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投资项目宏观社会效果评价指标

投资项目宏观社会效果评价指标

时间:2022-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除上述可定量的宏观社会效果指标以外,还有不能定量的宏观社会效果指标,诸如基础设施、技术保密、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可做必要的定性分析。项目社会评价时,应结合项目特点和当前的国民经济建设方针、政策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与评价。投资项目的宏观社会效果的评价内容可从四个方面分析。

第三节 投资项目宏观社会效果评价指标

投资项目宏观社会效果评价指标可分为定量效果和定性效果两大类指标:

定量效果指标是用定量的价值形式表示的社会经济效果指标,主要有收入分配效果、劳动就业效果、综合能耗、环境保护以及相关投资等效果指标。

定性效果指标是用非定量化的定性指标来表示的社会效果指标,包括先进技术的引进、社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资源利用、地区开发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发展、人口结构和工业经济结构的改变、人民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产品功能质量、审美效果、政治影响、军事国防效果等诸方面定性分析指标。

宏观社会效果评价指标具有相对重要性和任意选择性,应根据项目的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项目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等因素进行社会效果指标的选择,并需符合国家现行的经济建设方针政策。

一、社会效果定量指标

(一)收入分配效果指标

收入分配效果指标主要有社会机构、地区和国内外三类分配形式的效果指标:

1.社会机构的分配指标

该类指标表示项目国民收入净增值在社会各阶层和集团机构之间的分配情况,一般用分配指数表示,有以下四种:

(1)职工分配指数,表示在正常生产年份,职工所获工资和附加福利的增值在项目年度国民收入净增值中所占的比重。

(2)企业或部门分配指数,表示在正常生产规模年份企业或部门所获得的利润、折旧和其他收益总额占项目年度国民收入净增值的比重。

(3)国家分配指数,是指在正常生产规模年份企业上缴国家的税金、利润、折旧、股息和保险费等国家收益在项目年度国民收入净增值中的比重。

(4)未分配增值指数,指在正常生产规模年份由国家掌握的扩建基金、后备基金、社会公共福利基金之总额在项目年度国民收入净增值中的比重。

以上四种分配指数的总和应等于1。

2.地区分配效果指标

该类指标指项目所得的国民收入净增值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分配情况,也就是项目的净增值能分配给项目所在地区的增值效益,可用地区分配指数表示。

地区分配指数表示项目在正常生产规模年份支付给当地工人工资、当地企业利润、当地政府税收和地区福利收入等增值与项目年度国民收入净增值之比值。

3.国内、国外分配效果指标

这类指标主要用于评价技术引进和中外合资等涉外投资项目。对于这类项目,应检验建设项目所获得的国内净增值在国内和国外之间的分配比重,可用国内、国外两种分配指数表示:

(1)国内分配指数,系指项目在国内获得国民净增值占项目国内净增值的比重。

(2)国外分配指数,指项目汇出国外付款增值在项目整个国内净增值中之比重。

国内和国外分配指数之和应等于l,同时要求国内分配指数要大于国外分配指数,才能有利于提高国内经济建设的投资效果。

实际评价时,具体判别标准应遵循下述原则:当政府的分配目标希望提高职工的收入,以改善工人的生活条件时,则应取职工分配指数高的项目或方案;如希望多增加国家的收入,则应选择国家分配指数高的项目或方案。当政府的分配目标意在增加国民收入,提高全民族的生活水平时,则应选择国内分配指数高的项目与方案;而如果国外付款的分配指数过高,必然会降低国民净增值,则应采取措施,减少国外贷款,使用国内物资以代替国外进口,或者重新考虑资金的筹资方式。

总之,分配效果评价指标在社会评价中是作为一个主要目标来看待的,国外对收入分配效果指标很重视,其目的是达到国民收入的合理公平分配,以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项目评价的深化和扩展,促使其从经济评价延伸到社会评价。

(二)劳动就业效果指标

项目的就业效果就是指项目建成后给社会创造的新就业机会。评价项目的就业经济效果时,一般按照每单位投资可提供的就业人数多少来衡量,或者按创造每个就业机会所需投资的多少来衡量。按照投资结构和劳动力结构来衡量的就业效果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

1.总就业效果

总就业效果指项目建成后给社会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与该项目直接间接投资之和的比值。其表达式为:

总就业效果=(直接投资+间接投资)÷(直接就业人数+间接就业人数)

上述总就业效果指标,还可派生出直接和间接就业效果指标。

2.直接就业效果

直接就业效果指标指拟建项目本身直接投资所能提供的直接就业机会。

其表达式为:直接就业效果=直接投资÷直接就业人数

3.间接就业效果

间接就业效果指标指与拟建项目相关联的配套或相关项目,以及项目所在地区和部门所增加的附加投资,与其创造的间接就业人数之比值。

例如,为旅游馆所项目服务的交通运输、商业、土特产工艺美术服务和当地的生活福利、市政设施等部门所需的附加投资与新增加的间接就业人数之比。

间接就业效果取决于相关部门的劳动利用率。

其表达式为:间接就业效果=间接投资÷间接就业人数

上述三个指标的计量单位都是:万元/人。显然,在评价项目就业效果时,从就业角度看,要求单位投资提供的就业人数越多越好(也就是指标的计算结果:万元/人越小越好);在多方案比较选择时,也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尽可能地选择就业效果好的方案,也就是多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在其他条件基本相同条件下,就业效果指标应作为重要评价指标来考虑。与此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应能根据当前实际情况分别制定出最低就业效果的标准定额,并应恰当处理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提高就业效果指标之间的关系。

(三)综合能耗指标

综合能耗指标指项目在正常生产年份为获得单位收入净增值所需消耗的能源。它反映项目的能源利用情况。

其表达式为:国民收入综合能耗=项目能源消耗总量÷项目增加值

能源消耗总量以标准煤为计量单位,项目增加值以人民币万元为计量单位,该指标的计算结果为:标准煤公斤/万元。

该指标通常按项目投产后的正常年生产规模计算。该指标越低,说明该项目的能源消耗越低,反之,该指标越高,说明该项目的能源消耗越高,当该指标过高时,项目的可行性就值得怀疑。基本原则是:投资项目的国民收入综合能耗必须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或低于本行业平均水平。

(四)环境保护效果指标

环境保护效果评价在项目社会评价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一般可采用以较少的环保措施费用达到符合国家标准的环境保护目标,选择费用最低的方案。其评价指标可采用项目环保措施费用衡量,环境保护效果指标应追求数值的最小化。

二、宏观社会效果定性指标

除上述可定量的宏观社会效果指标以外,还有不能定量的宏观社会效果指标,诸如基础设施、技术保密、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可做必要的定性分析。项目社会评价时,应结合项目特点和当前的国民经济建设方针、政策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与评价。

(一)宏观社会效果定性指标的内容

宏观社会效果定性分析可主要从下述几方面进行分析评估:

(1)对提高地区和部门科技水平的影响,即项目采用的新技术和技术扩散的影响;

(2)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影响;

(3)对提高产品质量和对产品用户的影响;

(4)对资源利用和远景发展的影响;

(5)对基本设施和基础结构的影响等。

(二)宏观社会效果定性指标的分析

投资项目的宏观社会效果的评价内容可从四个方面分析。包括项目对社会环境、自然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以及社会经济四个方面的效益与影响评价。

1.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社会环境影响分析涉及项目对社会政治、安全、人口、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分析,一般包括下述内容:对当地人口的影响;对当地文化教育的影响;对人民卫生保健的影响;对社会安全的影响;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对国防的影响;对提高国家国际威望的影响;对社区人民生活的影响;对社区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影响;对社区社会结构的影响;对社区生产的社会组织的影响;对社区人民生活习惯、道德规范的影响;对社区人民宗教信仰的影响;对社区人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对社区凝聚力的影响;对社区人民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的影响;对社区其他社会影响等二十余个具体分析项目。

2.对自然与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由于许多项目建设对自然与生态环境有影响,因此,项目社会评价理应包括项目对自然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这可在我国已有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分析评价项目采取环保措施后的环境质量状况、各项污染物治理情况、有无近期或长远的自然与生态环境影响导致人民对项目的不满。具体内容包括: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治理;对自然景观、植物植被的影响;传播有害细菌分析;水土流失分析;诱发地震分析;对野生动植物影响;其他等方面内容。

3.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分析

主要是分析评价项目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综合利用、节约使用等政策目标的效用。包括以下内容:节约自然资源综合指标,如节约土地、能源、水资源、海洋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国土开发效益;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其他等方面内容。

4.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分析

项目社会评价中的社会经济影响分析,主要是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项目对国民经济、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具体内容包括:项目的技术进步效益分析;项目节约时间的效益分析;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分析;促进行业经济发展分析;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分析等方面内容。

三、项目与社会相互适应性分析

项目与社会相互适应性分析的目的,一是使项目与社会相适应,以防止发生社会风险,保证项目生存的持续性;二是促使社会适应项目的生存与发展,以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

项目与社会相适应性分析一般包括以下内容:项目是否适应国家、地区的产业政策,是否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项目的文化与技术的适用性、可接受性,即分析项目是否适应当地人民的需要,当地人民在文化与技术上能否接受此项目,有无更好的、易为当地人民所接受的方案等。

项目存在社会风险的程度分析,包括项目有无社会风险,严重程度如何,干部与群众对项目有何反应,采取措施防止社会风险的效果等;受损群众的补偿问题,包括分析项目的受益、受损对象,分析影响受益、受损的因素,研究如何防止效益流失与减少受损群众的数量以及如何补偿的措施等内容。

项目的参与水平分析,包括分析研究社区干部、群众参与项目各项活动的态度、要求,可能的参与水平,拟定参与规划方案。

项目承担机构能力的适应性分析,包括分析项目承担机构的能力,是否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其能力以适应项目的持续性,研究是否要建立非政府组织以协助项目承担机构开展工作,以及组织机构的发展等问题。

项目的持续性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研究项目与社会的各种适应性,存在的社会风险等问题,研究项目能否持续实施,以及为保证项目持续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须采取的措施等诸方面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