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会计工作的组织和会计机构

会计工作的组织和会计机构

时间:2022-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会计工作组织包括会计规范的制定和执行、会计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配备等方面,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缺一不可。组织会计工作,必须按照会计法对会计工作的统一要求,才能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非集中核算组织形式又称分散核算形式,它是指单位一级设置会计机构,单位内部的下属部门设置部门二级会计机构。

第二节 会计工作的组织和会计机构

一、会计工作组织

(一)会计工作组织的意义

1.会计工作组织的概念

会计是一项复杂、细致、综合性的经济管理活动,它的技术性强、业务环节多、质量要求高,为了适应会计工作的特点,就要对其进行精心组织,细致管理。会计工作包括企业经济事项数据的采集、输入和会计机构内部的信息处理,成套的会计信息资料的输出,企业经济信息的预测,计划的制订,生产经营活动的控制,工作质量的考核以及为企业经营分析决策,所有会计资料诸如会计凭证、账簿和财务报表的整理归档。会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具有系统的组织,包括一定的会计工作的组织机构和管理。

会计工作组织就是根据会计工作的特点,对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人员的配备,会计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所做的统筹安排。会计工作组织包括会计规范的制定和执行、会计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配备等方面,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缺一不可。

2.会计工作组织的意义

合理组织会计工作,对于完成会计的任务,发挥会计在宏观和微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可以加强各单位内部的经济责任,提高经济效益。

经济责任制是各经营单位实行内部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手段,会计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管理工作。实行内部经济控制离不开会计。科学地组织会计工作可以促进企业内部有效利用资金、增收节支、提高管理水平,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为企业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随着现代会计的不断发展,会计工作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如参与企业预测、决策、计划、分析、考核等。因此,只有通过合理地组织会计工作,科学地协调好各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才能加强各单位内部的岗位责任制,促使各部门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才能加强核算与考核,挖掘增产节约、增收节支的潜力,改善经营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营管理水平。

(2)可以确保会计工作与其他经济管理工作协调一致。

会计工作与其他管理工作,如财政、税收、金融,各单位内部的计划、统计等工作密切相关。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会计工作必须与其他管理工作分工协作,口径一致,保持协调关系,才能共同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

(3)有利于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维护财经纪律。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一个单位在开展各项业务过程中,能否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规和制度,能否依法经营,自觉遵守和维护财经纪律,都离不开会计的核算和监督。因此,设置有效的会计工作机构、制定严格的会计制度,配备称职的财会人员,是经济工作中贯彻执行财经法规,维护财经纪律的重要保证。

(4)有利于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

会计工作从经济业务发生,历经凭证、账簿、报表等环节,连续地进行收集、记录、分类、汇总和分析。这不但涉及复杂的计算,而且包括一系列的程序和手续,各个程序、各种手续之间要密切联系,如果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造成整个核算结果错误,使我们提供的信息不可靠、不相关。如果有一套健全的工作制度和程序,就能防止错误,及时改正错误,科学地组织会计工作,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二)会计工作组织的要求

要使会计工作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以及工作效率,组织会计工作应遵循一定的要求,也即应遵循会计工作的一些基本规律,具体如下:

1.统一性要求

组织会计工作既要符合国家对会计工作的统一要求,又要适应各单位生产经营的特点。组织会计工作,必须按照会计法对会计工作的统一要求,才能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会计工作提供信息的目标必须是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只有按照统一要求组织会计工作,才能发挥会计工作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此外,还必须根据单位所处行业、规模大小和经营方式等不同特点,制定具体办法和补充规定等。

2.适应性要求

组织会计工作必须按照《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以及其他相关会计法规制度对会计工作的要求,坚决贯彻国家有关财经法规、纪律和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使企事业单位加强经济管理,提高单位经济效益。

3.节约性要求

节约性要求也叫效益性要求,是指组织会计工作时在保证会计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地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制定会计制度和选择会计核算方法,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尽量避免无效和重复的劳动,做到以较少的人、财、物投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如在会计机构设置上应视企事业单位的规模、大小,因地制宜设置,不讲排场。在会计人员的配备上强调在保持会计工作的相互牵制性基础上,尽量精简,避免重复无效劳动,提高工作效率。会计凭证选用、会计账簿组织、会计账务处理程序、报表的设计也应因地制宜,有条件的都应引入会计电算化,改进会计操作,简化会计机构,有效地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组织会计工作时应该力求精简、合理,尽量做到节约时间和费用。

4.内部控制和责任制要求

企业经济责任制的建立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会计工作必须在核算形式、核算体制、会计机构的内部组织和分工等方面,与责任制的要求相适应,及时记录、反映、分析和考核企业以及各责任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和经济效益,为正确处理相关责任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合理评价其工作业绩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使会计部门成为企业贯彻经济责任制的中心。

(三)会计工作的组织形式

会计工作的组织形式是指独立设置会计机构的单位内部组织和管理会计工作的具体形式。企业会计部门承担哪些会计工作,与企业其他部门之间如何分工协作,需要企业在符合国家宏观管理的要求下,根据本单位规模大小、业务繁简等特点,科学合理地确定企业会计工作的组织形式,会计工作的组织形式通常有集中核算组织形式和非集中核算组织形式两种。

1.集中核算

集中核算是通过集中设置会计机构,使整个企业单位各部门的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均集中进行,各部门只负责对所发生的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进行初步审核,并向会计机构集中提供核算的原始资料。经会计部门审核后,由会计部门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报表,进行总分类核算和明细分类核算。其优点是可以减少核算环节,简化核算手续,有利于及时掌握全面的经营情况和精简人员,也便于会计部门及时、全面地掌握本单位的会计核算资料,有利于推行会计电算化;其不足之处是不便于各部门和下属单位及时了解、利用本部门、本单位的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日常的考核与控制。适用于经营规模较小、下属单位地理位置相对此较集中的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

2.非集中核算

非集中核算组织形式又称分散核算形式,它是指单位一级设置会计机构,单位内部的下属部门设置部门二级会计机构。部门二级会计机构全面核算本部门发生的经济业务,包括明细核算、成本计算、编制和分析内部财务报表。单位一级会计机构只根据二级会计机构报来的资料进行总分类核算,编报分析整个单位的综合性财务报表,并负责指导和监督部门二级会计机构的会计工作。这种核算工作组织形式的优点是有利于各业务部门和单位及时掌握本部门的核算资料,便于进行日常考核和分析,便于实行责任会计;其不足之处是增加了核算层次,必须增大核算工作量,要增加会计人员配备,会计工作成本相应增大。适用于层次分明的大中型企业和内部实行承包责任制的企业。

一个企业实行集中核算还是分散核算,应视企业规模大小和经营管理的要求而决定。无论采用哪种组织形式,企业对外的现金往来、物资购销、债权债务的结算都应由财务会计部门集中办理。

二、会计机构

会计机构是指各企事业单位中直接组织和从事会计工作的专职机构,它是保证各单位会计工作正常进行,充分发挥会计管理职能作用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各单位应根据自身的规模、会计业务多少和内部管理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在有关机构中配备专职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

(一)各级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及各级政府管理会计机构的设置

《会计法》第7条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

1.机构设置

我国管理会计工作的机构是财政部会计司,省(直辖市)及省(直辖市)以下的地方、企业主管部门一般设厅、处、科等主管本地区或本系统所属单位的会计工作。

2.主要职责

会计司的主要职责是在财政部领导下,拟定会计法令,制定会计准则,编制会计制度,管理报批外国会计公司在我国设立常驻代表机构,会同人事部制定并实施全国会计人员专业职称考试制度。

省(直辖市)及省(直辖市)以下的地方、企业主管部门一般设厅、处、科等主管本地区或本系统所属单位的会计工作,从事制定本地区、本系统会计规章制度,领导监督和检查所属单位的会计工作,分析、考核所属单位会计工作情况,负责本地区、本系统会计人员的上岗培训、后续教育以及会计人员技术职称的评定。

(二)基层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机构的设置

《会计法》第36条规定:不具备设置条件的,可以委托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代理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代理记账。

1.机构设置

基层企事业单位一般应设置财务处、科、股等会计机构。

2.主要职责

在单位领导如厂长、经理的直接领导下,负责组织、领导和从事会计事项处理工作。

(三)会计工作岗位责任制

会计工作岗位是指一个单位会计机构内部根据业务分工而设置每个会计人员的职能岗位并规定其责任和权限的制度。在会计机构内部定人员、定岗位,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有利于加强会计管理,有利于工作程序化,便于考核会计人员工作业绩,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1.设置会计工作岗位的基本原则

(1)根据本单位会计业务实际需要,坚持精简的原则。切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要求,工作有检查,以保证会计工作有秩序地进行。加强会计管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要有利于分清职责,严明纪律,以符合考核干部的要求。

(2)利于建立岗位责任制。要同本单位的经济责任制相联系,以责定权,责权明确,严格考核,有奖有惩。各单位应定期检查会计岗位责任制的贯彻执行情况,奖优罚劣,不断总结经验,针对会计岗位责任制加以修订和完善。

(3)利于执行内部牵制度和内部稽核制度。会计岗位的设置,可一人一岗,一人多岗,一岗多人,由单位的特点、业务繁简及人员多少等情况来确定。但凡是涉及货币资金和财务收支、结算和登记工作,都必须有可人或两人以上分工负责。会计机构内部应当建立稽核制度,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不能由同人兼办等。

(4)便于分工协作,保证核算质量。会计人员的岗位在明确分工的前提下,要从整体出发,发扬协作精神,紧密配合,共同做好会计工作。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要有计划地进行轮换,以使会计人员能够全面熟悉各项工作。

设置的主要会计工作岗位新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规定,会计岗位一般包括:

(1)总会计师岗位。

(2)会计机构负责人岗位。

(3)出纳岗位。

(4)稽核岗位。

(5)资本、资金核算岗位。

(6)收入、支出、债权债务核算岗位。

(7)工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财务成果核算岗位。

(8)财产物资的收发、增减核算岗位。

(9)总账岗位。

(10)对外财务报告编制岗位。

此外还有会计电算化岗位;会计档案管理岗位等。会计负责人应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工作岗位、工作量,要使会计人员分工协作、密切配合,井然有序地做好会计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