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企业与税收的关系

企业与税收的关系

时间:2022-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税收筹划正在中国大地兴起,并迅猛发展,尤其是在中国社会法制不断健全、政府税收行为日益规范、纳税人权利逐步得到重视和保障的条件下,企业税收筹划受到了全社会,包括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研究和运用税收筹划的原理与方法,使税收筹划在中国得以健康发展,成为广大学者和企业关注的热门话题。然而除此之外,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的税收分配关系也是很重要的方面。

第一节 企业与税收的关系

当前税收筹划正在中国大地兴起,并迅猛发展,尤其是在中国社会法制不断健全、政府税收行为日益规范、纳税人权利逐步得到重视和保障的条件下,企业税收筹划受到了全社会,包括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研究和运用税收筹划的原理与方法,使税收筹划在中国得以健康发展,成为广大学者和企业关注的热门话题。到底什么是税收筹划?这个问题无论是从理论的层面,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说,都是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否则税收筹划就会走弯路,适得其反。那么要理解税收筹划的含义,就得首先从企业与税收这个基本关系谈起。

一、企业与税收关系的概述

企业是市场经济中商业组织的基本单位,它通过融合生产要素、承担风险以及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经营来达到创造利润和实现企业财务标的目的。企业在遵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合法经营,依法享有各项权利,包括消费政府提供的公共商品(如国防安全、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法制环境等),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及纳税服务,同时也必须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在现代社会,税收与企业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可以说税收与企业的生存发展相伴而行。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税收是企业的一种支出,是企业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要参数,直接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丰富的优质商品和劳务,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企业生产经营的动力是对税后利润以及整体价值最大化的追求。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所有的企业都将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处于平等竞争的地位。作为市场主体,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投资效率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可以通过采用先进技术、改善生产经营管理、追加资本投资、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不断开拓新的市场等多种方式和途径来实现。然而除此之外,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的税收分配关系也是很重要的方面。税收既是企业享用公共商品和公共服务的一种价格支出,也是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家税收政策及其税收制度对企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无不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影响企业再生产活动。一般而言,如果企业不重视税收政策的研究与运用,可能会带来多缴税款、增加支出的现象,在某些特殊情形下,如果企业不能有效地运用税收政策,或者对税收政策信号的忽视或反应迟钝,极有可能会导致企业的破产与毁灭。反之,如果企业能按照政府税收政策导向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产、经营、投资、理财等活动,则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税收利益,从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从“秦池”失败现象来认识企业与税收的关系

前几年“秦池”曾在中国大地名噪一时。秦池酒厂(以下简称秦池)原是以生产中低档酒为主的县级小企业。1995年,秦池以6 660万元中标央视黄金广告段成为“标王”,由此一夜成名,其白酒也身价倍增。中标后的头两个月秦池销售收入就达2.18亿元,实现利税6 800万元,相当于秦池酒厂建厂以来的总和。1996年,秦池以3.2亿元的天价再度成为“标王”。根据秦池对外通报的数据,当年度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8亿元,利税2.2亿元,增长了5~6倍。惊人的发展速度令业界为之瞠目。人们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标王”光环的背后。1997年,在秦池蝉联“标王”后不足两个月,北京《经济参考报》的4位记者便开始了对秦池进行的暗访。“一个县级小企业怎么能生产出15亿元销售额的白酒?”“秦池白酒是用川酒勾兑”等几篇新闻报道,使一个从未被公众知晓的事实终于浮出水面,彻底地把秦池从“标王”宝座上拉了下来:秦池的原酒生产能力只有3 000吨左右,它从四川宜宾邛崃收购大量的散酒,再加上自己本厂的原酒、酒精,勾兑成低度酒,然后以“秦池古酒”、“秦池特曲”等品牌进入全国市场。当年度,秦池完成的销售额不是预期的15亿元,而是6.5亿元,次年更下滑至3亿元。到1998年,该厂已是欠税经营。秦池从此一蹶不振,最终从传媒的视野中消失。

人们在谈论和解读秦池现象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更多的是从经营业务策略的角度来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其实人们并不清楚,与秦池的经营策略相比较,税收政策对其失败有着更为深刻的影响。细细分析,秦池的失败还缘于对两条税收政策的反应迟钝:

第一,国家对白酒实行从价和从量相结合的复合计税方法征收消费税的政策。由于秦池以中低档酒为主,这样白酒实行从价和从量相结合的复合计税方法征收消费税后,中低档酒的税负大于高档酒的税负,因此从量征收消费税对秦池影响巨大,而秦池对此并没有作出积极的反应。

第二,国家取消了当时执行的以外购酒勾兑生产酒的企业可以扣除其外购白酒已纳消费税的抵扣政策。它从四川宜宾邛崃收购大量的散酒,再加上自己本厂的原酒、酒精,勾兑成低度酒来进行销售的,除了生产销售时要缴纳消费税之外,还不允许抵扣外购散酒中所含的消费税。这对秦池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以上两点失误导致秦池现金流出现异常,企业财务危机突现。秦池实行的是以广告促销,以销售收回成本的营销战略,而消费者心目中“勾兑酒=假冒酒”的固有认识,使得秦池危机在市场上被迅速放大,从而销售受到很大的冲击。税收成本的突然膨胀和销售收入的锐减,最终导致了秦池的倒闭。可以说对税收政策的反应迟钝是秦池倒闭的直接原因。试想,如果秦池平时关注税收政策,研究税收政策的走向,提前收集掌握税收政策信息(其实在该政策正式出台的半年前就已经传出了国家税务总局的这一政策设想),或者说有专业税务专家进行税收筹划,采取减少勾兑酒,或者采取收购勾兑酒厂的战略,都可以使勾兑酒不允许抵扣这一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大大降低。又如,当秦池得知将要实行从量计征时,若能提前调整产品结构,转向高档酒的生产,也可以大大降低“从量计征”产生的负面影响。如果能提前预知这些相关税收政策的调整,秦池也不会投入如此巨大的广告费用。[1]

以上案例表明,税收与企业休戚相关,同时也说明企业发展需要懂得税收和税收筹划的专业人才。

三、从一个企业的成功案例来认识企业与税收的关系[2]

(一)某企业面临两难选择,请来税务师进行税收筹划

某企业是一家产品有市场、有货不愁销的食品生产企业。由于生产设备老化,带病运转,故障频繁,时停时修,不能维持正常生产,1999年经济效益下滑,决定更新设备。为此公司的两个部门——技术部门和设备部门分别拟定了两个设备购置方案:

第一方案:购置技术含量高、能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并改进包装以打开出口市场的新技术设备,共需投资400万元。

第二方案:重复购置多年习惯使用的老式设备,只需投资200万元。

2000年元月,公司召开董事会专门研究这两个方案。董事会面临两难选择:

由于企业除用于日常周转的流动资金外,本身能筹借的公积金和折旧基金最多只有120万元,如果按第一方案购置新技术设备,则要向银行贷款280万元;如果按第二方案购买老设备,只需贷款80万元。讨论中有人同意第一方案,认为这是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重大举措;但半数以上董事认为,第一方案不仅企业自有资金要全部投入,还要大量举债,即使银行同意,到期要归还巨额贷款和利息,将会导致资金周转不灵,影响生产,存在着很大风险;并且对于习惯了老设备操作技术的职工来说,一时也难以适应新技术设备的要求,出了故障也难以排除。虽然第一方案好,但脱离了公司的现实条件,目前不宜实施;第二方案举债不多,偿还贷款不会有很大问题,而且职工操作和检修已有经验,能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会议经过反复讨论,最后以微弱多数通过采纳第二方案。

会后,公司总经理报董事长同意,请税务师事务所来作税收筹划,以便最终抉择。

(二)税务师进行税收筹划算了四笔账

税务师收集了该公司财务资料,了解到公司1999年按申报会计利润计算应纳所得税额为8万元,经主管税务机关检查,应增应减所得额相抵后还需补缴所得税2万元,审定当年应纳所得税合计为10万元。税务师又查找了原国家经贸委发布的《当前工商领域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等有关文件,该公司如果购置新技术设备,属于文件中所列明的技术改造项目。于是他们精心为企业设备购置两种方案算了四笔账,进行了比较分析:

1.计算第一方案的效益账。如果公司选择第一方案,在2000年一次性购置新技术设备,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暂行办法》的通知,购置国产的技术含量高的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税额抵免”,“如果当年新增的所得税税额不足抵免时,未予抵免的投资额,可用以后年度企业比设备购置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税额延续抵免,但抵免的期限最长不能超过5年”。结合企业的实际,如果2000年内花去全部投资400万元,可以将其中的新增的所得税的40%即160万元在2000年至2004年的5年内抵免掉,也就是说,国家用5年中少收企业所得税160万元来无偿资助公司的技术改造。从公司所拟第一方案预测以后各年可实现经济效益数据来看,公司完全享受到160万元所得税抵免优惠是可能的,并且预计经济效益十分可观。计算如表1-1所示。

表1-1                  金额单位:万元

img1

2.计算第二方案的利弊账。公司的第二方案虽然更具稳妥性,可规避风险,但缺乏前瞻性,它不是以技术改造为目标,而是在低技术水平上重复购置老式设备,不能享受抵免所得税的优惠政策,而且这种设备使用几年后,将会面临“入世”后国内外企业更强劲激烈的竞争,无力应对严峻挑战,势必还要重新购置新技术设备,那么这次投入的200万元,绝大部分就打水漂了。

3.计算第一方案用足优惠政策账。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审核管理办法〉的通知》第六条规定,“税务机关查补的企业所得税,计入查补税款隶属年度投资抵免的应缴企业所得税基数,但不得计入新增企业可抵免的新增所得税额。”即是说,购置设备的前一年的应缴所得要把税务机关查补所得税加进去一并作为基数,但以后年度计算新增所得税额只能是企业申报的应缴所得税额,所以企业要用足优惠政策,其年度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所得税额要真实、准确和符合税法规定。从表1-1所列数据分析,公司在2000~2004年抵免完应享受的160万元优惠,是以每年税务机关查补税额不大,年均只3.3万元,5年共16.5万元为限制条件的。在实现利润一定的情况下,假若所得税申报严重不实,税务机关年均查补10万元,五年共50万元,那么公司到2004年就有33.5万元得不到抵免,而且以后年度就再也不能延续抵免了。所以,要想充分享受优惠政策,公司必须健全和完善会计核算,保证收支数额记账准确,凭证符合规定,并由税务师事务所代理审查核实,细心辅导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调整的项目逐项进行全面调整,这是企业用活优惠政策的必要条件。

4.计算第一方案的还贷和分配能力账。该公司每年的还贷资金有三个来源:一是所得税抵免资金;二是实现利润减去应缴所得税之余额;三是新提取的折旧基金。提取折旧基金的数额系按公司原有现仍在用的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弃用设备停止折旧)6万元加新增设备年折旧额28万元之和,共计36万元。但2001年因新购置设备系4~5月份投产,故测算当年只能列支20万元。据测算企业在每年所得税后利润中,用于股息分红、职工奖金、福利费等用途的约占35%。下面将公司未来3年的还贷和分配能力列于表1-2。

由表1-2分析可知:公司向银行贷款280万元,可分别订立1年期贷款80万元、2年期贷款100万元、3年期贷款100万元,如果按照预测三年中各年经济效益和可用资金得以实现,公司是完全具备还贷能力的。同时各年分配股息、红利和支付职工年终奖金、福利费的资金平均占税后利润的42%,超过了占30%~35%的需要,也绰绰有余,不足为虑。

表1-2                  金额单位:万元

img2

(三)税务师提出税收筹划方案和相关建议

经过精心算账,税务师运用具体算账数据整理写成了税务筹划方案,指出利用高新技术设备改造传统产业,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新产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是传统产业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并建议采纳第一方案。同时,提出以下建议:

1.尽快向原省经贸委申报确认,然后持其核发的《确认书》及有关资料,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立项,并办妥有关手续,以利于税务机关逐级上报审批,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

2.抓紧选派有文化、有操作和维修经验、有干劲的职工,委托设备制造企业进行技术培训,尽快适应生产和维修的需要。

(四)税收筹划的实施效益

公司管理层在对税收筹划方案进行了慎重深入地分析研究后,认为筹划方案所运用的税收优惠政策明确,数据翔实可靠,设计思虑周详,是一个可行性很强的最优方案。经过董事会讨论一致通过,并着手方案的实施。当年在经贸委、税务、银行的大力支持帮助下,一切审批手续办理就绪,第二季度新技术设备顺利安装投产,年度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全部实现预期或超额,产品竞争能力增强,劳动生产率提高,能源原材料消耗下降,销售和利润大幅度增长,第一期贷款本息提前归还,职工奖金福利提高。如今,五年过去了,该方案已全部实现。新技术设备的使用,使企业获得了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从理论的层面来认识企业与税收的关系

(一)企业生产与税收的关系

企业生产与税收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什么、为谁生产、怎样生产,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其目标的。但是由于存在着市场失灵或市场缺陷,政府对企业生产的引导或干预是必要的,这种引导或干预不是采取直接行政干预的方式,而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进行间接干预,税收即是重要手段之一。国家一定时期的税收政策法规体现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及产业政策,国家运用税收手段鼓励某些产业的发展、限制另一些产业的发展,鼓励短线产品的生产、限制长线产品的生产,鼓励某些生产经营方式的扩大、限制另一些生产经营方式的发展规模,从而有利于社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

同时,税收分配的对象是国民收入,税收之源是社会经济及企业生产的发展。国家税收的增长速度和规模,必然受到企业生产发展状况的制约。企业生产的产品适销对路、经济效益好,销售额和所得额增加,国家税收收入就有充裕的来源。如果没有企业生产的增长,税收也就失去了增长的源泉。

(二)企业消费与税收的关系

税收对企业消费有着抑制和调节作用,企业消费对税收有着制约和基础性作用。企业消费与税收的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

宏观上来看,一定的国民收入条件下,税收分配数量的多少,一方面会影响到企业利润水平的高低,从而制约企业税后利润用于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和数量;另一方面,税收转化为财政支出后,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方向和投资规模又会制约和影响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从而调节国民收入用于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和数量。

从微观上来看,一定时期的国民收入在实物形态上总是表现为一定品种和数量的物资产品。政府征税产生替代效应,如果征税限制某些生活性消费就可增加生产性消费;反之,限制生产性消费,便可增加生活性消费。同样地,如果增加奢侈品或非生活必需品的税收,就可以引导企业增加生产生活必需消费品。从企业生产过程来看,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是物质资料的消耗过程,在生产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构成企业的成本,成本对企业而言是消费。在价格一定的前提下,如果成本降低,企业利润就会提高,相应地国家税收的税基扩大,收入增加。

(三)企业交换与税收的关系

企业交换与税收存在着相互制约、互为条件的关系。

交换制约税收主要表现为交换是税收分配的前提条件,如果企业生产或提供的产品不能顺利实现交换,产品价值不能实现,税收也就失去了分配的对象和来源。

税收制约交换主要表现为通过税收进行的财政分配所形成的社会购买力是企业产品实现交换的必要条件。对企业而言,消费者的收入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税收进行财政分配获得的。同时,由于税收的收入效应,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受税收政策及其变化的影响,从而对企业产品交换的顺利实现起到重要的制约作用。税收制约交换还表现为税金对价格高低的影响直接制约产品销售的实现。

(四)企业分配与税收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是国家参与企业分配的主要形式。企业的分配一般指企业纯收入的分配。税收与企业分配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企业的产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必然引起税收分配数量的变化。在产品和劳务数量以及税率一定的条件下,若价格上升,则销售收入和利润增加,税收必然增加;反之,若价格下降,则销售收入和利润相应减少,税收也随之减少。

其次,税收分配对企业产品价格起着制约作用。在价内税条件下,税金是价格的组成部分,当成本和利润一定时,税金越多,价格就越高;反之,税金越少,则价格越低。在价外税条件下,税金虽然不构成价格,但依然是价格的附加。相应地,价格越高,附加的税金越多;价格越低,附加税金越少。

再次,所得税政策决定企业税后可供分配利润的高低。在企业税前利润一定的条件下,国家税法规定的税前扣除越多,应税所得额越小,税负越轻,税后利润则越高;在应税所得额一定的条件下,所得税税率越高,所得税负担越重,税后利润越低。

最后,企业职工收入的变动引起税收的变化。如果企业提高职工收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成本上升,企业利润相应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税收的减少。但是企业职工收入达到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水平时,收入越高,则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就越多。

综上所述,国家税收政策及其变动、企业税收负担的轻重、缴纳税款的多少,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投资理财活动以及自身利益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关注和掌握国家税收政策、充分运用税收政策为企业发展服务是企业财务安排的重要内容,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企业的必须且必然的理性行为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