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时间:2022-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而我国银行因市场利率变化引起的利率风险便不存在。国家利率政策的调整是商业银行利率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从这个意义上看,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实际上是一种体制性风险。不过当利率持续下降趋势发生改变后,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又将上升。1.我国银行利率风险的意识十分薄弱。现行金融体制下,商业银行实质上是利率风险的被动接受者,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几乎不涉及利率风险管理。

五、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一)我国的利率变化及利率风险分析

中国的利率自1952年以来主要是管制利率。严格的利率管制,对银行来说,其融资成本是确定的(主要表现为各类存款的利息支付),贷款的收益也是确定的。而且,银行会有一个较有利的利差。从而我国银行因市场利率变化引起的利率风险便不存在。但是,管制利率并不等于利率的永恒不变。当政府调整利率政策时,利率风险仍然存在。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利率频繁调整。据统计,在1978~1999年22年时间内,银行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从3.24%上升到10.98%,以后又降至5.11%,利率调升用了约17年的时间,利率持续下降用了约4年的时间。从1989年起,利率调整的频率逐渐加快,幅度逐渐加大。从1996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8次下调商业银行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最近的一次是2002年2月21日)。以一年期存款利率为例,它已经从1996年开始下调前的10.98%下降到目前的1.98%,下调幅度达80%以上,下调频率之密、幅度之大都是建国后前40多年从未有过的。利率变化频率、波动幅度以及预测把握难度的加大将提高利率风险,加剧银行间在存贷款市场的竞争。竞争一方面缩小了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降低其盈利能力,使商业银行面临整体利差缩小和经营困难的局面。另一方面可能会由于竞争地位的不平衡,使相当一部分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在存贷款市场的份额急剧下降,经营更加困难,甚至会被挤出市场。而不计成本和收益的恶性竞争甚至会扭曲利率的市场信号,造成信贷资源的低效配置和浪费。

由于我国金融体制尚处于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仍实行利率管制,与西方国家有较大差异,所以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与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相比有其较强的独特性:

1.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更多地表现为体制性风险。在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只是通过调整基准利率来影响市场利率的走势,商业银行根据当时市场利率情况相应调整各自银行的借贷利率。而我国利率水平的制定及利率结构的调整都集中于中央银行,国家不仅管理着整个存贷款利率水平,还管理着各种存贷款利率结构。国家利率政策的调整是商业银行利率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从这个意义上看,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实际上是一种体制性风险。

2.利率风险与信用风险交织在一起。利率管制下,由于利率在一段时期内的固定化,原本意义上的市场利率波动风险实际上内化为信贷风险和经营风险,使利率风险与信用风险交织在一起。利率的管制虽然消除了因市场原因导致的利率波动风险,但却阻碍了资金的有效配置,降低了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并导致银行机构寻租的产生,这些都增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和经营风险。

3.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具有很强的刚性,利率风险难以有效规避。我国商业银行借贷结构具有较大的体制惯性,存贷款具有很强的被动性,资产负债结构单一,从而商业银行对借贷结构进行调整的能力很弱,面对利率的变动,商业银行往往很难利用缺口调整来规避风险。

我国利率风险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指标进行测算:

1.利率敏感性分析。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均无浮动利率的资产与负债业务,考虑到以一年为考察期,短期生息资产与短期有息负债具有大致相同的性质,故以短期生息资产/短期有息负债利率来代表利率敏感性比率,短期生息资产主要选取短期贷款、存放同业、拆放同业等,短期有息负债主要选取短期存款、同业存放、同业拆入、短期借款等。

通过表8—3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比率都较长时间内偏离于1,说明都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比率长期处于大于1的状况,股份制商业银行在1997年后基本上处于小于1的状况。说明在1996年以来的利率下调阶段,国有银行一直处于不利状况,股份制商业银行则相对有利。1996年以来利率敏感性比率呈下降趋势,尤以国有商业银行下降较为明显,表明在利率下调过程中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呈逐步减小的趋势。

2.期限分析。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差=资产平均期限-负债平均期限。如果这一指标等于0或接近0,说明利率风险几乎不存在。由于资料的不可获得性,我们难以进行精确地期限分析,但通过短期存款/总存款、短期贷款/总贷款

表8—3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比率

img125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金融统计年鉴》1996~2000年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相关项目计算所得。#表示缺数据。

两项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差有大体的认识。

表8—4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期限分析(%)

img126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金融统计年鉴》1996~2000年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相关项目计算所得。A=短期贷款占总贷款比例,B=短期存款占总存款比例。

从表中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明显有短期贷款/总贷款>短期存款/总存款(A>B)的现象,说明国有商业银行存在明显的长存短贷状况,也即呈现负的资产负债期限差,说明利率下降时银行受不利影响。如果考虑我国中长期贷款利率实行“一年一定”,资产平均期限实际上更明显地低于负债平均期限。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存在明显的长存短贷状况,说明利率下降时银行受影响较小。从变化趋势看,短期贷款/总贷款(A)呈下降趋势,而短期存款/总存款(B)呈上升趋势,说明资产平均期限在增大,负债平均期限在减小,资产负债期限差绝对值有逐步缩小趋势,也就是说商业银行面临利率风险有所减小。这种状况的产生实际上只是利率持续下调后银行存贷结构自动调节的结果。利率的持续下降并达到相当低的程度后,存款者将倾向于短期存款,而贷款者则倾向于长期贷款,从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差将自动呈上升趋势。不过当利率持续下降趋势发生改变后,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又将上升。

(二)我国利率风险管理的现状

在利率管制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非常薄弱。主要表现在:

1.我国银行利率风险的意识十分薄弱。现行金融体制下,商业银行实质上是利率风险的被动接受者,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几乎不涉及利率风险管理。从利率敏感性分析,我们发现1995~1999年利率下降期间大多数银行保持正的资金缺口,说明我国银行利率风险的意识十分薄弱,即便意识到了利率波动对业务产生的不利影响,大部分银行依然不知该如何控制和管理风险。从现实层面看,国有商业银行省级以下分行基本上没有利率风险管理,股份制商业银行除外币业务外利率风险管理也很薄弱。这种管理的薄弱实际上是现行金融体制下的必然结果。

2.我国利率风险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利率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内容,需要有一套严密、科学、权威性的组织体系和决策机制,以利于准确、及时、科学决策。在利率管制下,管理当局赋予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主要是货币政策的有效执行和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并不要银行对利率风险做出有效的规避,甚至对商业银行的赢利性也没有明确的规定。现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侧重于对安全性、流动性的管理,主要关注的是信贷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忽视了对商业银行赢利性的考虑,缺乏对利率风险的监管指标。在现行的金融产权制度下,商业银行仍然难以形成有效的经营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自然难有动力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常常是分工某一部门负责执行央行的利率政策,缺少商业银行自身的利率政策及有效的决策机制。

3.我国利率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长期以来,由于利率管制,我国缺乏利率风险管理的金融工具。大部分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由于缺乏有关利率风险管理的系统软件,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数据很难采集,信息加工处理很难正常运作,利率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的滞后,导致了商业银行对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央行货币政策的变化反应迟钝,一旦遇到利率的频繁调换,便对突如其来的利率风险无所适从。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尚不能像西方商业银行一样灵活地运用一些手段管理利率风险,但近年来已经有少数商业银行开始尝试运用利率敏感资产与敏感负债的分析方法来研究资产与负债状况,并根据对利率趋势的预测和判断,在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对资产与负债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防范利率风险,争取较好的财务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