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引领大众文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引领大众文化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地位,尤其是对于大众文化的引领作用,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要方面。经济、文化多元化正在涌动之际,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引领大众文化建设的自觉,是党和政府以及思想理论工作者务必长期保持清醒认识和自觉行为的重大历史责任。

一种文化要成为自觉的文化,必须具有哲学的自觉;而一种哲学要具有现实的力量,就必须深入文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不仅需要深入主流文化,也需要深入大众文化,在引领大众文化中更加深入大众精神世界,引领大众精神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人的存在是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的过程中的实践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存在。其中,文化是人存在的重要方面和方式。在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地位,尤其是对于大众文化的引领作用,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要方面。

在我国当前的文化形态中,大众文化是与主流文化、专业文化并行的文化形态之一,也是同人们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文化形态,即同大众联系最为直接、最为广泛、互动最为频繁的文化形态。诸多专业的、主流的文化,往往需要通过大众文化这一通道,从而更好地接近生活、影响生活和提升生活,进而营造更加肥沃的文化沃土,孕育更加高端的专业文化和更加文明的主流文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哲学领域的专业文化和我国意识形态的主流文化,既有走向大众、融入大众文化和大众生活的理论冲动、理论品质,也有引领、提升大众文化、大众生活的现实冲动、实践责任。马克思当年就竭力主张并实际推动“哲学与世界的相互接触”,有实现“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的强烈诉求。经济、文化多元化正在涌动之际,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引领大众文化建设的自觉,是党和政府以及思想理论工作者务必长期保持清醒认识和自觉行为的重大历史责任。

大众文化并非发端于中国,其概念的形成和系统研究的理论也并非我国原创,而是舶来之物。但在当下,必须赋予其中国化内涵。借鉴西方研究大众文化的产生、发展和繁荣的理论观点及其系统分析大众文化产生的经济社会基础、原因和发展途径的理论方法,即具体借鉴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以研究我国大众文化,正视大众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可以为理解中国大众文化的现实提供必要参照,但不是机械照搬。

大众文化在我国的实际形成——自新文化运动初次启动,20世纪30年代开始萌芽,至新中国形成浩大声势,八九十年代发展壮大,迅速成为我国受众面最广的、接受人数最多的文化形态。在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大众文化在文化强国战略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力量。研究和把握大众文化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大众文化发展的正确导向,牢牢把握大众文化的领导权,不断提升其精神品质,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思想文化领域高度关注的课题。

对中国大众文化的讨论与研究,需要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文化现实进行必要的梳理与分析,对大众在大众文化中的地位作用做出符合中国实际的合理定位。在当代中国,大众既是大众文化的受众,是其享受者和消费者,又是大众文化的主体、参与者和创造者。发展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目的是使中国大众获得丰富、愉悦的精神世界和文明,以及自由、爱智与解放的思想。大众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强力支撑,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指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引领。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对大众文化的领导权,明确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化为大众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核,保证大众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不断扬弃大众文化受市场经济逐利目标的控制和商业化的倾向,即不断克服在发展中实际存在的自发性、盲目性和低级趣味,以及过分商业化所带来的过度功利性和消极颓废的文化因素,促进大众文化自身内涵的不断提升,更好地发挥其对文化强国和对社会文明、对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升大众文化的品质和内涵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贯穿于大众文化中并成为其价值核心;其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立场、价值取向,成为分析、判断大众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价值标准;其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目标、价值追求及其实现方法,应当成为大众文化艺术创造的目标追求、动力之源和思想方向;其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运用及其成效,应该成为大众文化表达的重要内容,成为鼓舞大众追求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追求哲学智慧和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