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本体论内涵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本体论内涵

时间:2022-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自然本体论为前提的自然哲学和早期的经验论哲学,从对自然的观察和实验中确立自己的认识论原则,即认为一切知识起源于感性经验,在感性世界中探求真理性知识的经验根据,从而比较成功地论证了知识的经验基础和知识的进展。这意味着,要从根本上解决哲学本体论所面临的各种困难问题就必须超越传统的思维本体论和自然本体论,确立新的哲学本体论原则。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诞生实现了这个本体论原则的革命。

第二章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本体论内涵

从前文对欧洲哲学本体论思想遗产的梳理中我们可以看出,以思维本体论为前提的形而上学始终坚持思维的内在性原则,即从思维本身出发先验地推论普遍性必然性的真理,探究万物存在的终极根据,谋求知识的统一性和确定性,用一种基于语言学的概念论,把自古希腊以来的存在论发展到极致。但这种形而上学面对不同于思维的、经验的感性世界,并没有成功地、令人信服地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或者否认感性世界的真实性(柏拉图),或者把思维同这个世界对立起来(笛卡儿),或者把感性世界看成是从某种理智存在体中分裂出来的东西(斯宾诺莎、黑格尔),从而以不同的方式或从不同的角度最终都把“神”确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终极依据,把思维的真理性问题的解决推向彼岸世界。以自然本体论为前提的自然哲学和早期的经验论哲学,从对自然的观察和实验中确立自己的认识论原则,即认为一切知识起源于感性经验,在感性世界中探求真理性知识的经验根据,从而比较成功地论证了知识的经验基础和知识的进展。但是,这一非形而上学的哲学路线由于把自然也就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感性世界看成是与人的活动无关的自在世界,把人们的感觉经验看成是一切知识的底线,因而不能成功地论证感觉经验之外的存在,更不能成功地论证知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问题,并最终使知识的真理性问题或认识的可能性问题,也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遭到怀疑。这种怀疑论最终也不可避免地消解了它的自然本体论前提。

直到马克思哲学产生之前,这两条哲学路线均已把各自的理论原则发展到极端,同时也把各自的问题充分地显示出来。德国哲学在理论综合上所作的努力,并没有真正化解这些问题,因为无论是从思维本体论出发,还是从自然本体论出发,都不能越出传统本体论已经预设的理论轨迹。这意味着,要从根本上解决哲学本体论所面临的各种困难问题就必须超越传统的思维本体论和自然本体论,确立新的哲学本体论原则。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诞生实现了这个本体论原则的革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