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财政支出的效益

财政支出的效益

时间:2022-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公平与效率的追求贯穿于整个财政支出活动当中,公平与效率原则既是财政支出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也是财政支出所追求的目标。政府通过合理安排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完善支出制度,提高支出管理水平,来实现财政支出使用效率的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率问题具体表现为财政支出效益。虽然社会经济组织与政府的支出效益分析都是对“所费”与“所得”进行比较,但与社会经济组织相比,财政支出效益分析又有其显著的特点。

第一节 财政支出的效益

一、财政支出中的公平与效率

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对公平与效率的追求贯穿于整个财政支出活动当中,公平与效率原则既是财政支出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也是财政支出所追求的目标。

(一) 公平与效率的内涵

1.公平的内涵。在经济领域中,所谓公平是指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社会收入分配公平又包含两层内涵:一是社会成员参与分配的机会公平;二是要达到分配结果的公平化。

参与分配的机会公平要求在经济社会中,每个经济主体的能力能够在竞争中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发挥。参与分配的机会公平,就个人而言,是指在就业、接受教育、参与社会民主管理和公共决策方面的机会应当是均等的;就企业而言,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是自主、平等竞争的利益主体,有获得利润的平等机会,能够享受竞争中的平等待遇。分配结果的公平要求在经济社会中,社会成果和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要合理化,且符合当时的社会道德标准和规范。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是指:一是社会成员享有平等的生存权;二是社会成员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和环境;三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

2.效率的内涵。在经济领域中,效率实质上指的是劳动生产率问题,即通过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组合与经济运行方式,把有限的社会资源进行最优的配置,借以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活动是人参与的活动,也是社会各种生产要素重新组合与创新的过程,只有充分调动各种要素的积极性,特别是人的聪明才智,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活动的高效率。

(二) 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具体表现为: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只有重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利益、保持收入分配的公平、防止两极分化,才能激发出劳动者的积极性,营造出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社会环境;效率是公平的基础,效率是针对资源配置的优化而言的,只有提高效率,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为公平分配提供一个强大的物质基础。

公平和效率之间又存在着矛盾。一般来讲,如果过分强调效率,就会对社会公平产生一定的损害。比如,要刺激经济效率的增长,就必然要拉开劳动报酬的差距;按各种要素贡献的大小进行分配,可能会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相反,如果过分强调公平,可能会弱化利益的激励作用,降低各种要素参与经济活动和不断创新的积极性。比如,对个人所得税实行高税率,固然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但又会出现工作与闲暇、财产集中与分散的替代效应,降低人们工作和投资的积极性,从而妨碍效率的提高。

为解决公平和效率之间的矛盾,采取牺牲效率实现公平或牺牲公平实现效率的极端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党对公平和效率之间关系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分配过于悬殊。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利用市场机制,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调节收入差距过大的状况。

(三) 财政支出的公平原则与效率原则

作为再分配的手段,财政支出首先要坚持公平原则。一方面,财政支出要使公共部门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社会收益具有普遍性,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社会各个阶层,使社会成员对财政支出享有公平的受益机会;另一方面,财政支出要有助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要关注弱势群体,减少贫困,促进社会分配的公平。

其次,财政支出还要坚持效率原则。由于资源是有限的,政府为了达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必然要考虑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即如何利用既定的公共资金来最大程度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只有集中在政府手中的资源能够带来更大社会收益时,政府占有资源对社会才是有益的。政府通过合理安排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完善支出制度,提高支出管理水平,来实现财政支出使用效率的提高。

二、财政支出效益的概念与特点

财政支出的效率问题具体表现为财政支出效益。所谓“效益”,是指经济主体在从事的经济活动中“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效益分析则是指在一项经济活动开始之前,预先进行的对经济活动“所费”与“所得”的分析,其目的是为经济活动主体提供决策依据。财政支出效益分析则是指政府在安排财政支出之前,预先对各项财政支出的效益进行考察和评价,尤其是要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来决定支出方案的取舍,并根据分析结果来安排财政支出,以保证有限的公共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无论是社会经济组织的支出,还是政府的财政支出,都是社会资源的组成部分。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社会经济组织和政府部门都必须重视资源的利用效率。而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一是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各经济主体之间合理配置资源,使所有的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避免资源的浪费;二是在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尽可能地提高每一单位资源的利用效率。对财政支出进行效益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预先对公共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分析、预测,从源头上提高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益。

虽然社会经济组织与政府的支出效益分析都是对“所费”与“所得”进行比较,但与社会经济组织相比,财政支出效益分析又有其显著的特点。

(一) 效益比较的范围不同

社会经济组织在进行效益分析时,只计算自身的各项成本费用与收益。而财政支出效益分析不仅要计算自身的成本费用与收益,而且必须将外部效应计算在内。社会生活中,人们从事某项经济活动时,往往不仅自己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费用,其他人也会为之付出成本费用。同时,经济活动的结果不仅会给行为人自身带来收益和好处,而且可能给别人带来收益和好处。某项经济活动给其他人带来的这种影响,称为外部效应,正面的影响称为正外部效应,负面的影响称为负外部效应。例如,某经济组织为自身获利,投资建立了一个花卉基地,生产鲜花。花卉基地的建立,不仅给投资者带来收益,而且使周围的环境美化,周围居住的人们因该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获得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改善了健康状况。这种情况就是正外部效应。又如,某经济主体为获益,投资兴建化工厂,建厂时未建废水净化设施,直接将有害废水排入河流,造成水污染,将下游鱼塘养殖的鱼毒死,给养鱼户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该项损失实际上是养鱼人为化工厂付出的成本费用,也为化工厂的外部成本。这种情况则是负外部效应。其他经济主体在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时,只考虑自身的成本收益,而不考虑其他人为之付出的成本费用及从中获取的利益;而对财政支出进行效益分析时,必须将各支出项目的外部效应考虑进去,站在全社会的角度来核算各项支出的成本与收益。

(二) 衡量效益的标准不同

由于社会经济组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利,因此在进行效益分析时,衡量某项支出是否有效益,其标准比较简单,就是考察经济效益的大小。只要该项支出带来的收益大于其所花费的成本,就视为有效益,收益比成本大得越多,效益越好。而财政支出效益分析中,衡量效益的标准就没有那么简单了。由于政府职能的范围十分广泛,财政支出的内容也相应地非常丰富。不同的财政支出项目使用方向不同,其所获得的效益也不一样。有些支出项目有直接的经济效益,而有些支出项目只有社会效益,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还有些支出项目既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又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因此,财政支出效益分析中,衡量某项支出是否有效益,其标准是双重的,既要考虑支出的经济效益,又要考虑支出的社会效益,也就是财政支出对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增减。而且,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冲突时,财政支出应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

(三) 效益的表现形式不同

微观经济主体支出的效益,其表现形式是单一的,只采取货币计算的价值形式就可以满足决策的需要。而财政支出的效益,其表现形式是多样的,除了可以用价值形式表现之外,其效益还会通过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如科教文卫支出的效益可以体现在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幸福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财政支出决策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