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兼并收购与风险投资退出

兼并收购与风险投资退出

时间:2022-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事实上这种分散投资的国际理念不仅没有给中国风险投资降低风险,反而相当一部分风险是由此引起的。增资的价格低了,新的投资者高兴,但是有损于原创业者利益,包括原先入资的风险投资机构的利益;增资价格高了,人家可能不愿意进来。

3.兼并收购与风险投资退出

目前,我国风险投资行业普遍流行着一种观点:没有创业板资本市场,通过兼并收购也可以实现风险资本的变现退出,理由是国际上就是如此,一些权威人士也持有类似的观点。我认为,这种观点看似有理,其实无理,而且十分有害。美国有一位著名经济学家曾经说过,在美国没有一家著名跨国公司不是通过兼并收购发展起来的。因此可以说,兼并收购应该是企业成长的主要方式,但是作为风险资本退出的主要方式在中国很难行得通。目前深沪两地的1200多家上市公司闲置资金的确很多,总体业绩不尽人意,迫切需要新的业绩增长点,而且应该有内在的并购冲动和条件完成大量的并购交易。然而,我国上市公司实际并购中小创业企业的案例却并不经常发生。为什么?其中文化的因素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一方面,我国上市公司通常倾向于自己投资项目,而不愿意并购企业,因为这样可以派自己人去经营管理,便于对投资项目进行控制。忽视社会分工的作用,任何事情都想自己干,也许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另一方面,中小创业企业的创业者也缺乏被别人并购的主观意愿。应该说,能够被人家并购,说明企业有价值,而大部分创业者却不这么看。在他们眼里,企业就是他的“儿子”,什么都可以出卖,但是“儿子”是任何条件下都绝对不能卖的,这与硅谷的创业文化大相径庭。在硅谷,创业者通常见好就出手,可以经常出卖企业,又不断地创造出新的企业,在他们看来,企业就是企业,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一个赚钱手段而已。

再从风险投资方面看,由于国际惯例说风险投资只能作为小股东,必须分散投资,才能分散风险,因此我国风险投资机构对投资项目的持股比例普遍较低。然而,事实上这种分散投资的国际理念不仅没有给中国风险投资降低风险,反而相当一部分风险是由此引起的。因为是小股东,所以当然要靠边站,在企业重大经营决策中风险投资家的意见往往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也就是“用手投票”的功能经常失灵,那么“用脚投票”又怎样呢?不用说,一个没有控制权转移的并购交易,一般来说不大可能引起上市公司并购的兴趣。再说,在新的投资者看来,在你想跑的情况下,而让他进来,这似乎也足以使新投资者有充分理由感到心里不踏实。事实上,由于信息不对称,创业企业股权转让市场成了一个典型的“二手车市场”,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必然导致难以在合理的价位上成交。即便成交,交易成本也会奇高无比。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坦诚相待,在增加信息透明度的同时,风险投资承诺不急于转让变现股权,即通过增资扩股,继续做大企业规模,为企业IPO上市准备条件。当然,如果运气好,在增资扩股的时候能够实现股权部分变现退出,我想大部分风险投资家大概都不会放弃。如果不能实现部分变现退出目标,退而求其次,进行增资扩股,也不失为一个明智选择。增资扩股的核心问题有二:一是价格问题。增资的价格低了,新的投资者高兴,但是有损于原创业者利益,包括原先入资的风险投资机构的利益;增资价格高了,人家可能不愿意进来。在目前宏观经济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股本金的扩大对任何中小企业抵抗外部风险来说,肯定都是有利的,为此,风险投资恐怕不得不做出某些让步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应该是风险投资机构进行新项目投资和对已有项目实施兼并收购的大好时机。二是创业者是否“愿意”增资扩股的问题。既然增资扩股可以扩大规模和抵御风险,为什么创业者主观意愿上会有问题呢?因为增资扩股会“稀释”创业者的股权,会促进创业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动摇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控制地位,甚至可能会对某些创业者的不规范操作带来威胁,因此一些创业者会在这方面不予积极合作,致使增资扩股难以进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