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江泽民同志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是对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直接继承和创新发展。科教兴国成为了我国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三十多年来,科教兴国战略从酝酿、确立到发展,逐渐充实着我国的科技发展战略观。小平同志在重视科学、教育的同时,不忘尊重人才、培养科技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根本。

〇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邓小平科技和教育思想,结合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各国教育改革的现状和我国国情提出了跨世纪的“科教兴国”战略。自此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举措,如坚定不移地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实施“科教兴国”的重大决策;坚定不移地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方针,不断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做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决策;面对国内经济发展和国际科技发展的趋势,做出了加强科技创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大举措。

img46

图5-7 江泽民同志为中国教师奖励基金会题词

●科教兴国,对于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在是重要意义!江泽民同志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是对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直接继承和创新发展。

〇“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鲁迅先生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士。

文革”刚刚结束,小平同志临危受命,“敢”字当头。1977年小平同志刚恢复工作不久就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会上他讲:

我自告奋勇管科教方面的工作,中央也同意了。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12]

不久,小平同志又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谈话中强调:

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13]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小平同志始终重视科技、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他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文中就明确指出:

我这里说的关于教育、科技、知识分子的意见,是作为一个战略方针,一个战略措施来说的。从长远看,这个问题到了着手解决的时候了。[14]

●小平同志开了个好头,给我们指明了发展的道路。

〇不错,从小平同志开始,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都立足于不同时期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提出了各有特色而又相互联系的关于科技与教育发展的观点与理论。科教兴国成为了我国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教育是基础”的开拓性论断,90年代江泽民同志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教育是立国之本”、“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从而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内容,新世纪之初胡锦涛同志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等观点,继续丰富和发展了科教兴国战略,以适应国内外新形势。三十多年来,科教兴国战略从酝酿、确立到发展,逐渐充实着我国的科技发展战略观。

●这回“老九”们翻身了,他们的冤屈也得以昭雪,他们终于能够重新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出策献力了。

〇是的,小平同志说:

要把“文化大革命”时的“老九”提到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嘛。[15]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小平同志在重视科学、教育的同时,不忘尊重人才、培养科技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他特别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指出:

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16]

1984年10月,小平同志在中央顾问委员会讨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时又说:

这个文件一共十条,最重要的是第九条……概括地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字,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使用人才。

在小平的倡导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我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也蔚然而为社会之风尚。[17]

●如今,人才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资源之一。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初步形成了我国科技工作的战略布局。

〇三十多年中,根据“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要指导方针,我国落实了“政治上一视同仁,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关心照顾”的知识分子政策,鼓励出国留学,建立博士后制度,提高专家待遇,科技队伍迅速壮大。

●您能提供一组数据让我们切身体会一下吗?

〇三十多年来,我国有计划、有规模地向国外选送留学生学习世界前沿科学技术。自1978年到2006年年底,我国出国留学总人数达到106.7万人。其中,1978年出国留学总数为860人,2006年为13.4万人,29年出国留学规模扩大了155倍。其中,2007年公派留学人员就比2006年的8 242人增加了51%,高达12 402人,公派留学人数首次过万。同时,国家公派留学重点资助对象开始从进修生向学生倾斜,公派留学人员日趋年轻化。2007年,政府开始实施“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根据该计划,2007~2011年,国家每年将从49所重点高校中选派5 000名研究生送往国外一流大学学习。

20世纪90年代,教育事业初见成效,全国教师队伍达到1 400万人,全国高校师生比达到1∶10.21,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已占高校教师总数的26.25%,36%的中国科学院院士、29.5%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为高校教师,约40万高校教师中已有教授3.59万人,副教授11.4万人。[18]

随着产学研一体化的不断完善,我国科技队伍已由1979年的460万人增加到1 000万人,其中有400万人战斗在工农业生产第一线。

●那么,“科教兴国”这四个金字是怎样形成的呢?

〇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同志继续发展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教育建国的思想,提出了“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高科技在海湾战争中显示出它巨大的威力,江泽民同志面对这一无可争议的事实,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强调指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只有坚定地推进科技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着加速发展、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的重大任务,尤其需要全社会提高科技意识,多方面增加科技投入,真正依靠科技进步。[19]

1994年,中央在研制“九五”计划时首次提出了“科技兴国”,又在多次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后,经过反复推敲,最后于1995年把“科技兴国”的提法改为“科教兴国”。也就是在这一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号召。

●从“科技兴国”到“科教兴国”,其中的“科”和“教”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呢?

〇这里的“科”,说的不仅是科学,也包括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科学技术,既要重视基础科学研究,提高创新能力,为技术开发奠定理论基础;又要自主研发新技术,为市场经济产业化服务;同时,还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的协调发展。江泽民同志还特别强调了自然科学进步的同时要注意与社会科学相结合:

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科学。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科学。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及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的日益渗透和交叉,“我们要在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中,加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紧密结合,深刻认识并掌握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运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实践”[20]

对于“科教兴国”中的“教”的理解,也不能以偏概全,要用全面的、宏观的、整体的观点去看。“教”包括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又指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等不同教育模式要协调发展。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正是顺应时代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科技、教育和经济相结合是顺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正确抉择,必将大大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使生产力有一个新的解放和更大的发展。

●“人才强国”战略也是在这个时期提出的吧?

〇说起来,“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在21世纪继“科教兴国”战略之后提出的新号召。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它的颁布,标志着国家人才战略正式开始实施,人才问题从此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人才强国战略,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正是我们的身边事。我们常说“与时俱进”,“人才强国”战略就是党的领导集体根据知识经济社会出现的新情况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提出来的发展战略。

〇正是!改革开放之初,小平同志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又明确指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从“两个尊重”再到提出“四个尊重”,科学、技术、教育以及人才等观念都在新时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无论是“科教兴国”战略,还是“人才强国”战略,都深刻揭示了科技发展、国民教育、人才开发与国家富强之间的内在联系,都是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战略规划。两个战略把握了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抓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为实现我国的现代化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强保证。

●生在这个新时代,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过去有这样一句话想必您也听过:“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〇这句话是说,在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分配制度不同导致的分配不公的问题,说这样的话是想引起政府对科技以及科技人才的重视,提高科技人才的收入。但广大科技人员、知识分子还是怀着一腔热忱和强烈的荣誉感为国家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并没有由于分配制度的不公平影响科技进步为国民经济的好转、向上作出贡献。

●古话说得好:“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市场也为科技工作者培养了“伯乐”。

〇现如今党和政府大力提倡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科技工作者在企业、市场中也能一露峥嵘,政府每年重奖在经济建设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工作者。无论是政府当局,还是产业界,都不时唤起科技人才报效祖国的雄心。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百万奖金是小事,还有金钱背后的荣誉和社会地位。奋战在一线的科技工作者看到了政府重视科技人才的实例,看到了报效祖国之门。政府身先示行,以“人才强国”战略鼓励科技人才,引发和引导产业界对科技人才的重视,进而实现“人尽其才”。

这里,还有一个真实的小故事可以讲。

●什么故事呢?

〇故事源起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中央要求银行退出实业市场,不能投资或经营。一家药厂必须根据新的经济政策进行重组,重新分配股权。总经理为药厂业务骨干争取到20%的股份:其中他本人15%,开发国家一类新药的科技人才2%,销售经理1%,其他创业骨干百分之零点几。在这里,科技人才得到的利益是除总经理之外最多的。他们激动之余,又为企业开发出几种国家一类新药。正如你所引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对科技人才来说,2%股份的价值是小,但2%股份代表的知遇之恩才是一种眼光、胸襟和尊重!

●真是“慧眼识英雄”啊!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9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7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3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7页。

[5]曾敏:《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6页。

[6]同上,第89页。

[7]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页。

[8]同上,第217页。

[9]李侃敏:《科技进步与创新: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支撑》,《理论探讨》,2005年第3期。

[10]2004310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年月日。

[11]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十五”科技成就报道》。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8页。

[1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页。

[1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8—109页。

[15]同上,第275页。

[1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0页。

[17]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中国人才报告》,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8]周绍森:《科教兴国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1页。

[19]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

[20]同上,第57—5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