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熟悉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熟悉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时间:2022-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来说,有利于商业银行主动管理资产负债。该《通知》规定了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暂行监控指标。1996年12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对《关于印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进行了修订。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转换经营机制的重要办法之一。

任务情境导入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面临挑战与机遇

目前,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票据市场转贴现利率、债券回购利率、二级市场利率、国债与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都已经实现了市场化。经过2004年对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的放松,我国在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方面也已顺利实现“存款利率管上限、贷款利率管下限”的阶段性目标。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来说,有利于商业银行主动管理资产负债。利率市场化以后,利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商业银行将承担因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的价值变化不一致而引起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的经营风险。这会促使商业银行在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时采用更灵活的手段,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出现缺口时,商业银行可以采用调整价格的手段,间接影响利率的浮动,保证银行的收益水平。

这一案例表明:利率市场化之后,利率自由浮动,不管客户还是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都将增加,这必然带来更高要求的利率风险管理。各商业银行要学会运用利率缺口管理模式对负债成本、资产盈利和对市场利率变动的预测进行经营性的综合分析,采取必要的措施,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尽可能使利率可调整资产与利率可调整负债相匹配,实现收益稳定和最大化。

我国商业银行实行资产管理的时间比较长,负债管理的历史比较短,而资产负债管理实际还不具备条件,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比较适合我国。

活动一 了解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发展历程

我国商业银行对资产和负债的管理最早可以追溯到1985年。这一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对信贷资金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实贷实存”的信贷资金管理办法,努力实现总量平衡,结构对称。它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下达的借款额度内借给专业银行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由其再分配给所属的行处,转入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的存款户中支用。该办法一直实行至1993年。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试行“限额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1994年2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通知》,决定从1994年开始,对商业银行的资金使用实行比例管理。该《通知》规定了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暂行监控指标(共9个指标)。1996年12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对《关于印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进行了修订。新的指标分为监控性指标和监测性指标两大类共16个指标。监控性指标(10个)要求各商业银行必须达到的指令性指标;监测性指标(6个)是参考性指标,为监控性指标的必要补充。1995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颁布后,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998年起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控制,严格按照《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全面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银监会成立后,于2005年12月31日制定了《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建立以风险监管为主要特征的商业银行全面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活动二 理解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金融业市场化程度和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运用将不断深入。

一、有利于商业银行转换机制,增强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经济增长方式习惯于粗放经营,银行在资金管理上实行供给制,偏重于贷款规模的扩张,不关心贷款使用效果,造成了一定的盲目性,加上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使得资金占用多、周转慢、效益差、风险大的问题日益严重,导致银行在经营和发展上面临很大困难。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转换经营机制的重要办法之一。

二、有利于中国人民银行加强宏观调控

中国人民银行执行国家货币信贷政策,需要建立灵敏的传导机制。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可以使中国人民银行运用的货币信贷政策进行有效的传导。因此,它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信贷政策的微观基础。

三、有利于商业银行开展公平竞争和金融秩序的稳定

现代金融业的发展使各商业银行之间既存在相互合作的关系,又是各有特色的竞争对手。因此,有必要规范各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防止不规范的竞争,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则是一种科学的约束方式,在这种约束方式的条件下进行经营,有利于创造出公平竞争的环境,保持稳定的金融秩序。

四、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惯例接轨,参与国际竞争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国际上商业银行通用的管理方式。我国商业银行只有按国际通用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进行经营管理,并逐步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才能在国际金融舞台上有一席之地。

活动三 知晓我国资产负债管理制度的建立

1994年,国有商业银行包括城市、农村信用社,遵照中国人民银行信贷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开始全面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

1998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增加量管理的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在逐步推行资产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实行“计划指导、自我平衡、比例管理、间接控制”的信贷资金管理制度。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指标体系如下:

一、风险水平类指标

风险水平类指标包括流动性风险指标、信用风险指标、市场风险指标和操作风险指标,以时点数据为基础,属于静态指标。

(一)流动性风险指标

流动性风险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及其波动性,包括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比例和流动性缺口率,按照本币和外币分别计算。流动性比例为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之比,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体水平,不应低于25%。核心负债比例为核心负债与负债总额之比,不应低于60%。流动性缺口率为90天内表内外流动性缺口与90天内到期表内外流动性资产之比,不应低于-10%。

(二)信用风险指标

信用风险指标包括不良资产率、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全部关联度三类指标。不良资产率为不良资产与资产总额之比,不应高于4%。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不良贷款率一个二级指标;不良贷款率为不良贷款与贷款总额之比,不应高于5%。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为最大一家集团客户授信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15%。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一个二级指标;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为最大一家客户贷款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10%。全部关联度为全部关联授信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50%。

(三)市场风险指标

市场风险指标衡量商业银行因汇率和利率变化而面临的风险,包括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和利率风险敏感度。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为累计外汇敞口头寸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20%。具备条件的商业银行可同时采用其他方法(比如在险价值法和基本点现值法)计量外汇风险。利率风险敏感度为利率上升200个基点对银行净值的影响与资本净额之比,指标值将在相关政策出台后根据风险监管实际需要另行制定。

(四)操作风险指标

操作风险指标衡量由于内部程序不完善、操作人员差错或舞弊以及外部事件造成的风险,表示操作风险损失率,即操作造成的损失与前三期净利息收入加上非利息收入平均值之比。银监会将在相关政策出台后另行确定有关操作风险的指标值。

二、风险迁徙类指标

风险迁徙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风险变化的程度,表示资产质量从前期到本期变化的比率,属于动态指标。风险迁徙类指标包括正常贷款迁徙率和不良贷款迁徙率。

(一)正常贷款迁徙率

正常贷款迁徙率为正常贷款中变为不良贷款的金额与正常贷款之比,正常贷款包括正常类和关注类贷款。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正常类贷款迁徙率和关注类贷款迁徙率2个二级指标。正常类贷款迁徙率为正常类贷款中变为后四类贷款的金融与正常类贷款之比,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为关注类贷款中变为不良贷款的金额与关注类贷款之比。

(二)不良贷款迁徙率

不良贷款迁徙率包括次级类贷款迁徙率和可疑类贷款迁徙率。次级类贷款迁徙率为次级类贷款中变为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的金额与次级类贷款之比,可疑类贷款迁徙率为可疑类贷款中变为损失类贷款的金额与可疑类贷款之比。

三、风险抵补类指标

风险抵补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抵补风险损失的能力,包括盈利能力、准备金充足程度和资本充足程度3个方面。

(一)盈利能力指标

盈利能力指标包括成本收入比、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成本收入比为营业费用加折旧与营业收入之比,不应高于45%;资产利润率为税后净利润与平均资产总额之比,不应低于0.6%;资本利润率为税后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之比,不应低于11%。

(二)准备金充足程度指标

准备金充足程度指标包括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为一级指标,为信用风险资产实际计提准备与应提准备之比,不应低于100%;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为贷款实际计提准备与应提准备之比,不应低于100%,属二级指标。

(三)资本充足程度指标

资本充足程度指标包括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为核心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比,不应低于4%;资本充足率为核心资本加附属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比,不应低于8%。

活动四 了解我国推进资产负债管理的制约因素

一、利率僵化

目前,我国的存贷款基本实行的是基准利率,由中央制定。以1年期为例,存款利率有上限(3%),贷款利率有下限(6%),意味着银行可以获取3%(6%-3%)的垄断利差。这样的利率体系不仅使银行旱涝保收,享受垄断利益,也导致社会利率体系僵化,利率被管制和官方制定后并不能完全顺畅地表现全社会的资金供需情况,我国金融发展程度尚未成熟,有可能会出现利率波动剧烈的情况,引发金融动荡。

二、金融人才缺乏

金融市场只是重视市场参与者数量、金融机构数量、金融产品数量、交易场所数量以及市场交易规模等,而忽视了金融市场基本功能的发挥和不同金融子市场之间的功能协调,导致金融市场规模结构与金融市场功能结构之间、不同金融子市场的规模结构之间、不同金融子市场的功能之间出现很多不合理的现象,大大制约了金融市场整体功能的发挥。目前,我国金融专业高校较少,培养的高层次人才不足,不能够为现代金融经济服务。

三、尚未建立起以利润为核心的经营责任制

银行业自我约束机制是银行决策行为合理化、管理科学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银行还没有或者基本上未建立起自我约束机制。这集中表现为银行业中预算软约束状况没有得到改变,国民经济中出现的过热现象,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计划外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基金的膨胀,大都与银行未建立起良好的自我约束机制有一定的关系。

四、面对国际风险准备不充分

金融市场发展布局上,我国金融市场的空间结构突出为东部沿海地区与内地中西部地区,城乡之间、所有制结构之间、中小金融机构与大金融机构之间、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金融机构之间以及中资民间金融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之间的差距。区域结构上的不合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虽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后的全面开放,国际业务开展受制约,跨国银行少,空间区域上的过大差距就会造成我国金融市场整体功能的减弱和市场效率的降低,直接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率,使其面对国际风险准备不充分。

项目小结

通过本项目的学习主要使同学们了解并掌握以下知识。

资产负债管理指的是商业银行在给定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约束条件下,为了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而对其各种资产和负债所涉及的流动性结构、利率结构、汇率结构、期限结构、资金成本和资金收益等进行统一规划、指导和控制的过程。

资产管理理论包含三种基本理论,即商业性贷款理论、资产可转换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资产管理理论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也存在不足。负债管理理论包含三种基本理论,即存款理论、购买理论和销售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在当今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仍然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但是单纯的负债管理理论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放在负债管理存在着不足或局限。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认为单靠资产管理或单靠负债管理都难以使商业银行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均衡。随着利率的变化,银行需要通过资产和负债的共同调整,协调资产和负债项目在期限、利率、风险和流动性方面的匹配,尽可能使资产、负债达到均衡,以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完美统一。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使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商业银行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其也存在不足或局限。

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认为,存贷款业务只是银行经营的一条主轴,而通过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可以发展或衍生出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银行应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范围以外去寻找新的经营领域,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或盈利渠道。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商业银行虽然可以多渠道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该理论也存在不足。

资产负债管理的不同理论有相对应的管理方法,如资产管理理论的方法有资金总库法、资金分配法和线性规划法,负债管理理论有储备头寸管理方法和全面负债管理办法,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方法有资产负债利差管理法、资产负债差额管理法和资产负债期限管理法等。

2005年12月31日制定了《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建立以风险监管为主要特征的商业银行全面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从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三方面,明确了具体的指标值,即最低标准。全面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突出表现在要求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不是以盈利为核心,而应该是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传导的是商业银行在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上追求利润及社会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经营理念。

任务实战演练

1.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2.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经营环境的变化以及商业银行自身业务的拓展、业务种类的创新而与时俱进的。鉴于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现状,如何向规范性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过渡?

3.什么是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我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