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掌握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方法

掌握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方法

时间:2022-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任务情境导入资产负债管理的不同理论有相对应的管理方法。准备金头寸负债管理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加商业银行预期收益的同时,缓解了商业银行因准备金减少而带来的流动性不足,从而缓解了对商业银行经营带来的冲击。

任务情境导入

资产负债管理的不同理论有相对应的管理方法。如资产管理理论的方法有资金总库法、资金分配法和线性规划法,负债管理理论有储备头寸管理办法和全面负债管理办法,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方法有资产负债利差管理法、资产负债差额管理法和资产负债期限管理法等。

活动一 掌握资产管理方法

一、资金总库法

资金总库法起源于商业银行创建初期,在20世纪“大萧条”时期被广泛应用。该方法不考虑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不同特征,将商业银行所有不同种类、期限的资金来源汇合成一个资金库,看作是单一的资金来源而加以运用,而资金库的大小不是由银行的决策而是由外部市场因素(如企业活动、人口增长、货币政策)所决定的。并且,资金总库法在运用资金的过程中,严格按照资产流动性的高低,即法定准备金、留存准备金、贷款、证券投资、固定资产的先后顺序来分配资金。具体步骤如下:

(一)保证充分的第一准备金

第一准备金包括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同业存款及托收中的现金等,主要用来满足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需求,日常营业中的付款和支票清算需求,以及意外提存和意外贷款的需求等。

(二)保证第二准备金

第二准备金主要由短期公开市场证券所构成,如短期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银行承兑票据等,主要用来满足可兑现的现金需求和其他现金需求(如未预料到的存款提取和贷款需求)。第二准备金中证券的平均期限由各银行自行确定,互不相同,大多低于一年,通常不超过三年,且要求违约风险低,其市场价值对利率的敏感性弱。

(三)贷款

银行拥有了充足的流动性之后,其余资金就可以用于满足客户的信贷需求,并为商业银行提供主要的盈利来源。

(四)长期有价证券

银行在满足了信贷需求后所剩余的资金可用于购买长期公开市场证券,一方面可以获得一定收益;另一方面可以改善银行的资产结构,达到分散地区风险、行业风险的目的,此外,即将到期的证券也是第二准备金的一个重要来源。

资金总库法为银行资金的分配提供了一般原则,但也具有明显的缺陷。首先,该方法虽然强调资金运用于各项资产的先后顺序,但对于资金运用于各项资产的比例却没有一套科学的计算方法,需靠银行决策者根据不同的经济环境具体判断确定,主观性较强。其次,该方法没有具体分析不同资金来源对流动性需求有所差异的现象,也忽略了贷款组合中由还本付息而形成的连续不断的资金流所带来的流动性,因而常有保留较多高流动性资产的倾向。而流动性与营利性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所以,这种做法相应降低了银行的盈利水平。最后,该方法忽视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提高资产的盈利能力才是流动性和安全性的根本保障。

二、资金分配法

资金分配法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为弥补资金总库法忽视不同资金来源对流动性需求有所差异的缺陷而产生的。当时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比活期存款增长要快,而前两者对流动性的要求比后者要低,在此情形下,将银行的各类资金来源看作单一的资金来源已不现实,资金分配法便应运而生。资金分配法将银行的各类资金来源区别看待,认为银行所需要的流动性的数量与其获得的资金来源有直接的关系,银行应根据不同资金来源的流动性和法定准备金的要求,确定银行的资产分配。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要求最高,周转速度最快,因而这类资金更多地分配于第一准备和第二准备,仅将很小的比例(长期稳定余额)用于贷款和公开市场长期证券投资。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的稳定性较好,周转速度较慢,主要用于第二准备、贷款及公开市场长期证券投资。次级票据和债券不需要有准备金要求,其偿还或再融资要经过多年,因而这类资金就分配于长期贷款、公开市场长期证券投资和固定资产。股本的流动性最小,资金周转速度为零,主要用于发放长期贷款及公开市场长期证券投资。

资金分配法的主要优点是通过流动性和资金周转速度这两个指标把资产和负债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两者在规模和结构上保持一致,减少了投资于高流动性资产的数量,相应增加了投资于长期资产的资金规模,从而提高了银行的盈利水平。但这种方法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该方法把资金周转率而不是存款变化的实际情况作为确定流动性的依据,并继续忽略贷款组合中由还本付息而形成的连续不断的资金流所带来的流动性,结果造成流动性需求的高估并进而降低银行的盈利。其次,该方法没有考虑存款和贷款的季节性变化以及合理的贷款需求对银行流动性的要求。最后,该方法假定资产决策与负债决策相互独立地做出。

三、线性规划法

线性规划法是大型商业银行使用最多的方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用于银行的资产管理。该方法是通过建立线性规划模型来解决银行的资产分配,其基本做法是先确定资产管理目标,然后根据各种资产与目标的关系建立目标函数,再确定对各种目标函数的限制因素,最后根据目标函数与约束变量求出线性规划模型的解。

线性规划法为银行的资产管理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的转变和两者的结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使银行资产组合策略的制定具有更高的精确度。当然,这种方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第一,银行对约束条件值的评价可能在短期内就有大幅度的波动,从而使方程组的优化解前后大相径庭;第二,用以建立模型的各种数据的质量往往并不可靠;第三,对一些非量化因素如银行职员的业务能力与素质等可以直接影响资产分配的方面基本上没有考虑到;第四,为反映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对目标、约束条件和参数进行相应的调整往往成本高昂;第五,如果预测不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此外,许多银行发行很难将线性规划模型与决策结合起来。

活动二 掌握负债管理方法

一、准备金头寸负债管理

准备金头寸负债管理又称钱桌负债管理,是指商业银行用短期借入资金来抵补准备金,以满足存款提取和贷款增加时的流动性需要。

准备金头寸负债管理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加商业银行预期收益的同时,缓解了商业银行因准备金减少而带来的流动性不足,从而缓解了对商业银行经营带来的冲击。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借入资金成本不能确定和借不到资金等风险。如果借入资金的成本过高,就会影响此方法对增加预期收益的作用。此外,市场无序时,银行可能根本无法获得资金。如果银行绩效下降、财政困难被外界所知,也可能给它借入资金带来困难。

二、贷款头寸负债管理

贷款头寸负债管理又称总体化负债管理,是指密切管理包括各种负债在内的全部负债的过程,既通过不同利率取得借入资金,以扩大银行贷款;又通过增加银行负债的平均期限,减少存款的可变性,从而降低银行负债的不确定性。因其是持久扩大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所以也称为真正负债管理或纯粹负债管理,运用该方法的动机是扩大收益资产和由此带来的利润。要使该方法得到成功运用,前提条件是银行能获得弹性供给的资金来源,这就需要市场上有数量足够的参与者和资金。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商业银行准备金头寸负债管理和贷款头寸负债管理通常通过以下方法借入资金:发行可转让大额定期存款单、发行债券、同业拆借和向中央银行借款

活动三 掌握资产负债管理方法

20世纪80年代后,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和持续期缺口管理共同成为西方商业银行防范利率风险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而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工程的发展,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和利率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为商业银行有效防范利率风险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因此,他们也作为上述两种资产负债管理方法的补充而被西方商业银行广泛采用。其他先进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还有风险价值、压力测试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等。

一、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

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是商业银行根据对利率波动趋势的预测,相机调整利率敏感资金的配置结构,以规模利率风险或从利率风险中提高利润水平的管理方法。

所谓利率敏感资金,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到期或根据协议按市场利率定期重新定价的资产和负债,即利率敏感资产和负债。利率敏感性缺口是指利率敏感资产与利率敏感负债的差额,反映银行资金的利率风险暴露情况。当银行资金配置处于零缺口时,利率敏感资产等于利率敏感负债,利率风险处于“免疫”状态;当银行资金配置处于正缺口时,利率敏感资产大于利率敏感负债,处于利率敞口的这部分资金使得银行在利率上升时获利,利率下降时受损;当银行资金配置处于负缺口时,利率敏感资产小于利率敏感负债,处于利率敞口的这部分资金使得银行在利率上升时受损,利率下降时获利。

如果银行难以准确预测利率走势,采用零缺口资金配置是比较安全的;当银行有能力预测利率变动趋势,而且比较准确,这时可以主动采用利率敏感资金配置技术,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缺口策略,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率。当预期市场利率上升时,银行可以构造资金配置的正缺口,使利率敏感资产大于利率敏感负债,从而使得更多的资产可以按照不断上升的利率重新定价,扩大净利息差额率;当预期市场利率下降时,银行可以构造资金配置的负缺口,使利率敏感资产小于利率敏感负债,从而使得更多的负债可以按照不断下降的利率重新定价,减少成本,扩大净利息差额率。

在利率波动的环境中,对于浮动利率资产和浮动利率负债配置所带来的利率缺口风险,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可以对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控制和管理。然而,固定利率的资产和负债并非没有风险,在市场利率发生波动时,其市场价值也会有升有降,这或者使银行资产在变现时产生资产损失,或者导致银行的权益净值发生变化,使股东财富受损。另外,要想准确预期利率走势尤其是短期利率走势比较困难,而且即使银行准确地预期到了利率的走势,银行对利率敏感资金缺口的配置也只有有限的控制。因为当银行与客户对利率走势预测一致时,客户对金融产品的选择与银行愿意提供的正好相反,使银行的目的不能实现。

二、持续期缺口管理

持续期缺口管理就是银行通过综合考虑资产和负债的持续期缺口并进行调整的方式,来控制和管理在利率变动中,由总体资产负债配置不当给银行带来的损失。

持续期是指以金融工具每期的现金流量现值为权数,对每期的时间进行加权平均所得到的平均值。它是对银行市场价值(收益)与利率变动之间弹性的衡量。金融工具的持续期越长,对利率的变动就越敏感,所承担的利率风险也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持续期缺口管理与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相似,只不过前者的目标是股权价值最大化,而后者则侧重于净利息收入的最大化。在持续期缺口管理中,也有两种策略:一种旨在通过对缺口值的调整增加银行股权价值,因而在利率上升时缩小正缺口值,而在利率下降时扩大正缺口值;另一种则旨在保持银行股权价值的相对稳定,采取零缺口或微缺口的方式避免利率风险。

持续期缺口管理与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相比是一种更为先进的利率风险计量方法。因为如前所述,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侧重于计量利率变动对银行短期收益的影响,而持续期缺口管理则能更准确地估计利率变化对银行资产负债价值及银行净值的影响程度,并且通过持续期缺口的管理,有可能使商业银行的净资产对利率波动具有免疫特性。但持续期缺口管理也存在以下缺陷:首先,持续期计算方式复杂,必须获得资产、负债未来现金流量的数值,而这些数值不一定能取得,此外,还必须获得用于贴现的利率,这一利率的选取更为困难。其次,持续期缺口管理暗含了一个前提,那就是不存在长短期利率的差异,即当利率变化时,不同期限的利率发生同种程度的变化。而研究表明,这种情况是非常罕见的。因此使用持续期来分析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和净值的利率敏感性就可能会发生偏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