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众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动因

大众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动因

时间:2022-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培养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兴趣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要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具体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和普及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真正目的在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大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这一目标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的特征所决定的。从当今中国的现实看,能否在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中普及马克思主义,培育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则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二、理论自觉:大众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动因

理论自觉是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体现。要做到文化的“自知之明”,必须对本民族文化有深刻的洞察,能抓住本民族文化的根本。这就要求具有深层次的文化自觉,即理论自觉。理论正是文化的深层次。

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恩格斯通过对1848年以后德国理论界状况的分析,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指出:“德国人的理论兴趣,只是在工人阶级中还没有衰退,继续存在着。……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新派别,一开始就主要是面向工人阶级的,并且从工人阶级那里得到了同情,这种国情,它在官方科学那里是既没有寻找也没有期望过的。德国的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4]恩格斯的这段论述清楚地告诉我们,工人阶级所具有的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兴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得以传播的前提条件,这种理论兴趣只有在工人阶级那里才有,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只能面向工人大众,而不可能期望去掌握其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兴趣的人。恩格斯在此所说的“理论兴趣”,就是一种理论自觉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正是一种以培养大众理论兴趣为起点进而提升大众理论自觉的过程。

培养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兴趣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要环节。为此,第一要加强理论内容的针对性。一种理论只有贴近群众生活、反映社会实践,能够帮助群众解决具体问题,使群众切实感觉到这种理论与自己的利益休戚相关,才能引起对这种理论的兴趣,并进而接受它。第二要实现理论形态的具体化。人民群众的理论自觉往往始于感性具体,没有感性具体,也就难以理解抽象的理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群众实践中能亲身感受的感性具体结合起来,将理论形态具体化。所谓理论形态具体化,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将理论的结论转化为贴近劳动大众社会实践的具体方针政策;二是用群众的生动语言表达深奥的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具体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和普及化。

回顾中国共产党历史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乃至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化为广大群众革命和建设的力量,一条宝贵的经验就是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群众的社会实践紧密相结合,善于把理论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感性具体。

引发大众的理论兴趣,仅仅是培育大众理论自觉的第一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真正目的在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大众。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培养一大批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为广大群众的共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这一目标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的特征所决定的。

从当今中国的现实看,能否在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中普及马克思主义,培育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则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在当今利益格局多元化的时代,国内外各种思潮此起彼伏、相互激荡,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多重冲击。在这种大背景下,只有不断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武装群众,在人民大众中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并转化为人民大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能不断向纵深推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