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教兴国与文化强国

科教兴国与文化强国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列宁、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但是,邓小平是第一位把科学技术从生产力诸要素中突出出来,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也是第一次。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其次,这是由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决定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尤其需要大力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第三节 科教兴国文化强国

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与科教兴国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首要观点,也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精髓。这一观点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对科学技术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两个转变,即从“否定”到“肯定”的转变,从“之一”到“第一”的转变,把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这一论断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

马克思在《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等著作中提出,科学在任何社会都是一般的社会生产力,而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由于科学并入了生产,因而它也就成了“直接的生产力”。这就肯定了科学技术是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列宁、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但是,邓小平是第一位把科学技术从生产力诸要素中突出出来,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也是第一次。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际社会提出,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也进一步验证了邓小平论断的正确性。我们对生产力内涵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逐步深化,从“一般生产力”到“直接生产力”,再到“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在深刻论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点的基础上,全面论述了科技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从实现党在新时期奋斗目标的战略高度,反复强调:“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

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表达了科学技术对世界的深刻影响,展现了科学技术一往无前的持续发展前景。这是一个当代社会的新事实,是再也不能用任何过去旧的社会观念来观察和理解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中的中心位置,明确科学技术在现代文明发展中的至上性和不可超越性,真正以科技的崛起来推动民族的崛起。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原因:首先,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力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些年来,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跨越,产生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高新科学技术。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理论研究一旦获得突破,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当代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特别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多比过去生产出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主要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其次,这是由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决定的。现代科学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活动中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其对国民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之大,已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科学技术既能促进经济量的增长,又能促使经济产生质的飞跃,促进劳动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革。据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对GDP的贡献率高达70%以上,美国和德国甚至高达80%,而中国现在科技创新对GDP的贡献率只有40%左右。邓小平高瞻远瞩,他把21世纪称为“高科技发展的世纪”,很早就提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时代警示,并且提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最后,这是由知识在现代社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决定的。据统计,人类知识的增长,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1倍,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1倍,现在则是3至5年增加1倍。人类社会的发展已从“生产——技术——科学”向“科学——技术——生产”的现代发展模式转变。这表明,发展的优势蕴藏在知识和科学技术之中。科学研究是进行知识创新或进行创造知识的劳动,知识也属于生产力的范畴。随着人类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经被认为是提高生产率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最佳动力。肯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特别是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发明创造的人才,不但肯定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而且随着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产力系统中作用的提高,知识分子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尤其需要大力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我国的科技实力有了很大发展,但是我国国情仍然是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不足,生产力相对不发达。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经济增长质量等级低,这些都制约着我国发展的步伐。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途径就在于科技的进步和创新。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站在时代的前沿,十分重视科技和教育。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和随后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确定为今后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认真贯彻的重要方针之一。

科教兴国,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依靠资源的消耗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从国家长远发展需要出发,制定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强化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集中力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和关键技术问题。

科教兴国战略中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作用,与发挥自然科学人才的作用同样重要。我们要把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发展自然科学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以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

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促进科技发展,关键在于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揭示了科学技术进步的内在特点。科学技术的本质就是创新。而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就是比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数量,比科学技术产业化的速度和效益。21世纪,科技创新将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离开了科技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旺发达,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实现科技创新,关键是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要从新世纪中国发展的战略需要出发,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明确新的科技发展目标,调整现有的运行机制,全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有利于中国科技快速发展的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美国政府的科研投入只占社会全部科研投入的20%,日本政府更是把这一比例降到了10%以下。在日本,大量的科研工作,甚至一些基础性研究工作都是由企业唱主角。企业创新能力的落后是中国在科技上落后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促进科研院所与企业结合的有效途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与有关联的企业加强协作,通过整合资源、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推动经济发展,使企业真正成为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的主体。

实现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当今世界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要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靠什么?主要还是靠人才。人才是最关键、最根本的因素。要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要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普遍建立起有利于人才成长和脱颖而出的机制。

二、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强国

(一)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约瑟夫·奈于20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主要包括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外政策、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等。

在约瑟夫·奈看来,软实力实际上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由一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文化感召力、政府素质等指标所构成,并通过非强制性的方式表达出来。它既可增强一国民众的凝聚力和意志力,提高政府应对国内外事务的能力,又可影响该国的政策、制度、行为等,其效力远比经济、军事手段更明显和长久。

近年来,国际政治学界也引入了软实力的概念,把综合国力区分为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两部分,即硬实力和软实力。总体来说,以资源、经济、科技、军事为主的硬实力是有形的国力;而国内各民族的凝聚力、精神面貌、思维能力与认识水平、社会稳定性、国家动员能力、政治社会体系、教育、外交影响力等因素属于软实力。虽然综合实力主要表现为硬实力的质量与数量,但软实力却比硬实力更为内在,更加深刻,更具有精神特质,从而更能决定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历史走向及基本品质,它不仅是硬实力的补充,而且决定了硬实力的有效发挥程度。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文化作为最重要的软实力之一,对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调整文化政策。制定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欧盟各国等都是这一轮文化软实力竞争的积极推动者。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文化软实力取得了可喜成绩。

首先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优势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新亮点。国民用于娱乐休闲等方面的文化消费支出也越来越大,这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的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文化部发布的最新数据表明,“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事业费逐年增加,增长速度保持在18%以上的较高水平。“十一五”时期的前四年,全国文化事业费为897.35亿元,年均增长21.6%。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发布的数据统计显示,2012年,全年生产故事影片745部(含电影频道出品的数字电影92部),动画影片33部,纪录影片15部,科教影片74部,特种电影26部,全年生产的各类电影总量达到893部。2012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170.73亿元,同比增长30.18%,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而《人再囧途之泰囧》更是创造了12.66亿元的国产电影最高票房的新纪录。同时,一大批极具中国特色的文艺表演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赞誉,同时在国外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如中华武术、杂技艺术等。

其次,文化价值观逐步得到认同。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中国和不同的国家举行文化节,比如2012年中国俄罗斯文化节,中国西班牙文化节等,更是提供了一个让中国了解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最佳平台。来自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汇同于此。在国际舞台上,西方世界所倡导的民主、法制价值观长期处于主导地位,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成为中国文化价值观中普世性的最佳体现,它让人们了解到中国的和谐理念,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强烈的价值认同。

最后,“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深得人心。国际形象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的名片,是衡量一个国家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国际上一直是友好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家之间的问题提供了基本的行为规范;中国长期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获得了第三世界人民的好评;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坚持和平友好的对外政策,更是获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和尊重。这些实实在在地彻底改变了旧中国“落后就要挨打”的国际局面,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中国文化大发展,在取得成绩、增强实力的同时,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扬不足,有待于进一步发掘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急需完成。在吸收国外优秀文化的同时,要保持自身文化的优秀特质,不能被吸收的文化所同化,只有在立足于本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精髓,发掘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之处,才能形成国家强大的软实力。

其次,发扬中国文化离不开现代化的传播途径,建设现代化的文化传播途径意义非常重大。近代以来,由于中国国情比较特殊,文化软实力建设起步晚,文化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不利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中国新华社相较于美国美联社、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和俄罗斯塔斯社来说,世界话语权相对不足;中国的电影等传媒产业发展也不健全,中国文化的现代传媒手段需要进一步发展。

(三)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的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一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三是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四是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