3-2)。

(三)MBL激活途径

MBL激活途径(MBL pathway),又称凝集素途径(lectin pathway),指由血浆中MBL直接识别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进而依次活化MASP1、MASP2、C4、C2、C3,形成与经典途径中相同的C3转化酶与C5转化酶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

图3-2 补体激活的旁路途径及C3放大效应

MBL激活途径激活物主要为含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基的病原微生物。MBL分子结构类似于C1q分子。在Ca2+存在条件下,MBL可与病原微生物表面的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结合,并发生构型改变,导致MASP活化。MASP有两类。

(1)活化的MASP2类似于,能裂解C4和C2,生成与经典途径相同的C3转化酶C 裂解C3生成与经典途径相同的C5转化酶,继而进入共同末端通路。

(2)活化的MASP1能直接裂解C3生成C3b,形成旁路途径C3转化酶,参与并加强旁路途径正反馈环路(图3-3)。因此,MBL途径对补体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活化具有交叉促进作用。

图3-3 补体激活的MBL途径

上述三条途径在激活C3这一环节汇合,形成C5转化酶)进入共同的末端通路,其过程为:将C5裂解为C5a、C5b;C5a游离于液相,是重要的炎症介质,C5b可与C6稳定结合为C5b6;C5b6自发与C7结合成C5b67,暴露膜结合位点,与附近的细胞膜非特异性结合;结合于膜上的C5b67可与C8结合,形成的C5b678可促进C9聚合,形成C5b6789n巨分子复合物,即攻膜复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MAC)。插入细胞膜的MAC通过破坏局部磷脂双层而形成“渗漏斑”,或形成穿膜的亲水性孔道,补体激活的共同末端通路的终末效应为细胞溶解。

(四)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比较

补体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固有免疫防御机制,上述三条激活途径在种系进化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为旁路途径、MBL途径和经典途径。三条途径起点各异,但相互交叉,并具有共同的末端通路(图3-4,表3-1)。

图3-4 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比较

表3-1 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比较

1.经典途径的主要特点

(1)激活物主要是由IgG或IgM与抗原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IC)。

(2)C1q识别IC是CP的起始步骤。

(3)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分别是

(4)有赖于特异性抗体产生后才能激活此途径,是体液免疫的效应机制之一,在感染后期(或恢复期)才能发挥作用,或参与抵御相同病原体再次感染机体。

2.旁路途径的主要特点

(1)激活物是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细胞等。

(2)绕过C1、C4和C2,直接激活C3。

(3)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分别是

(4)存在正反馈放大环路。

(5)无需抗体存在即可激活补体,故在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即可发挥防御作用,从而为未免疫个体提供抵抗病原体感染的能力。

3.凝集素途径的主要特点

(1)激活物广泛,主要是病原微生物表面的特殊糖结构如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

(2)MBL识别这些特殊糖结构是该途径的起始步骤。

(3)除C1外,所有补体固有成分均参与该途径。

(4)除识别机制有别于经典途径外,后续过程与经典途径基本相同。

(5)对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具有交叉促进作用。

(6)无需抗体参与即可激活补体,可在感染早期或未免疫个体发挥抗感染效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