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是世界六大原创文明之一

中国是世界六大原创文明之一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是独具特色——在文明形成的钢器、城市、文字三大要素标志、国家形成的总体标志上,具有自身特点,而不是其他文明的简单移植。一种是单一源头传播论观点,认为文明起源、文明形成的重大变革,只能是在一个中心地带,一次性发生的过程,然后由近及远传播到世界各地去,这个独一无二的文明形成中心,就是西亚或者北非。不过究竟有哪些原创文明呢?

(四) 中国是世界六大原创文明之一

如果说,距今1万年前开始的是文明起源时代的话,那么这个时代的终点,则是距今5千年前后文明形成时代。

文明形成时代的本质内容,是在“铜器——城市——文字”这三大文明要素、,局部标志形成的基础上,进一步生成了最初的国家,作为文明形成的总体性标志,从而使人类社会发展、文化发展,都根本超越了原始社会、原始文化,达到古代农业文明的崭新阶段。

那么,什么叫原创文明呢?主要有四条标准,以区别于次生形态、再生形态的后世文明:

一是原创时代——大体产生于距今5000年前后的世界文明原创时代:

二是原生形态——必需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代或叫第一茬文明;

三是独立发生——应在旧石器文化,至少是新石器文化自身基础上独立生成的文明,其他文明影响仅占次要地位:

四是独具特色——在文明形成的钢器、城市、文字三大要素标志、国家形成的总体标志上,具有自身特点,而不是其他文明的简单移植。

从世界历史来看,有哪些原创文明?迄今为止,国际范围内主要有两种比较流行的学术观点:

一种是单一源头传播论观点,认为文明起源、文明形成的重大变革,只能是在一个中心地带,一次性发生的过程,然后由近及远传播到世界各地去,这个独一无二的文明形成中心,就是西亚或者北非。

另一种是原创文明多元发生论,从1968年丹尼尔发表《最初的文明》一书开始,逐步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同。

不过究竟有哪些原创文明呢?丹尼尔前后说法有些不太一致,1968年,他提出了7个“最初的文明“即苏美尔、埃及、印度河流域、中国、墨西哥、玛雅和秘鲁;1981年,他又在《考古学简史》一书中,补上了两个文明,爱琴海的米诺斯文明,苏联南部的文明。(19)

我认为,可以按照世界文明起源的区系、类型,对丹尼尔的提法适当作些调整:墨西哥、坞雅、秘鲁这三支文明,可作为中南美洲文明这个大区系中的三个小区系;苏联南部文明主要可归属西亚中亚文明区系;

这样,就剩下世界文明形成时代最初独立生成的六大原创文明:西亚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爱琴海文明;古印度河文明;中国文明;中南美洲文明。

中华文明在距今5000年前后,不仅独立生成,而且独具特色。这种原生形态的中华民族特色,不仅表现在“铜器——城市——文字”这文明三大要素的起源过程中,而且集中表现在文明形成的总体性标志——国家起源的道路上。

1、中国青铜文明的十大历史特色

(1)1973、1974年在陕西姜寨一期的早期仰韶文化遗址中先后发现人工冶炼的黄铜管和黄铜片,距今6700年,说明近七千年前中国与西亚大体同时开始了人工冶铜技术创新,是冶铜技术的东西两大源头,二者不同特点在于西亚最早冶炼出来的是成分较纯、质地较软的红铜或砷铜,而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人工冶炼钢器,却是铜锌合金的姜寨黄铜。(20)

(2)1975年,在甘肃东乡林家的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近5300年前的青铜刀,西北马家窑文化、东北红山文化、中原龙山文化这三支北方新石器文化中,相继发现了距今5000~4000年间的原始青铜和早期青铜,证实中国与西亚几乎同时出现锡铜合金或铅铜合金构成的青铜,堪称青铜合金技术创新的东西两大源头,并且都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进入比较发达的青铜时代

(3)西方文明中青铜合金的主流技术是锡铜二元合金,锡的含量从2%逐步上升到10%的高锡优质青铜,但锡是十分珍贵短缺的稀缺资源,由此成为西方青铜发展的制约瓶颈。而中国特点在于,至迟到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夏朝前、中、后期王城,“山西夏县东下冯——河南登封王城岗——河南偃师二里头”,已出现了单独加铅的技术创新,以铅代锡的资源替代技术创新,铜、锡、铅三元青铜的技术创新。除了殷墟时代王室青铜中三元青铜与高锡青铜是二元主体、平分秋色之外,中国青铜时代的显著特征之一,是超越了通常的铜锡二元合金技术,开创了铜、锡、铅三元合金为主流技术,注重稀缺资源节约,采用资源替代的独特技术创新。

(4)西亚与西方青铜文明造型技术的主流是失蜡法,而中国失蜡法首见于公元前430年前后曾侯乙墓,而至迟从公元前2000年前后偃师二里头时代开始,开创了别开生面的陶制复合范铸造法,发展至殷墟时代,采用三四十块内外范,铸造出像后母戊大鼎这样高1.33米、重835公斤的青铜重器,堪称中国于世界古代青铜容器之最,不仅器型最巨大,而且造型最复杂。

(5)西亚与西方青铜器的头号大宗与发展重心,首先是用于战争的武器,青铜武器系列是最发达的,而用于其他和平目的青铜器则略逊一筹;而中国青铜兵器固然也占有重要地位,而头号大宗与发展重心,却是用于国家礼仪、祭祀活动等和平功能的大型青铜礼器,从公元前3000年黄帝时代开始,至夏、商、周三代,发展出成套的、等级制、宗法制青铜礼器系列。由此决定中国青铜工业一个重要历史特点,不是由私人小作坊分散经营的,而以制造大型成套礼器为主、兵器为辅的青铜工业,是由国家控制、王室经营、非常集中的官营大型工场、皇家大型工场,并兼有皇家垄断经营的长途贸易、国际贸易。

(6)1975年在甘肃东乡林家的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近5300年前的青铜刀头,酷似镰马头,堪称是中国与世界最早的青铜农具之一,1989年江西大洋洲商代大墓中,则出土了近3300年前的中国青铜农具系列,包括犁、臿、耒、镢、铲等十来种青铜农具,是那个时代世界最为发达的青铜农具群,远比西亚、西方青铜农具品种丰富、工艺精湛。

(7)中国三元青铜的时代,形成了“西北—东北—中原—山东—中南—东南”六大区系、多元一体的青铜文化,在工艺、造型、纹饰上都有许多地方特色。比较而言青铜礼器系列共同性较多,而实用青铜器则更多地表现出地方特色的差异性、丰富性、多样性,远比西亚等其他原创文明的青铜文化更加复杂。(21)

(8)生态多样性、实践多样性、文化区系多样性、青铜文化谱系多样性,由此决定中国青铜器在品种、类型、风格上,表现出特别突出的多样性、差异性、丰富性。据不完全统计,公元前2000年前后夏代二里头时期已有礼器(容器)、兵器、工具四大类别、二十来种、上百种器型;公元前1500年前后殷商时代中国青铜器系列基本定型,大约是七大系列、八十三种、几百种器型:西周时代发展到八大系列、上百品种、上千器型,仅青铜容器礼器就有几十种之多,—种礼器如鼎又可分出几十种花色之多,远较西亚等原创文明中的青铜器品种更为丰富多样。

(9)中国青铜器不仅注重实用功能,而且注重发展具有东方神韵的审美情趣,创造出一套独具特色的中国青铜纹饰体系:以头上有角、身体能飞的夏商周夔龙(即前人所谓“饕餮纹”、“兽面纹”)为首要纹饰母题,以写实形象和几何纹为辅助母题,以象征主义为主要手法,以写实主义、自然主义为辅助手法,并构成所谓“三层花”的复杂纹饰系统,以表达中国人特有的五大文化理念——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仁者爱人的互主体观,兼容并包的文化观,以和为贵、义利结合的价值观。中国青铜器具有比西亚或其他原创文明更丰富、更深厚、更独特的礼俗内涵、历史内涵、文化内涵。

(10)西亚文字主要是丁字笔压在泥板上的“泥板书”,古埃及文字则主要是镌刻在神庙墓壁上的“碑铭体”,而中国汉字在经历了“陶文”“甲骨文”之后,在青铜时代青铜礼器上的铭文一金文、钟鼎文变成为汉字主流形态。殷商礼器铭文较少较短,不超过四五十字,发展到西周时代,青铜礼器突出铭文,最长者《毛公鼎)全文近500字。青铜礼器及其夔龙纹饰、铭文,成为沟通天人、祭祀祖先、传承文明、加强礼制的主要途径、主要手段,青铜文明的这种独特礼制功能、宗教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实为中国古代文明一大特色。由甲骨文到金文,尤其是公元前800年前后周宣王时代太史榴所作《史榴篇》15篇、九千字,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全国统一的识字写字教材,推动中国汉字发展走上新阶段,新形态:方块字字形进一步走向统一规范化;汉字笔划进一步走规范化:左右纵横成行的汉字书写规则进一步规范化;整体布局的进一步规范化;汉字作为线条艺术,书法艺术的进一步规范化。

从总体上看,中国青铜时代是世界青铜文明史上最为发达的东方奇葩

2、中国城市起源也是独立发生的,并有十个显著特色

(1)1997年湖南城头山发掘出6000年前中国与世界的最早古城,距今6000~4000年间出现了一批古城群,说明中国与西亚、古埃及同为世界城市发源地,而且可能是时间上最早的,因为环地中海地带的西方城市起源最早是从公元前3500年前后开始的。(22)

(2)中国古城群分布空间最广阔。迄今考古发现,距今6000—4000年间中国古城群呈南北双线一体式分布,大约共六群,迄今发现六十一个;黄河上游河套古城群有原始古城6个—黄河中游中原仰韶、龙山文化古城群有原始古城6个——黄河下游山东大汶口、龙山文化古城群有原始古城18个一长江上游四川成都平原古城群有原始古城6个长江中游中南大溪、屈家岭文化古城群有原始古城8个——长江下游东南区系淞泽、良渚文化古城群有原始古城4个,这些古城不是像西亚、古埃及那样分布在十万二十万平方公里的狭小河谷地带,而是分布在黄河、长江大两河流域的二三百万平方公里广阔空间中。

(3)距今6000~4000年,中国已有六七千古城群,几十座乃至上百座古城,成群结队,星罗棋布。中国古城群已区分为“古城—都邑—古国都城”三个层次。距今5500—4500年前的湖北天门石家河古城遗址,面积已大到120万平方米,距今3300年前的殷商都城—殷墟,看来是世界历史上第一座人口突破十万大关的古代最大都城。中国古城群不仅是世界城市起源的东方源头,而且是那个时代屹立在世界东方、环太平洋地带的最大古城群、古城体系。

(4)中国古代城市的政治统治中心、礼治中心、文化中心的功能特别突出,与此相应,强调中心的城市规划也显得特别突出,作为城市中心的王室宫殿特别突出,和西亚、希腊文明中突出神庙与广场在城市中的中心地位。形成鲜明对照。

(5)中国最早的古城,如6000年前湖南城头山,5500年前河南郑州西山古城,总体形状近似圆形,而后的发展趋势则是由圆而方,正方或长方的方形城逐渐成了中国古城主流形态。《周礼·考工记》分作出的总结,更把方城作为定制:“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因而汉唐时代以降的中国古城,包括长安、开封、北京等,形状都近似于棋盘式方形或长方城。而西亚与西方古城的主流形态却是放射状的,方城只占少数。

(6)为了突出城市中心、主体建筑、王权礼治,中国古城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中心线,并以此为中心,形成对称格局。最重要的是南北纵向的中轴线,往往还辅以东西横向的横轴线,王宫等城市中心主体建筑则常常占据中轴线与横轴线的交错点上。6000年前湖南城头山古城、4600年前河南淮阳平粮台古城,已经形成了这种纵横中轴线格局雏形。西亚。西方古代城市大多数没有这样的中轴线,少数有者也没有这么突出。

(7)中国古城通常是内外结构,内城外廓。据《吴越春秋》记载,“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孟子》则云,“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国都、王城的内层、核心层,还有宫城,或叫皇城、紫禁城。这种内城外郭的两层、乃至三层结构,从考古发现来看,始见于山东古城群的丹土、丁公、边线王等古城址。这种内城外郭的城市结构,主要功能是保证城乡。统筹,市民农民二元一体。而西亚古城址多区分为“中心圣城——外围城市”,古希腊与印度河文明古城址则是上下结构,上城也称卫城,是居高临下修筑的王者城堡,或神庙广场,下城才是广大居民居住的市民之城,城市内部阶级对立更为明显。

(8)城池结合的防御体系。中国北方古城,重点发展了城墙版筑技术,多是以墙为主、以濠为辅、墙濠结合、双重防御;中国南方古城则多利用天然河道,进一步开挖改造,以濠为主、以墙为辅,墙濠结合、双重防御。其中,中原与中南古城群最典型,而四川成都平原古城群则多缺少外濠,而东南古城群则往往缺少城墙,多借助于天然河道,构成护城河系统。利用北方黄土发明版筑技术,善于利用天然河湖构成护城河系统,看来是中国古城防御系统的历史特点。

(9)前朝后市、左社右庙、棋盘格局、封闭结构——这是中国古城结构上的一个重要历史特点。按照《考工记》的记载,就是“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23)聚族而居、左右对称、封闭结构的四合院,乃是中国古城结构的缩影;而中国古城结构,则是小四合院的放大;左右对称、向心结构,则是贯穿其中的母结构。这与西亚、西方城市主流的放射式结构、开放式结构、发散式结构,大相异趣。

(10)中国古城起源与发展,是“天人合一”这一中华文明核心理念的物化体现,也是阴阳、四象、五行、八卦等文化观念的具体体现,因而特别注重“天地人”三才统一,发展出特有的城市风水、城市选址、城市规划、城市环境思想观念,具有东方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相结合的独特神韵,特别注重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无为而治,天人和谐。这种天人合一的东方自然主义城市布局风格,与西亚、西方城市建设中往往过分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征服,迥然异趣。

中国不仅是世界城市起源的东方源头,而且在城市革命的文明要素生成上,走出了独具特色的路。

3、中国汉字起源的十大特点

作为文明另一要素的文字起源,中国同样走出了独特道路,具有以下10个显著历史特点:

(1)中国汉字是起源万年的老寿星。中国汉字并不是迟至公元前1300年前后殷墟甲骨文时代才一下子突然出现的,在此之前尚有一个长达七八千年以上的起源过程,最早源头可上溯到三万多年至一万多年以前,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岩石兽骨刻符,特别是岩画、岩符;三万年前山西峙峪兽骨上出现刻纹雏形;一万三千年前河北兴隆县龙骨洞在骨角片断上雕出三组几何纹符号;距今一万年前后,阴山、贺兰山、乌兰察布等处岩画中的岩画与岩符,主流趋势是从写实主义的具体形象,向象征主义图案化,抽象化、符号化方向发展,因而成为中国汉字的最初符号源头之一,也使中国汉字成为源头最早的古典文字之一。

(2)近8000年前河南贾湖龟甲刻符、象形符号与石器刻符的考古发现,不仅说明这是中国古文字起源的又一重大源头,而且进一步说明:中国汉字不是只有象形符号一个源头的,与此并存甚至更早的另一个源头,则是指事表意的抽象刻符。中国汉字是这双源头上开出的一朵并蒂莲。这也进一步说明,仅把汉字实质简单归结为象形符号、象形文字的传统说法,即使仅就古典汉字、原始汉字来说,也是不完全科学的。

(3)距今7000年~5000年间,陕西姜寨仰韶文化中有陶器刻符42种,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陶器有刻符30种,长江下游河姆渡陶器上有符号10来种,湖北宜昌杨家湾陶器上有刻符 60多种, 山东大汶口文化中有趋于规范化的陶符10来个,有的可能是族微符号,稍后的青海柳湾陶器中有绘划陶符156种。这些陶符分两类,一类是写实性的象形符号,另一类是象征性的指事符号(几何符号)。这两类陶符,应当视为彩陶文化阶段中国文字起源特有的第三大源头,不仅如此,中国彩陶纹饰系统,包括十类九十一种:原始刻划纹(七种);日月山水纹(六种):动物家畜纹(十种);植物作物纹(六种);实践工具纹(六种);人物纹(八种):几何图形纹(十种);族徽图腾纹(十八种);阴阳八卦原始历法纹,(九种);象征符号纹(五种)。中国彩陶纹饰系统发展辅线,是写实主义象形方向:原始象形纹——简易象形纹——工笔象形纹。中国彩陶纹饰系统发展主线,却向着图案化、抽象化、符号化方向发展;原始刻划纹——几何图形纹——象征符号纹。因而,不仅陶器上的契刻符号,中国彩陶上的纹饰符号,包括象形符号与指事符号,也应视为中国汉字的重要源头之一。

(4)陕西华县元君庙、安徽含山凌家滩,先后在陶器、玉器上发现了6000年前的原始河图、5000年前的原始八卦图。前者由先天八卦、十月太阳历演化而来,后者由后天八卦、十二月阴阳历转化而来。从《周易·系辞》到许慎《说文解字》,大体都把中国汉字起源归为三阶段:庖牺氏始作易八卦——神农氏结绳而治——黄帝时代仓颉造字。考古发现证实;原始八卦起源过程中的天人观念、阳阴概念、易理哲理、原始历法、数字概念、笔画要素、符号资源、符号思维模式,确曾成为中国汉字独特源头之一。

(5)世界最新考古成果表明,六大原创文明都创造了自己原创性的古典文字体系,而中国的五项重大考古发现足以表明:中国古典文字体系并不是晚到公元前1500年殷商时代才姗姗来迟的,而足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与西亚、北非古典文字体系,前后脚形成的:第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距今6000~5000年间大汶口文化中,先后多次发现了十来个比较规范化的陶文字符:第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在距今6000年~4500年间东南淞泽、马桥、良渚文化陶器、玉器上发现的陶器符号、玉器符号,与大汶口陶符有相当的近似性,说明当时在黄河、长江下游,文字也有走向初步规范化、统一化苗头;第三,1991年山东邹平丁公龙山文化古城址发现距今4300来年的“丁公陶书”,由五行个一个字符组成,说明汉字已有成篇作品,已成文字体系,而不限于单独符号、个别符号;第四,1993年江苏高邮一沟乡龙虬庄龙山文化遗址,又出上了由八个字符的字符群组成的陶文;第五,2000年,在山西陶寺龙山文化遗址,发掘出4500年前尧舜时代都城,此前还发现了蟠龙纹盘和汉字字符。

(6)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由古典文字走向今文形态、要素文字的历史时代,西亚与西方文字大都走上以拼音字母为要素的拼音文字道路,而中国则独辟蹊径,逐步走上了以部首为要素的部首文字、形声文字的道路。《世界史纲》作者英国历史学家韦尔斯,把语言分为3阶段“象形文字——音节文字——字母文字”,认为汉字是最原始的象形文字代表。布龙菲尔德《语言论》,把文字发展分为五阶段“象形文字——表意(词)文字——音节文字——字母文字”,汉字属于第二阶段,比拼音文字低两个等级。(24)实际上并非如此。

(7)中西文字发展的这两条不同路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原有语言系统的明显差异:西方古典语言的词汇,多是多音节的,怎样记录与再现这种语音,是必需首先重点解决的复杂课题。而中国古典语言的词汇,基本上都是单音节的,“一字——一词—一音——一意”基本上是简单等值的,不必在拼音文字再现语言语音上多下功夫。因而,走上部首文字、形声文字的中国文字,每个汉字不仅是表达一个音节,而且具有“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单字单音、表词表意的独立性。

(8)中国汉字是以文明起源时代最早形成的单体字、基本字为部首字母,形成的“音——形——义”综合体,因而具有其他文字、尤其是仅仅表音的拼音文字所没有的多方面、多层次的丰富内涵:一可反映中华民族、中华文职的生态前提、生态环境:二可反映中国先民的主体活动、实践活动、交往活动;三可反映中国农业起源、家畜起源、新石器起源、陶器起源这文明起源四大创新历史过程;四可反映中国铜器、城市、文字、国家这文明形成四大标志的创新过程;五可反映中华民族特有的天人合一、阴阳交合、周易流行的自然观、宇宙观、世界观;六可反映具有东方神韵的中国审美观、人生观;七可反映中华民族特有的伦理观、义利观、价值观。每一个单个汉字都是一颗中华智慧之星,整个汉字历史则是中华文明的历史信息,汉字整个系统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库。这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艺术的奇葩,民族精神的升华。

(9)按照世界著名的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权威说法,文字系统没有什么独立性,仅仅用于记录语言:“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后者唯一的存在理由是在于表现前后。”“文字本身虽然与内部系统无关,我们也不能不重视这种经常用来表现语言的手段。”(25)“文字仅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由此成为国际国内普遍公认的文字定义。实际上,这个定义适合西方拼音文字,却根本不适用于中国汉字。中国汉字有音、有形、有义,自身体现了音、形、义的有机统一,是源于语言又超越语言的相对独立的书写语言符号系统、第一个发达规范的可视符号系统,在许多方面具有相对独立的社会功能,甚至每一个方块汉字都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特别是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中,在传递信息、表达观念、原始巫术、原始宗教、形成礼制、形成国家过程中,中国汉字更有口头语言不曾有过的独立功能,汉字系统对于口头语言的相对独立性,也为维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大一统独辟蹊径:一方面兼容并包各种方言多样化、本土化:另一方面通过文字统一这座桥梁,把多样文化、多元民族统一起来。

(10)中国汉字起源与发展,开创了世界文字史、文明史上别开生面的万年连续进化模式:把一万年来中华民族创造的符号资源,兼容并包地吸收进来,并适当吸收其他文明、其他民族的语言符号资源,作出“把传统包容其中”、“新的包容旧的”的综合创新。英国学者韦尔斯认为中国汉字基本滞留于最原始的象形文字,布龙菲尔德认为汉字属于比较低级落后的表意文字。据此,周有光认为,世界文字史的普遍进化规律,是两次飞跃:“从形意制度到意音制度是文字发展史的第一次飞跃,从意音制度到拼音制度是文字发展史的第二次飞跃。”“从意音制度到拼音制度要跨过文字发展史上最大的一个鸿沟,不是‘只差一间’。”“这就是文字的‘形意音’发展过程。汉字的产生和发展比丁头字晚两千年,但是发展的步骤没有两样。我写成专书《世界文字发展史》(1997),把汉语汉字跟丁头字和圣书字共同排列在‘古典文字’中间。”(26)实质上文字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飞跃,不限于拼音文字单一模式,中国汉字以部首文字、形声文字的独特方式,渐进包融式地实现了这次飞跃,并没有固守古典文字形态,而落后西亚西方文字两三千年。汉字在两次飞跃,乃至上万年进化过程中,采取了“新的包容旧的”的渐进式进化模式,至今仍在现代化的进化过程之中,并且保持了经久不息的生命活力。

4、综合创新、连续进化的中国国家起源模式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是文明形成的总体性标志。正是在这里,中华文明的原创性与独特性,得到特别集中充分体现。与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概括的“雅典式——罗马式——德意志式”三种国家起源模式相比,(27)中国开创了综合创新的连续进化模式,表现出以下十个特点:

(1)“家庭——私有制——阶级”的起源,是国家起源的三个社会历史前提。中国特点,是从距今6000年前开始,约当仰韶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早期、良渚文化早期,聚落形态内部和家庭形态发生重大新变化,逐渐生成父系大家族和个体小家庭,随之产生私有制,发生贫富分化,乃至出现两极分化的阶级。中国个体小家庭的历史特点,就是以家庭为本位,同时具备“小农生产——家畜饲养——手工编织——小商品交往”四种物质生产功能,再加上特别强调家庭关系、人口再生产功能,因而家庭制度特别牢固发达,号称九族的亲属制度特别发达,系于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特别发达,成为中国国家生成的特殊历史前提和社会关系土壤。

(2)由家庭血缘关系派生出来的“礼制”,在中国特别源远流长,把国家建立在礼制基础之上,成为中国.国家起源道路的一大特点。按照《礼记》记载,“礼事起于燧皇,礼名起于黄帝。”也可以说,礼最初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后期,人工取火、聚族而居的燧人氏时代;在文明起源时代,与父系大家族、个体小家庭制度逐步结合,形成一整套基于家庭血缘关系、适合氏族制度的原始习惯法体系;到了黄帝时代,礼制的内容与名称概念相结合,习惯法与成文法相结合,成为中国原始国家形成的重要基础。引礼入法,礼法结合,礼制先行,借礼立国——黄帝时代中国原始国家是在礼制基础上创立的,这是中国国家原生形态的一个显著特点。

(3)中国国家的起源与形成,不仅有世界通行的一般标志,而且有四个独特标志:礼制体系——玉制礼器——龙的形成——原始历法(通过河图洛书、阴阳八卦、易等形式表现出来)。

(4)中国国家制度生成的独特道路,在于不是像通常所说的、古典希腊模式中那样,以新的国家地缘关系取代旧的氏族血缘关系,而是在氏族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国家地缘关系,用新的地缘关系包容旧的血缘关系,让新型国家组织包容旧的氏族组织。“国家国家”,国是放大了的家,家是缩小了的国,“家国同构,兼容并包”——这就是中国国与家的特殊关系,也是中国国家起源与形成道路的一个显著特色。

(5)中国王权的最初形成,不仅像其他文明中那样靠“军权+神族+政权”的三合一,而且特别注重借助于礼制中“家长族长权+祖先祭祀权+占巫通天权”的三合一。由此看来,中国原生国家起源模式,既不同于古希腊的“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的氏族模式,也不同于中南美洲的“游群——部落——酋邦——国家”的酋邦模式。中国国家起源独特模式是:氏族——部族——分化社会与礼制——原始国家。

(6)中国原生国家同样具有公共权力与暴力工具二重性。某些西方学者提出“东方专制主义”这个概念,借以强调中国国家的暴力工具这一方面的特别突出作用。实际上这个提法并不科学,只适用于封建中后期的一二千年,并不适用于中国早期国家。中国原始国家、早期国家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公共权力这一方面特别突出,几乎达到包罗万象的极致之点:治理洪水、调节灌溉功能;保护生态、防止破坏功能;观察天象、颁布历法功能;占有土地、农业生产功能;贸通有无、管理商业功能;垄断青铜、工业生产功能;维护礼制、规范交往功能:规范文字、发展文化功能:占卜祀祖、宗教祭司功能等等。

(7)中国国家形态的历史发展,形成了颇为独特的四部曲;第一部曲,是在距今5500年前后,在黄河、长江这大两河流域上中下游,形成了六个古城群,出现了一些半酋邦、半国家式的城邦小国古国——第二部曲,距今5000年至4500年前后,北京西北的涿鹿古城与山西隋寺,先后成为黄帝之都与尧都,形成原始国家——第三部曲,距今4000年~3000年间,即所谓夏、商、周三代,形成古典早期国家——第四部曲,距今2000年前后,即秦汉之际,秦皇汉武时代,完全实现统一,建立中央集权的、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西方乃至国际学术界,往往只承认近代才有民族国家,中国则有原生形态的古代民族国家。

(8)公元前3000年前后,炎黄时代的城邦古国、原始国家,发展主线是氏族制度、血缘关系与国家制度、地缘关系的综合创新。

(9)公元前2000——前1000年的夏、商、周三代古典早期国家、一方大国,发展主线是不同地方大国、多元民族文化,其中包括不同氏族集团的综合创新。

(10)公元前220——公元元年前后,秦汉之际的中央集权的统一大帝国,发展主线表现为“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族制度、血缘关系、封建礼制——众多民族的多元文化”的综合创新。

新的包容旧的——新的国家地缘关系与旧的氏族血缘关系,不是简单取代、截然对立、突变断裂关系,而是兼容并包、渐变进化、综合创新,这是中国国家起源之路的最大特色与本质特征,由此决定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家国本位,成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典型特征。

由此可见,从“铜器——城市——文字”这文明三大要素的主成,到文明总体标志——国家的起源与形成,中华文明都是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原创时代的原生形态,都既是独立发生,又是独具特色的。因而,中华文明无疑当属于世界历史上的六大原创文明之一,或叫六大母文明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