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风险管理的目标和基本程序

风险管理的目标和基本程序

时间:2022-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是风险管理应达到的高层次目标。通常要在风险管理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包括下列五项步骤: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管理技术的选择,风险管理的执行、结果的评估和反馈。风险衡量是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对所收集的大量的详细损失资料加以分析,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

第三节 风险管理的目标和基本程序

一、风险管理的目标

风险管理是一种实现目标的途径或者说是手段,那么风险管理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呢?风险管理既然是风险管理主体经营管理的一部分,那么它的根本目标就应该与风险管理主体的总目标一致。企业是以盈利为出发点和归宿,在发展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利润。“以最小成本求最大收益”的原则一直以来都是企业经营的原则,这一原则对于风险管理也同样适用。就风险管理而言,其收益指的是一种安全保障,是风险控制的有效程度以及风险事故发生所致损失的弥补程度。风险管理的成本指的是风险管理过程中各项经济资源的投入,如组建风险管理部门及配备有关人员、购买保险、改进技术设备、自留风险计划所涉及的资金储备及其机会收益的损失,取得应急特别贷款所须支付的利息以及忧虑价值成本等。因此,风险管理总目标是以最小的费用支出获取最大的安全保障。这也是整个风险管理的指导思想。

一般来讲,风险管理目标包括风险管理的损害前和损害后目标。

(一)风险管理的损害前目标

1.经济性

这是损失发生之前风险管理目标的首要内容。要实现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保障这一目标,在风险事故实际发生之前,风险管理者应比较各种风险管理工具、各种安全计划的费用,较全面地进行财务分析,谋求最经济合理的处置方式,即在成本和收益之间作出合理的权衡,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费用支出和事故损失以增加风险主体盈利,尽量选择费用低、代价小而又能保证风险处理效果的方案和措施。但是,要避免承担超过承担损失能力的风险,以及冒因小(节省成本)失大(可能发生的损失)的风险,所以要在成本和收益之间作出综合和周详的权衡。

2.减轻焦虑和恐惧

风险的存在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不仅可能引起财产物资的损毁和人身伤害,同时还会给人们带来种种忧虑和恐惧,从而束缚了风险主体的经济行为。因此,要求风险管理主体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意识到风险的存在而不是隐瞒风险,减轻劳动者心理负担,消除风险主体的后顾之忧,营造安全可靠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提高他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优化经济资源配置。

3.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形象

社会化大生产使单个风险主体与外界之间成为一个整体。一个风险主体遭受损失,受损的通常不只是风险主体本身,还有它的股东、债权人、客户、消费者、劳动者以及相关的人员和经济组织。损失严重时,甚至会使国家或社会蒙受损害。因此,风险主体的风险管理是履行社会职责、遵守政府法规和社会准则的表现,也会因此而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风险管理的损害后目标

1.维持生存

维持生存是企业在损失发生后的最重要的目标。风险事故对于某一个风险主体来说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因巨灾损失而破产、倒闭。因此,运用风险管理使风险管理主体能够经受住损失的打击,不至于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发生而元气大伤,一蹶不振。风险主体发生了重大损失后的首要目标是生存,因为只要生存下去就能有恢复生产发展和正常生活的希望。

2.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目标是指不以损失事件的发生而使风险主体生产经营活动中断,它是损失发生后应达到的第二位的目标。无法继续经营即无法生存下去。同时,如能够在损失发生后继续经营,则可将过去的损失恢复过来。例如,在风险主体遭受风险事件后,其竞争对手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抢占其原有的市场份额,从而影响主体的持续经营能力。因此,应通过风险管理使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得到及时而有效的补偿,从而为风险主体生产经营的恢复和继续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3.稳定利润

在遭受损失之后,不仅要达到维持风险主体的生存和持续经营能力,还要在此基础上恢复获利能力。因此,风险管理主体的第三个损失后的风险管理目标是稳定利润。风险管理在使经济单位维持生存并迅速复元后,通过促使资金回流的稳定,尽快消除损失带来的不利影响。

4.实现持续增长

现代企业竞争日益加剧,风险主体必须不断发展,以求获得长久的生存、发展和获利。所以,执行和实施风险管理计划和方案,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损失结果,并不断地根据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拟订新的风险管理计划和方案,实施方案,周而复始的制定、修改、再实施。风险管理不仅应使经济单位恢复原先的生产经营水平,而且应保证原有生产经营计划的继续实施,并实现持续的增长,从而使风险主体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这是风险管理应达到的高层次目标。

5.履行社会责任

风险管理主体的风险管理不仅使其保障了自己的生存、发展和获利能力,同时也与损害前目标中强调风险主体承担社会责任和履行义务的道理一样,有效地处理风险事故所带来的损失后果,减少因损失造成的种种不利影响,可以减轻对国家经济的影响,保护与风险主体相关的人员和经济组织的利益,使风险主体更好地、充分地承担社会责任,履行应尽的义务,从而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上述所有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各目标的层次不同,也很难同时达成。至于如何选定目标,不同的风险管理主体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的风险管理目标可能各不相同,但是总体上强调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战略发展目标相协调。确定风险管理目标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构成了风险管理决策行为的重要基础和首要前提,并据以指导相应的风险管理活动。

二、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企业在确定了自己的风险管理目标以后,怎样才能实现既定目标呢?通常要在风险管理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包括下列五项步骤:(1)风险识别,(2)风险衡量,(3)风险管理技术的选择,(4)风险管理的执行、结果的评估和反馈。如图1.2所示。

(一)风险识别

它是指对各种潜在的和现实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信息收集,并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一方面可以通过感性认识和经验进行判断,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则是必须依靠对各种客观可靠的会计、统计、经营资料和风险记录进行彻底和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整理,以便认知各种风险的存在、损害情况以及风险发生规律,为衡量风险做准备。风险问题的复杂性,要求风险识别应当是全面系统和动态调查的过程,不仅要对已经存在的风险能够准确认识,并须密切注意一些潜在的、可能带来某些灾难性后果的新风险;不仅要识别各类风险带的致损原因,也要深刻剖析并准确区分其内在的相关风险因素,并且要求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不断地提高风险识别的技术和能力。

img3

图1.2 风险管理过程图

(二)风险衡量

风险衡量是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对所收集的大量的详细损失资料加以分析,运用概率论数理统计,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风险衡量以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为主要测算指标,并据以确定风险的大小或高低。损失频率是指一定时期内损失可能发生的次数,损失程度是指每次损失可能发生的规模和范围,即损失金额的大小。风险衡量是风险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它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有助于估计和衡量风险程度,降低损害后果的不确定状态;其次通过风险评价,才能判定为处理风险所支出的费用是否有效益;并且将风险管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定量化地把握风险损害波动情况及其变化幅度,为选择最佳管理技术和进行风险管理决策提供较可靠的依据。

(三)风险管理技术的选择

风险经识别和衡量以后,就应为之选择适当的风险管理技术,来实现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技术分为两大类:控制型风险管理技术和财务型风险管理技术。控制型风险管理技术是为了避免、消除和减少意外事故发生的机会,限制已发生损失继续扩大的一切措施,其重点在于改变引起意外事故和扩大损失的各种条件,达到减少损失概率、降低损失程度,使风险损失达到最小之目的。这种控制型风险管理技术通常有:风险回避、损失预防与抑制和风险转移等。财务型风险管理技术是通过事先的财务计划,筹措资金,以便对风险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及时而充分的补偿,其核心是尽量降低风险的成本,在期间内平均风险管理成本,以便减少因随机性的巨大损失发生而引起的财务上的波动。通过财务处理,可以把风险成本降低到最小程度。财务型风险管理技术通常有:风险自留、非保险转移和保险等。风险管理主体应就各种不同的风险管理技术依据可能损失之大小、损失之几率以及损失发生后所能获得之资源,在成本和效益比较原则下,选择最佳的策略或者组合。这是风险管理的核心所在。

(四)风险管理的执行、结果的评估和反馈

在选择了适当的风险管理技术,做出了风险管理决策以后,为实现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人员必须切实执行决策。由于风险管理主体内外部和主客观的原因使得风险管理是一个连续循环的、动态的过程,所以在实施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要对风险管理技术适用性及其收益性情况进行分析,并且不断针对未来实际情况的变动加以修正完善。例如,如果在实施过程中,若采取该项风险管理技术的成本大于收益,那么说明该项技术是不可取的,若收益大于成本,则是可取的,但不一定是最佳的,所以最佳技术应该是以既定成本下的收益最大化,或者既定收益下的成本最小化为判断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