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办报理念的萌生

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办报理念的萌生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办报理念的萌生鸦片战争前后,随着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报活动的开展,西方新闻思想开始逐渐传入中国。林则徐抵达广州后,有鉴于各级官吏不谙外情、处处受制于人的情况,提出了“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的主张。

一、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办报理念的萌生

鸦片战争前后,随着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报活动的开展,西方新闻思想开始逐渐传入中国。

最早接受西方新闻思想的人是林则徐和魏源。1838年底,林则徐受命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去广东禁烟。林则徐抵达广州后,有鉴于各级官吏不谙外情、处处受制于人的情况,提出了“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的主张。他派人到澳门搜集各种外文报刊,并组织翻译班子,将其中有关鸦片贸易和其他方面的消息、言论翻译成中文,以作为制定对外政策的参考材料。这些参考材料,重点是禁烟和兵事,关于禁烟方面的内容有英国政府纵容和支持鸦片贸易、英国人民谴责鸦片贸易和支持中国禁烟以及英国政府准备发动侵华战争等报道,关于兵事方面的内容有英国备战、中国水师、兵勇等军备情况,以及九龙、厦门战役的报道和评论等。这些内容大多选译自原在广州出版、1839年迁至澳门的《广州周报》和《广州纪事报》两家英文周报,也有一些内容选译自从澳门购来的新加坡、孟买、加尔各答、伦敦、悉尼等地出版的报纸。翻译人员主要有梁进德、袁德辉、亚林和亚孟(音译),其中梁进德是参与编印《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梁发的儿子,最为林则徐所赏识。在形式上,这些参考材料是零散的,并无名称,但后来被汇集成册,取名“澳门新闻纸”,现存南京图书馆的有6册,共171条。此外,林则徐还将其中一些重要材料,亲自加工、润色,另编为“澳门月报”,并按不同性质的问题汇编为《论中国》、《论茶叶》、《论禁烟》、《论兵事》、《论各国夷情》5辑,共52条。这5辑“澳门月报”被魏源收入《海国图志》之中,署名“林则徐译”。林则徐组织的译报活动,不仅在当时受到一些外报的赞赏,称林则徐为“聪明人”,而且对后世也有巨大影响,开梁启超、严复等人“广译五洲近事”之先河。1841年8月,林则徐在江苏镇江将其主持编译的《四洲志》译稿及其他中外文资料托付其好友魏源整理出版。魏源依据这些材料和其他一些文献资料,整理编著成《海国图志》50卷,于1842年刻印出版,1847年再版时增订为60卷,1852年在扬州第三次刊行时又扩编为100卷。在《海国图志》中,魏源对西方新闻事业作了不少如实介绍:“澳门所谓新闻纸者,初出于意大里亚国,后各国皆出,遇事之新奇及有关系者,皆许刻印散售,各国无禁。苟当事留意探阅,亦可觇各国之情形,皆边防所不可忽视也。”[1]从林则徐、魏源的上述活动中,可见他们对报刊沟通信息的这一功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1859年,太平天国后期将领洪仁玕在其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即报纸)”等新闻主张。洪仁玕说:“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及各省郡县货价低昂,事势常变。上览之,得以资治术;士览之,得以识变通;农商览之,得以通有无。昭法律,别善恶,励廉耻,表忠孝,皆借以行其教也。教行则法著,法著则知恩,于是民相劝戒,才德日生,风俗日厚矣。”而新闻馆应“准富民纳饷禀明而设”。他还说:“兴各省新闻官。其官有职无权,性品诚实不阿者。官职不受众官节制,亦不节制众官,即赏罪亦不准众官褒贬。专收十八省及万方新闻篇有招牌图记者,以资圣鉴。则奸者股栗存诚,忠者清心可表,于是一念之善,一念之恶,难逃人心公议矣。”洪秀全对于上述建议,有的完全同意,硃批:“此策是也。”有的则并不完全同意,如准卖新闻篇和设置新闻官两条,硃批:“此策现不可行,恐招妖魔乘机反间,俟杀绝残妖后行,未迟也。”[2]综而言之,洪仁玕的主要新闻观点,可归纳为以下四条:第一,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以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第二,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沟通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公议。第三,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第四,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但是,太平天国在洪仁玕提出上述主张后不久即覆灭,因而洪仁玕的办报主张在当时并未有实施的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