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俄罗斯金融自由化中的不稳定因素和金融危机

俄罗斯金融自由化中的不稳定因素和金融危机

时间:2022-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俄国内统计,危机期间俄银行对外短期债务至少在150亿美元的水平。卢布危机对俄罗斯货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使许多银行处于崩溃的边缘。这与俄罗斯过早开放资本市场,实现卢布的自由兑换不无相关。曾在1998年9月2日,俄罗斯中央银行想发行10亿卢布为期两星期的债券,以重新启动债市。

一、俄罗斯金融自由化中的不稳定因素和金融危机

金融自由化对俄罗斯金融体系的构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纵览俄罗斯银行体系,可以发现,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其不稳定因素也在不断地积累,最终导致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

1.从商业银行看,商业银行运行体制中的诸多弊端,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隐患

自1991年11月起,俄罗斯开始了金融自由化改革,在原来银行法规体系的基础上颁布了新的银行法,建立起与计划经济时代有所不同的银行体系,形成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毋庸讳言,自由化对俄罗斯现代金融体系的构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对俄罗斯金融稳定性的冲击更大。金融体系中蕴含着更为严重的不稳定因素,最终在1998年以显性的危机形式爆发出来。

首先,银行数量过多,造成金融业不正当竞争现象,为危机的爆发准备了条件。由于商业银行数量的激增,资本市场上出现了不正常的过度繁荣景象,导致银行业的不正当竞争:各银行争相提高利率或变相提高利率,甚至放松现金和账户管理以拉拢顾客,这使得银行内部的自律系统即自我监控机制甚为松懈,为危机的爆发打开方便之门。而且,俄罗斯已开放了其资本市场,利率的提高必然会吸引眼热的外国游资,而这对缺乏资金的俄商业银行来说,如降甘露,大举借外债便顺势而成。据俄国内统计,危机期间俄银行对外短期债务至少在150亿美元的水平。这些外债对俄罗斯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高利率带来了巨额的清偿负担;另一方面,外国投资者随时有可能把这笔资金抽走而令俄罗斯银行业立即陷入恐慌和混乱之中。而这正成为1998年金融风暴的直接导因。

其次,商业银行的激增导致过度的表外业务操作,而这直接触发了危机的导火索。在表外业务中,银行参与了互换期货和衍生商品交易。这些发生在银行之间,或者银行与其客户之间,而并不反映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由于成本和市场价格的变化,这些交易经常被重新估价。在这样一条交易链上,每一个中间商均对其交易伙伴承担义务,但它却不知还有谁牵涉在这笔交易中。实际上,银行表外业务操作过多与银行数目激增不无相关。由于俄商业银行多而分散,股本十分低,它们往往将所吸收存款主要用于货币交易,持有股票或债券,而安全性投资项目对它们吸引力很小。与一般避免多变量风险投资战略的股东和债务不同,它们具有很强的投机心理,往往想为大发横财而拼搏一记(gambling for resurrection)。由此便产生了对商业银行监管松懈而带来的银行的败德行为。

再次,俄商业银行体制本身带来的银行危机与随之而引发的货币危机、债市危机产生了互促互发的互动效应。卢布危机对俄罗斯货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使许多银行处于崩溃的边缘。由于卢布贬值,俄罗斯银行的资产也随之贬值,与此同时,银行界抢购美元以自保的风潮又加剧了卢布的贬值。卢布贬值对银行危机起了落井下石的作用,迫使银行在外汇的现货和期货合同方面违约,使外债还本付息的价格大大提高。据俄国内统计,整个银行系统至少有2 000亿美元的债务及很少的资产,而这些资产又因与西方银行所签的“美元交付协议”(dollar forward contract)而缩水。而且,卢布的贬值增加了个人对美元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了银行的外币债务。同时,俄银行业还普遍面临着资金严重不足的困境,这使得银行在负债将要到期的情况下,被迫出售手中持有的唯一流动资产(即短期政府公债),由此给国债市场带来极大压力年利率一涨再涨,而价格一降再降,形成银行危机与债市危机互动的恶性循环。

2.从俄罗斯中央银行的情况看,央行独立性因政府对其货币政策的不断干预而受到削弱,使央行在对金融机构及其活动进行监管时显得力不从心

首先,中央银行调控金融市场、监督银行体系的力度不够。

(1)中央银行缺乏对商业银行的强制性监管措施。俄罗斯虽然已在形式上进行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分离,但中央银行根本没有建立起对商业银行进行监控的机制与措施,根本未按国际清算银行的规定,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进行严格监督。并且,央行仍然通过大型商业银行向国有企业大量输送资金,融资过程实质上仍是被动的。因此,央行在银行资产负债组合结构中所提供的激励机制,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救助只有很小的作用。其实,此时央行若有监控商业银行贷款组合的决策,并对非法行为进行惩罚,那么,就会及时阻止商业银行大量的风险投资行为。令人遗憾的是,俄罗斯中央银行似乎仅作为中央银行这个机构而存在,根本没有统控银行体系全局的能力。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央行外汇管制的不力,外国资本的流入不受限制,国内银行的负债迅速上升,结果出现超额借债现象,从而引发银行偿付危机。

(2)面对危机四伏的各金融市场,中央银行自顾不暇。表现在:第一,央行失利的举措应对股市滑落负有一定责任,特别是在1998年5月金融风暴中。俄罗斯政府由于财政管理不善,财政赤字逐年增加,同时央行的外汇储备却在逐年减少,最低曾至127亿美元的水平。政府为了筹措资金,深入推行私有化,并出价21万美元,期盼能吸引到投资商,但却无人理会。这一现象动摇了投资者和股民的信心,加剧了股市的动荡。为抑制股市的跌势,支持卢布币值,央行动用了1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投入市场,然而已回天乏术,股市继续下跌,卢布仍旧在贬值。可以看出,央行失败的筹资行为及救助行为直接成为“五月黑色风暴”的触发点。第二,央行在外汇市场上,缺乏应付国际市场风云变幻的心理准备和相应财力。这与俄罗斯过早开放资本市场,实现卢布的自由兑换不无相关。由于卢布自由兑换,国内硬通货和软通货同时流通,形成经济“美元化”现象。由于对私人资本缺乏必要的流入、流出的外汇管制,当时俄罗斯2/3的资金被换成外币以现金形式握在手中,这部分资金约600亿美元,接近俄一年的财政收入。同时,由于俄国内经济疲软,贸易不利,特别是油价下跌使央行外汇储备严重不足,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十分有限。这样,俄于8月底开始停止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彻底放开卢布对美元官方汇率9.5∶1的上限。央行的外汇储备仅略多于百亿美元,捉襟见肘,不得不实行卢布自由浮动汇率。第三,央行干预债市有心无力。曾在1998年9月2日,俄罗斯中央银行想发行10亿卢布为期两星期的债券,以重新启动债市。由于年收益率仅30%—40%,同商业银行的要价(年收益率200%—700%)相差过于悬殊,发行工作根本无法展开,债市曾一度停盘数日。

其次,俄央行在货币政策上左右摇摆,举棋不定,缺乏运筹帷幄的统领能力。

事实上,俄罗斯央行曾一度处于对经济进行调整的两难境地。为了求得卢布汇价的稳定,在对市场投放了巨额硬通货不见成效的情况下,俄央行只能提高利率,而高利率必将增加银行及财政的清偿负担。但倘若不提高利率,听任卢布汇价一跌再跌,那么,俄罗斯将爆发新一轮的恶性通货膨胀。而且,卢布的贬值也将直接增加俄罗斯银行业的债务负担。而实际上,自俄央行宣布卢布贬值并大印卢布那一刻起,其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便显得有名无实了。因为俄罗斯经济的“美元化”,大大缩小了国内金融体系中的本币部分,使国内金融体系中的大量外币具有“经济定时炸弹”的特性。因为如果政府的财政赤字不能再用国内资金或在国内发行债券加以弥补,而必须用国内发行基础货币来解决问题的话,就会导致更大的通货膨胀。而俄央行大举印发卢布的行为无疑又为动荡中的俄罗斯经济埋下了隐患。

综上所述,我们很自然地看到:1998年俄罗斯的金融危机是一次自源性危机,是银行体制危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清偿力危机的综合表现,其薄弱的、不稳定的银行体系对金融危机的爆发起了不可阻挡的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单靠市场规律,预算、债务等支付危机的解决方案恐怕还难以从根本上制止危机及其隐患,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其银行及整个金融体系,建立起金融监管和调控体系。这其中应包括中央银行或其他监管机构对银行、其他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强制性监管,即金融监管的他律体系;还应包含银行、其他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自身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和保障金融安全而建立的自我监控机制,即金融监管的自律体系。这样,才能保证银行及金融机构在良性轨道上运作,从而维护整个市场和经济的稳定。

面对金融危机,1998年9月俄罗斯中央银行采取了三项紧急措施:首先,允许所有的外债可以延期支付,期限为90天,这为处于流动性困难的银行争取了时间,降低了其成本。第二项紧急措施是将处于危机中的36家私人银行的存款转到Sberbank(该银行是唯一为家庭存款提供保险的银行),这就保护了存款人的利益,有助于防止银行挤兑的风潮。第三项措施是向银行系统注入460亿卢布的资金,并且利息远远低于市场利率水平。

紧急措施只能一时应付困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俄罗斯银行业存在的问题。因此,对银行业的重组势在必行。1999年1月,信贷机构重组公司(ARCO)成立,注册资本为100亿卢布。作为非银行信贷机构,它的主要职能为负责管理重组基金,参股或控股改组银行,并对其进行资产负债的管理和经营,执行破产银行的清算监督等。ARCO并非独立运作,与俄罗斯央行(CBR)关系密切。1999年7月新出台的法律赋予ARCO对破产银行进行重组的权力,ARCO为CBR以经营性手段介入和推进银行重组提供了条件。到2003年为止,ARCO参与了俄罗斯12个地区的21项重组计划,完成了14家银行的重组,对3家银行进行了清算。

2003年以后,随着国家改革战略的调整和逐渐倾向于更适合国情的渐进式方案的实施,俄罗斯银行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银行间并购与重组掀起了新一轮高潮。为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与制度建设,出台了多项措施:提高对银行法定资本金的要求;提高资本充足率标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俄罗斯在实施渐进式改革方案的同时,在金融领域致力于银行部门防范金融危机和稳定性的提高,充分发挥银行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俄罗斯银行业转轨走过了不同寻常的20年,经历了动荡与危机,目前基本实现了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