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鸦片战争前后的金融思想

鸦片战争前后的金融思想

时间:2022-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鸦片战争前后,流通中的主要货币是白银和制钱。鸦片战争期间开始出现的银贵钱贱,即制钱贬值,白银购买力提高的问题。战后迅速恶化,英国侵略者的直接掠夺,战争赔款和战后的国际贸易逆差是形成银贵钱贱的直接原因。这一时期的中国金融机构有:典当、账局、票号和钱庄。鸦片战争后,思想界笼罩一片悲愤激昂气氛,驱散天朝上国梦想的人开始检讨战败的原因,更加迫切地要求了解西方。

第七章 鸦片战争前后的金融思想

鸦片战争前后,流通中的主要货币是白银和制钱(1)。鸦片战争期间开始出现的银贵钱贱,即制钱贬值,白银购买力提高的问题。战后迅速恶化,英国侵略者的直接掠夺,战争赔款和战后的国际贸易逆差是形成银贵钱贱的直接原因。加剧了社会矛盾,是太平天国起义的重要原因之一。清政府为镇压农民起义,加紧财政搜刮,也为了克服货币危机,1853—1868年(咸丰三年至同治七年)间滥发纸币(银票、宝钞、京钱票和局票)和铸币(铜大钱八种、铁钱三种)。1858—1861年间新发通货合银7.925万元以上,相当同期财政收入的69.5%,其中银票和钱钞占84.82%,铁钱和铜大钱占15.18%,强制通行,且规定与原先的银两和制钱“相辅而行”,平行流通,民间交纳税课及官款项,官俸和各项工程开支按成搭配,造成金融秩序严重混乱。民间多方抵制,新发通货与银两制钱的法定比价无法维护,货币流通渐形壅滞。“大钱出而旧钱稀,铁钱出而铜钱隐”,通货膨胀加剧;官府还少收、拒收新通货,破坏搭配规定,从中渔利,使大钱纸币更难流通;“以纸代钱”,“以票代银”,“以铁代铜”,又使大钱纸币不断丧失购买和支付能力,到1868年新发通货彻底崩溃。

这一时期的中国金融机构有:典当、账局、票号和钱庄。账局,亦称账庄,经营存放款业务,以商业放款为主。票号,亦称票庄、汇票庄或汇兑庄,经营异地汇兑及存放款、商业投资、货物买卖等业务。逐步和清廷建立起联系,承汇捐款、京饷、借款给清廷及捐买官职。钱庄,亦称钱桌、钱铺、兑庄、钱店、银号、钱米店,前身金银店和钱铺,最初经营兑换,进而经营存放款、汇兑、发行钱票、私铸铜钱、操纵钱价,等业务。咸丰滥发新通货时,为以钞兑票,以钱兑钞,以钱票兑票、钞便利起见,设立五家天字官号,四家乾字官银钱号,五家宇字官钱铺,虽昙花一现,也是官僚金融资本之滥觞。外国银行相继出现,业务活动以汇兑为主,除正常汇兑外,也进行汇兑投机。虽业务量很大,利益也很大,可整个银行业务尚未完全展开。

此一时期的社会思潮,明显地表现为倡言经世致用的新学。以龚自珍、魏源、林则徐和包世臣为代表,对准官僚集团的腐败,触及君主专制,廉耻道丧,不顾民生之艰难,士风颓败。在经济领域,提出具体的改革方案,林则徐、包世臣、魏源等都曾论及币制改革。他们还主张积极防御抵制西方资本势力的入侵。早在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包世臣、黄爵滋等就主张采取防御措施。鸦片战争后,思想界笼罩一片悲愤激昂气氛,驱散天朝上国梦想的人开始检讨战败的原因,更加迫切地要求了解西方。1842年魏源依《四洲志》增订成五十卷的《海国图志》,道光二十七年(1847)增补为六十卷,咸丰二年(1852)又增至百卷,成为中国近代西学的发轫之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