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业基础设施运用各种模式所需的共同环境条件分析

农业基础设施运用各种模式所需的共同环境条件分析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的基础法规制度建设一直落后于市场的发展步伐,资产证券化将涉及很多新的法律问题。由于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相对于城市基础设施而言,更多地受到自然和地理条件的影响,面临的风险更大,为此PPP项目融资在农业基础设施是否能够成功最主要的因素是项目的风险分担是否合理。

6.3.1 农业基础设施运用各种模式所需的共同环境条件分析

6.3.1.1 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

完善的法律条件是BOT模式运作的保障,BOT模式的融资结构、BOT模式的各参与者在融资结构中的地位、权力、责任和义务都要通过一系列法律条件来确定。而且这些法律条件特别多,因此,法律文件是否准确无误地反映了项目各参与者在融资结构中的地位和要求,各个法律文件之间结构关系是否严谨,是保证BOT模式成功的必要条件,作为项目投资者和贷款银行对法律文件关注是有区别的,前者更应多注意有关知识产权、贸易公司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法律保证。后者则更需要考虑到担保履行和实施接管权利等有关法律保护结构的有效性问题[130]

重要的法律法规也是PFI模式和PPP模式有效运行的保障前提,在PFI模式和PPP模式中组建的项目公司、私营企业一般都是一些比较大型的企业。政府在同他们的谈判中,不仅遵循国内的法律法规,同时也要遵循国际惯例。《公司法》《商业银行法》和《民法通则》等法律法规中的某些规定限制了PFI项目的成立条件和经营业务。日本在《PFI推进法》中明确规定了10项支援法规,修改了12部相关法规[131]。我国应以此为鉴,迅速完善相应的投资法律法规,使其适应PFI和PPP项目建设和经营的需要。

ABS模式同样需要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我国的基础法规制度建设一直落后于市场的发展步伐,资产证券化将涉及很多新的法律问题。没有相应的法规作后盾,就很难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市场参与者特别是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真正保障,资产证券化就很难顺利开展。因此,我们应适时制定和完善《资产证券化法》《公司法》《企业债券管理条例》《担保法》《保险法》《信托法》《住宅法》《破产法》等法律法规及其相关条款,确保资产证券化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6.3.1.2 科学地评价项目和正确分析项目风险

项目的评价和分析是BOT融资最基础的工作,只有一个好的项目,才能吸收到各方面贷款,只有正确的分析,才能找到限制项目风险的方法和途径,设计出风险分担的融资结构。

项目风险分析同项目评价是有区别的,虽然项目评价中也涉及风险分析,但这里讲的风险分析更侧重于与BOT融资密切相关的风险要素分析,以及风险要素对融资结构的影响。项目的风险分为项目的核心风险包括完工风险、生产风险、技术风险和部分市场风险以及环境风险,包括金融风险、政治风险、不可抗力风险。能否将这些风险合理分配和严格的管理将是BOT融资最终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对项目风险不仅需要准确定性分析,更需要的是对其做出准确的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项目最大融资能力,设计出各参与方所能接受的共同承担风险的融资结构。

PFI项目的成功运作也需要加强风险管理。由于PFI项目投资额大,开发周期长,涉及多个领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此能否有效地加强风险管理是整个模式能否有效运转的重要前提。由于目前PFI模式发展还不十分完善,而且与我国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结合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在模式确立前,一定要充分论证,做出可行性报告,对各种风险、制度因素充分考虑,特别是要看其中的配套体系制度在我国是否具备,在模式具体运行中,可适当变通模式的结构与程序[132]。在项目设立经营中必须充分注意风险。为此政府部门应加以引导,使风险按一定标准在政府和PFI主体之间合理的分配。

PPP模式需要设计合理的风险分担结构。由于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相对于城市基础设施而言,更多地受到自然和地理条件的影响,面临的风险更大,为此PPP项目融资在农业基础设施是否能够成功最主要的因素是项目的风险分担是否合理。政府部门在设计风险分担结构时要考虑项目方案的吸引力,一个合理的风险分担结构是一个项目方案是否具有吸引力的关键。通常可根据各方获利多少的原则考虑相应承担的风险,使项目参与的各方包括政府部门、民营公司、贷款银行及其他投资人等都能够接受。只有项目方案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才能使项目具有可操作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