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与规范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与规范

时间:2022-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多年的建设,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各科目课程均有较为规范的课程标准,在体现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要求方面成效显著,实用性强。在过去的10年里,精品课程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校优质课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一系列文件的颁布,意味着由国家教育部主导的高职精品课程改革正式拉开序幕。

4.4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与规范

4.4.1 基于任务(项目)驱动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实践

我们对所有专业核心课程实现了基于任务(项目)驱动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重构,基于任务(项目)驱动的课程教学内容应大多来自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真实工作过程,每个过程项目的学习都按以典型会计任务(项目)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基于任务(项目)驱动的课程内容突出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具体如图4.13所示。

img52

图4.13 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实践

4.4.2 形成规范的课程标准

经过多年的建设,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各科目课程均有较为规范的课程标准,在体现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要求方面成效显著,实用性强。每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职业素质目标、职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方法建议、课程实施基础与条件(学生的学习基础、课程主讲教师和教学团队要求说明、课程教学资源要求)、课程考核与评价、其他说明。

课程标准的实施有严格的工作流程,目的是通过流程的规范化来保证教学文档的质量。根据教学任务,教研室组织教师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定位、课程标准等的学习与讨论,让每一位教师了解相关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的定位,然后组织课程组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单元教学设计。

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制定了会计电算化专业22门课程标准,课程标准附表如图4.14所示。

img53

图4.14 课程标准

4.4.3 主要专业必修课课程描述

img54

续表

img55

img56

续表

img57

img58

img59

img60

img61

img62

续表

img63

img64

img65

img66

4.4.4 精品课程建设

(1)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回顾

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已走过了10个年头。在过去的10年里,精品课程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校优质课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高职国家精品课程总体情况

2003年4月,教育部正式发布枟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枠(教高〔2003〕1号),标志着教育部全面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截止到2010年,共立项建设1 041门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注:目前有效课程为998门),其中重复课程111门,建设院校多达358所。

下面分别就国家精品课程分布情况作简要介绍。

①专业分布。教育部枟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枠将高职高专分为19个专业大类,下设78个二级类。据此,我们将近9年的高职教育国家级精品课程按专业大类进行归类,具体如图4.15所示。

img67

图4.15 国家精品课程专业分布

应该说,1 041门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除22门公共基础课程外,覆盖了高职高专教育全部19个专业大类,覆盖面达到100%。在19个专业大类中,国家精品课程的专业分布明显呈现两极分化,制造大类184门、电子信息大类129门、财经大类103门,共416门占总数近40%;而其他16个专业大类仅603门,占总数近58%。

②区域分布。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覆盖了30个省(市、自治区),具体参见表4.4。

表4.4 国家精品课程区域分布

img68

从总体上来看,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从绝对拥有数看,数量最多为广东省126门,其次为浙江省123门,而青海、宁夏仅1门,西藏尚无国家精品课程。

③院校分布。自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来,目前共产生了100所国家示范性院校、100所国家骨干建设院校。目前,100所示范校共拥有国家精品课程552门,占到总数的53%,应该说示范与引领作用明显;100所骨干校共拥有国家精品课程167门,占到总数的16%,具体如图4.16所示。

img69

图4.16 国家精品课程院校分布

2)高职国家精品课程共享资源情况分析

国家精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为师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利用网络和现代技术手段,形成资源共建共享,扩大受益面,提高使用效率,从而提高整体教育教学质量。下面我们通过103门高职财经类精品国家级课程分析为例分析一下资源建设现状。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概览”统计数据,目前共有980余所高职院校开设了41个财经类专业,专业开设点数达到6 365,其中大类专业核心课程应该约120门左右(按专业目录统计)。在过去的10年里,共立项建设103门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院校63所,院校覆盖率仅为6.4%。经过对103门高职财经类精品国家级课程分析,资源建设总体情况如图4.17所示。

img70

图4.17 高职经管精品课程资源类型分布

通过分析,主要存在问题有:

①教学课件许多已很难打开、有条件打开,或只能打开几页。

②录像质量差,很少有能表现出教师、学生、环境、设施及教学活动的录像。

③同质化严重,教学设计与教案针对性差,满篇都是“六步法”及“工学结合”字样,没有能从可行性角度根本推进高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④包括动画、图片、视频等的素材类资源奇缺,尤其是生产实践一线的视频缺乏;人为设置条件,资源难以共享。

⑤实训资源缺乏,更缺乏虚拟仿真,无法真正体现学做一体的职业教育教学特点。

应该说,经管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水平极为不平衡,优质资源更需要得到共享。因此,急需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普及和共享,教育的公平性急需得到体现。

3)高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总结

多年的精品课程建设,极大程度上促进了高职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但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呈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①精品课程建设散,目前的评审机制造成精品课程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精品”,成长性差,重用性差,不具备知识产权保护。

②各示范院校专业建设突出个性个案,课程基于本校环境,难以向全国同类专业和课程进行示范,共享效果差。

③精品课程资源分散存储,优质资源共享困难,部分课程网站连通性差,不能保证服务质量。

④没有进行整体设计,课程覆盖面差,重复课程多,课程名称不规范。

⑤纸质教材资源没有和网上资源形成互补,形成数字化资源的浪费。

因此,这就需要重新进行系统化设计,集体设计课程体系、内容和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并按照统一标准(内容和技术)建立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实现教学整体水平提高和教学资源广泛共享的有效途径。

(2)会计电算化专业精品课程建设

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建设了10门精品课程,其中国家精品课程1门、重庆市市级精品课程1门、重庆市市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8门,精品课程参见表4.5。

表4.5 精品课程建设

img71

续表

img72

(3)从精品课程到精品资源共享课

实现网络有限开放到充分开放的转变,强化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普及共享,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正是基于此,国家教育部先后于2011年10月、2012年5月,向各省市、自治区的有关单位印发了枟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枠(教高〔2011〕8号)、枟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枠等文件。文件中明确规定,教育部将在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在“十二五”期间支持建设5 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本科3 500门,高职高专1 200门,远程教育、教师教育300门)。一系列文件的颁布,意味着由国家教育部主导的高职精品课程改革正式拉开序幕。

1)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内涵

新一轮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以高校教师、学生和为社会学习者服务主体,以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为重点,以课程系统的完整和适合网络传播为基本要求,借以形成普通本科教育、高职高专教育、网络继续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体系。

作为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具有如下特点:

①强调与行业企业和同类专业学校教师(包括各类学校教师)共同建设,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实现由服务教师向服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转变,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②建设重点是体现教学过程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专业主干课程,基础课和公共课要适应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职业素养培养和可持续发展需要。

③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在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共享系统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实现网络充分开放。

④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教学设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⑤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共享化、教学个别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

⑥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不能包含任何可能会违反版权的内容。

2)从精品课程到精品资源共享课

按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将对原国家精品课程优选后转型升级,并适当补充新课程,实现由服务教师向服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转变,由网络有限开放到充分开放的转变。

这里的“转型升级”可从以下4个方面来理解:

①在内容上,强调以教学需求为建设的第一要务,不但要服务于教师,更要服务于学生和社会学习者。

②在技术上,强调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如移动互联网等),将建立统一共享系统,保证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课程结构及数据的标准性。

③在资源建设上,强调从辅教向辅学的转变。

④在机制上,强调知识产权保护,并委托运营单位,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

应该说,“精品课程”与“精品资源共享课”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以下关键点上有所区别,具体参见表4.6。

表4.6 精品课程与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比较

img73

续表

img74

3)精品资源共享课组织与实施

精品资源共享课以政府主导,高等学校自主建设,专家、高校师生和社会力量参与评价遴选为建设模式,创新机制,以原国家精品课程为基础,优化结构、转型升级、多级联动、共建共享。“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5 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并分两步推进。2012年和2013年重点开展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采取遴选准入方式选拔课程;从2013年起,适应新需求,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教学改革成果,采取招标建设和遴选准入两种方式建设一批新的课程。

①组织与建设

教育部负责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的总体规划,制订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计划,并按照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网络教育和教师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制订课程建设计划和制订遴选、评价标准,分类指导和组织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和使用。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教育部总体规划,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学科、专业布局,制订省级建设规划,组织实施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和使用,并按照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择优向教育部推荐课程。

高等学校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主体,按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根据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优势做好本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计划,组织教师建设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实行学校和主讲教师负责制,确保课程质量,并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择优申报课程。

鼓励高等学校采取校际联合、学校与社会联合等方式,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实现课程共建共享。

②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与评审

一方面,对于原国家精品课程中使用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以及为满足课程改革需要建设的新课程,可由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研究论证确定课程选题,采取招标的方式开展课程建设。

另一方面,通过遴选方式,进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遴选。省、校级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自主决定;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分为网上评审和会议评审。

③共享与使用

教育部组织建设国家开放课程共享系统,并通过协议约定,实现课程的基本资源免费共享、拓展资源有条件共享,保证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便捷获取和使用,满足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多样化需求。

④监督与管理

教育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通过上网监管、使用评价、年度检查等方式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和综合评价,监督和管理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运行、维护和更新,实现常态化、安全化运行,促进课程建设质量和使用效益不断提高;对跟踪监测和综合评价不合格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取消其“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荣誉称号。

⑤保障措施

·政策保障。给予“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荣誉称号,荣誉称号有效期5年,并给予经费补贴。鼓励各省和高校投入资金支持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并研究制定鼓励政策。

·知识产权管理。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属于职务作品,凡申报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课程,其推荐遴选的全部资源必须具有清晰的知识产权,不存在侵犯其他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知识产权等问题。

·技术保障。利用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信息和网络技术,建设具有教、学兼备和互动交流等功能的共享平台。

·经费补助。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将免费为高校和教师提供课程申报、评审系统支持。

4)小结

自2003年以来,由国家教育部主导,全国各高校广泛参与的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已形成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但多年的精品课程建设“养在高校人未识”,一直为社会所诟病。2012年,为巩固精品课程建设成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由原有的精品课程改变为精品资源共享课。应该说,从“精品课程”到“精品资源共享课”,既明示了教育改革的深化,更是彰显了教育改革与时俱进的时代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