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两宋的金融思想

两宋的金融思想

时间:2022-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代的货币经济是在中国古代货币经济经过长期衰落复兴后的一个全面发展时期。铜钱外流、销镕、私铸、贮藏,加之南宋铸造量日益减少,朝野上下,共同关注。三是纸币的产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纸币数量猛增,币值狂跌,君臣纷纷,各抒己见,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纸币理论。利率乃至两倍至三倍。

第五章 两宋的金融思想

宋代的货币经济是在中国古代货币经济经过长期衰落复兴后的一个全面发展时期。它开创了以铜钱为主和铜银并行的历史新时期。主要特点为,一个是货币的复杂性,钱荒严重,流通窒息。货币名目庞杂,改制频仍,名义上以铜钱为主,实际上铁钱、铅锡钱,以及银币、纸币杂行。钱币大小和作价不一,一般都有小平钱和折二钱两种,铜钱复有折五、折十和当十钱,南宋更有当百钱等。其所谓折几就是公开减重、贬值的铸币。货币流通各有固定区域,彼此不得逾越,任何一种货币都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畅行,铜钱铸造既多,钱荒又频频袭扰。铜钱外流、销镕、私铸、贮藏,加之南宋铸造量日益减少,朝野上下,共同关注。二是事实上确立了流通中白银的货币地位,虽然白银的正式合法地位尚未确立,可事实上它开始发挥货币的职能作用,这是宋代货币经济的最大成就之一,也是古代商品经济在宋代蓬勃发展的标志之一。三是纸币的产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宋代纸币指的是“楮币”,最初尚可兑现,以后渐为不兑现,又称之为“纸钱”,以区别于铜钱和铁钱;北宋称为“交子”,南宋则称为“会子”。它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商业信用的发展,直接动因则是四川行使的铁钱不便交易,纸币替代金属货币本是货币发展史上的一个进步。而政府迫于形势,特别是南宋政府一再增加发行量,宋末二十贯纸币只相当于宋孝宗时的一贯,以至“民皆闭门牢避。行旅持券,终日有不获一钱一物者(1)”。纸币数量猛增,币值狂跌,君臣纷纷,各抒己见,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纸币理论。四是宋代区域化的分裂、割据局面,对跨地区的商贸造成不便,跨区贸易,尤其是不同货币区之间的交易既有携带运输的困难,也有兑换上的困难。宋代西北边患频仍,粮草军需数量至巨,当时交通工具不够发达,飞刍挽粟至为困难。商业上实行官营专卖制度,政府对茶、盐、铁、酒、矾、醋、香药、犀象等商品禁榷专卖,官府为保证禁榷商品的利益,采取便钱(飞钱)、交子、钱引、见钱公据、关子和会子等信用票据或信用货币,把中国古代信用工具发挥到古代社会的极致,且出现了买卖市场行情,中国传统金融市场的萌芽已现出端倪。

宋代信用业务发展缓慢,与唐代相比,政府放款较为制度化。王安石变法期间制定市易法和青苗法,以官府信用抑制高利贷,以百分之四十低利的青苗钱抑制百分之百的“倍称之息”。利率乃至两倍至三倍。宋代高利贷利率有下降的趋势,从原来的100下降到50至60,再到50至30,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宋代兑换业异常发达,唐代留传下来的金银铺,南宋新开设了钱引铺、金银交引铺、金银盐钞引交易铺,经营金银兑换买卖,各种钞引(原为一种贩卖特许证,为领到盐引茶钞者方可到盐场茶场进货贩卖,此类钞引在金银铺买卖,兑换纸币)买卖,小兑换业有柜坊,或称兑坊。原来办理汇兑业务的便钱务却因纸币的流通而衰落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