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作为实践—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的马克思哲学

作为实践—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的马克思哲学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显然,马克思对社会生产关系的探索也是扬弃物质本体论所蕴含的抽象物质观的结果。显然,“实践—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这一新见解既超越了葛兰西倡导的“实践本体论”,也超越了卢卡奇主张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和科莱蒂提倡的“社会生产关系论”。综上所述,马克思的本体论贯通了现象、本质两大领域,因而唯有把它称为“实践—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才能充分地展示出这一本体论理论的整体内容和深刻内涵。

第四节 作为实践—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的马克思哲学

如前所述,既然马克思对物质本体论及其抽象物质观进行了彻底的批判,那么马克思哲学又是什么样的哲学呢?我们认为,马克思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而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则是“实践—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ontology of praxis-relations of social production)。事实上,这一独特的本体论正是在扬弃物质本体论的过程中被陈述出来的。

如前所述,马克思从来不以抽象的、静态的方式谈论物质,他谈论的是物质的具体样态——事物;而他在谈论事物时,又总是从人类的实践活动,尤其是从生存实践活动,即生产劳动出发的。简言之,马克思哲学是以具体的、感性的实践活动作为出发点的,因而完全不同于把抽象物质作为出发点的传统的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36]马克思甚至把自己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37]。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中起着基础和核心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哲学也常常被人们阐释为“实践本体论”,葛兰西、前南斯拉夫的“实践派”就持这样的观点。

然而,在我们看来,仅仅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实践本体论”是不够的。因为实践作为感性活动,是人们可以感觉到和经验到的,而单纯地停留在感觉经验的层面上,是无法把握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运动的规律的。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马克思就说过:“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38]马克思这里说的“抽象力”,也就是超感觉经验的理性思维能力,因为像“经济形式”这类对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而也是我们的感觉经验所无法把握的。事实上,对经济形式、社会存在、社会关系、历史规律这类看不见摸不着的对象,是无法用感性实践活动直接加以说明和论证的。

反之,如果人们欲对感性实践活动,尤其是生产劳动获得深刻的认识,还必须先行地领悟这类看不见摸不着的对象。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指出:“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39]这就启示我们,正是这种超感觉的社会生产关系才使生产劳动得以可能。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在人与人之间结成的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乃是社会生产关系:“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着它们的特点。这是一种特殊的以太,它决定着它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40]在这个意义上,人们通常也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显然,马克思对社会生产关系的探索也是扬弃物质本体论所蕴含的抽象物质观的结果。比如,马克思在探索资本这一现代社会的核心现象时,就曾批评过那种把资本仅仅理解为“物”的抽象物质观,指出:“资本被理解为物,而没有被理解为关系。”[41]而在马克思看来,“资本显然是关系,而且只能是生产关系”。[42]由此可见,马克思对社会生产关系的探索本身就是对传统的物质本体论的超越。它启示我们,重要的不是物,而是蕴藏在物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通过上面的考察,我们发现:当人们把马克思哲学阐释为“实践本体论”时,注重的是与感觉经验的层面相关的现象领域,从而忽略了与超感觉经验的理性层面相关的本质领域,也极易把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混淆起来。对于马克思哲学来说,尽管实践概念起着基础和核心的作用,但它毕竟不能取代马克思在超感觉经验的本质领域中的思考。反之,当人们把马克思哲学阐释为“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时,注重的是与理性思维的层面相关的本质领域,从而忽略了马克思对与现实生活和感性实践活动相关的现象领域的关切,也极易把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的思辨哲学混淆起来。我们认为,要全面地认识并阐发马克思哲学,就应该把与感觉经验层面相关的现象领域同与超感觉经验的层面相关的本质领域紧密地结合起来,把马克思哲学理解并阐释为“实践—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

显然,“实践—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这一新见解既超越了葛兰西倡导的“实践本体论”,也超越了卢卡奇主张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和科莱蒂提倡的“社会生产关系论”。葛兰西的不足在于,他没有充分关注马克思哲学在本质领域里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卢卡奇的不足在于,他只是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社会存在本体论,未深入探究社会存在的基础和核心——社会生产关系;科莱蒂的不足在于,尽管他把社会生产关系论理解为马克思的伟大的理论创造,但他的实证主义倾向又使他拒绝谈论本体论,从而无法彰显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真正意义。综上所述,马克思的本体论贯通了现象、本质两大领域,因而唯有把它称为“实践—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才能充分地展示出这一本体论理论的整体内容和深刻内涵。

【注释】

[1]本文原来的标题是《马克思对物质本体论的扬弃》,载《哲学研究》2008年第3期。

[2]正如尼采所指出的“在巴门尼德的哲学中,奏响着本体论的序曲”。参阅尼采:《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周国平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11页。

[3]R.McKeon edited:The Basic Works of Aristotle,New York:Random House,1941,984a18-28.

[4]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贺麟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3页。海德格尔也认为:“‘我思’是理性,是理性的基本行为。纯然从‘我思’中抽取的东西是纯然从理性本身中获得的东西。”参阅《海德格尔选集》(下),孙周兴选编,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884页。

[5]笛卡尔:《哲学原理》,关琪桐译,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70~71页。

[6]笛卡尔:《哲学原理》,关琪桐译,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83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0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0页。

[9]即使是评论一般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也不能简单地断言它是非此即彼的。试问,黑格尔的形而上学是以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作为自己的特点吗?事实上,黑格尔比任何人都更积极地批判了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倡导了思想和概念的辩证的、综合的运动。此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恩格斯所批评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体现出来的却是现实生活中的真正的辩证法。我们知道,丹麦的神学家和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著作Either/or的含义就是“非此即彼”,克氏称它为“质的辩证法”(qualitative dialectic)。如果说黑格尔所倡导的辩证法只是单纯理论上的、脱离现实生活的辩证法的话,那么,克氏所倡导的“非此即彼”才是真正的现实生活的辩证法。它启示我们,人们的现实生活就是由一连串“非此即彼”的选择构成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体现的正是“非此即彼”的精神。也就是说,“非此即彼”不但不是与辩证法精神格格不入的东西,恰恰相反,这才是现实生活的辩证法的真正体现。

[10]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页。

[11]海德格尔认为:“图像(Bild)的本质包含共处(Zusammenstand)、体系(System),但体系并不是指对被给予之物的人工的、外在的编分和编排,而是在被表象之物本身中的结构统一体、一个出于对存在者之对象性的筹划而自行展开的结构统一性。”参阅《海德格尔选集》(下),孙周兴选编,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910页。

[12]《海德格尔选集》(下),孙周兴选编,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903页。

[13]《海德格尔选集》(下),孙周兴选编,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903~904页。

[14]《海德格尔选集》(下),孙周兴选编,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902页。

[15]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郭英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96页。

[16]《高清海哲学文存》第一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1页。

[17]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34页。

[18]《胡塞尔选集》(上),倪梁康选编,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67页。

[19]《高清海哲学文存》第四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50页。

[20]《海德格尔选集》(上),孙周兴选编,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84页。

[21]《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页。

[22]肖前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4页。

[23]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关琪桐译,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59页。

[24]黑格尔:《哲学史讲学录》第一卷,贺麟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3页。

[2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33页。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55页。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8页。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8页。

[29]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10页。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4页。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0页。

[32]M.Heidegger:Ueber den Humanismus,Grankfurt Am Maim:Suhrkamp Verlag,1975,s.27.

[3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7页。

[34]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9页。

[35]参阅俞吾金:《马克思物质观新探》,载《复旦学报》1995年第6期。

[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8页。

[38]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页。

[3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页。

[4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4页。

[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2页。

[4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1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