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时期贸易监管的背景

新时期贸易监管的背景

时间:2022-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形贸易表现为货物贸易,无形贸易表现为服务贸易。服务贸易也日益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衡量国家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当前,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形式的主体是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虚拟公司”形式出现的。跨国公司战略联盟便是这种“虚拟公司”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开放系统的动态网络组织寻找资源和联盟,扩大贸易机会。

(一)贸易内容的转变

国际贸易按商品的形式,可分为有形贸易与无形贸易两类。有形贸易表现为货物贸易,无形贸易表现为服务贸易。最初的国际贸易仅仅局限于货物贸易,即有形贸易,因为最初的商品形式都是有形的,贸易的对象要么是第一产业的产品,要么是第二产业的产品,总之是物质生产领域的产品。自1985年以来,货物贸易的增长率比世界产出增长率高1倍。1930—1938年,世界出口年均增长率为负数,而世界产出年均增长率为3%,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产出率高于国际贸易增长率。而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货物贸易的年均增长率达到5%,而世界产出年均增长率为3%左右,世界年均出口增长率远高于世界产出的年均增长速度,世界货物贸易在稳定增长中不断出现增长的高峰,如1997年比1996年增长9.5%,2000年比1999年的增长率更是高达12%(注:黄焕山:《论当代国际贸易的重大变化》,《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通过了《服务贸易总协定》,标志着“世界经济服务化”时期的到来,世界经济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服务经济时期。服务贸易也日益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衡量国家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标准。

当今世界经济越来越显示出服务经济的特点,服务成为发达的市场经济中生产劳动的重要形式。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球产业结构重心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作为建立在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基础上的新兴贸易形式——服务贸易迅速发展起来,不仅有了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大发展,而且有了第四产业信息产业,带来了无形贸易的迅速增长,使国际贸易由单一的有形贸易演变为“两驾马车”的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使单纯的实物商品贸易演变为复杂的货物贸易加服务贸易,在这两类贸易中,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远高于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1975年以来,世界货物贸易增长了7倍,而自1970年以来,服务贸易增长了近18倍,自1970年以来,服务贸易的年均增长率为两位数,达到11%,远高于同期世界货物贸易年均增长5%的速度(注:夏晴:《论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协同发展》,《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第8期。)。

(二)贸易方式的转型

贸易方式的转型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的变迁,如以投资带动的进出口加工贸易、易货贸易期货贸易、包销和代理、寄售、拍卖和展卖、投标和招标、租赁和转让贸易等,这其中有的形式又与商品交换和资本流动融合为一体成为复合型的贸易方式。另一方面则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是以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电子商务形式呈现的交易方式,是指用电子手段来生产、分配、营销、销售或送货(注:The WTO Work Program on Electronic Commerce(WT/L/274,adopted 25 September 1998).)。按照WTO对电子商务的定义,广义的网络贸易主要包括互联网贸易和EDI无纸贸易这两种贸易方式。前者实现从浏览、洽谈、签约、交货到付款等全部业务通过互联网自动化处理完成,如服务业中跨境贸易主要通过互联网的电信服务来完成;后者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企业、海关、运输、金融、商检和税务等有关部门有机连接起来,完成贸易单据无纸化传递,大大简化了贸易的中间环节,降低了贸易成本,增加了贸易机会。根据波士顿管理咨询公司的研究,电子商务使商务成本平均降低12%,电子、运输等行业的成本甚至可以下降20%(注:联合国贸发会议:《电子商务与发展报告》,2002。)。

当前,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形式的主体是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虚拟公司”形式出现的。现代信息通信技术通过单个公司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拥有的核心技术,把众多公司相互联结为公司群体网络,形成一个“虚拟价值链”,完成一个公司不能承担的市场功能,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跨国公司战略联盟便是这种“虚拟公司”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开放系统的动态网络组织寻找资源和联盟,扩大贸易机会。

这种新的电子商务突破传统贸易的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实现了以物流为依据、信息流为核心、商业流为主体的“三位一体”。与传统商务比较,其在缩短贸易流程、节省交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增加贸易机会以及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等方面具有传统贸易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

(三)贸易要素的全球化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是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要素流动是广义的,它包括了货币资本,也包括了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信息、市场营销网络等,正是其广义性深化了国际经济联系。全球化作为历史机遇的原因在于要素流动,以及基于要素流动的市场开放。要素流动是生产要素的国际结合,不均衡分布要素的国际组合。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来说是一种历史机遇,因为其充裕的资本、技术和人才要素获得了更大的投资空间,从而更高的要素收益,正因为这样,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是一种历史机遇,因为其可以通过国际直接投资而获得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入,不仅在短期内增加要素尤其是高级要素的供给,而且因为高级要素的流入而使各种闲置的低级要素得以进入使用:自然资源得以开发,低级劳动力获得就业,闲置的生产要素投入使用。事实上发达国家之间也形成更多的高级要素流动,从而使高级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使用更为广泛,收益更多提高。

跨国公司是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主体,跨国公司的发展是生产要素国际组合的表现,而20世纪90年代是跨国公司大发展的时期。在1990年初,全球有37000家跨国公司,17万家海外分支机构,其中33500家的母公司位于发达国家。到2004年底时,全球跨国公司总数上升到了70000家,海外分支机构达到至少690000家,这些分支机构有几乎一半坐落在发展中国家(注:联合国贸发会议:《2005世界投资报告》,2005。)。同时培养大批外向型经济管理人才;另一方面,采取有效的方法大力吸引人才,采取灵活的用人机制并尽可能借鉴国外跨国公司的人才本土化战略,直接利用东道国的优秀人才。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跨国公司技术研发国际化的趋势,技术知识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越来越频繁,既丰富了国际经济合作的模式,又深化了国际分工(注:那军:《跨国公司技术创新要素的国际流动特性》,《国际经济合作》2008年第1期。)。中国在参与知识技术的国际直接流动中,主要是以输入国的身份出现的。知识与技术的输出,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改革开放后,我国技术引进工作迅速发展,通过建立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等一系列吸引先进技术的集聚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改造国内落后的技术装备,弥补技术空白。中国先后与美、法、德、英、意、韩、巴西等1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或多边科技合作关系,有效推进了中国相关领域科研水平和产业化能力的显著提高,体现出中国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能力的提高,形成了双边、多边、官方、民间等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国际科技合作格局,促进了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大。

金融是经济的产物,也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全球化也在加速发展。金融的全球化为世界经济提供了更广泛的融资渠道与更多样性的融资方式,使全球化经济的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效率更高。因此,金融全球化是要素流动和要素配置全球化的要求,因而也必然随着要素全球流动的扩展而提升,形成更大的流量和更高的水平。与此同时,金融全球化也通过创造大量衍生金融产品而在国际金融中创造了更多的风险。世纪之交,金融全球化发展迅猛。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一国的金融开放是更多获得全球化机遇的条件。一个国家参与以要素流动为本质特征的经济全球化,必然在其高级阶段上参与金融全球化;参与金融全球化为更有效获得要素国际流动的效益创造条件。然而,金融全球化的风险也成为金融开放的最严峻挑战。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的传递可能在一夜之间卷走巨额国民财富,这决定了金融开放至今仍然是新兴市场经济与发展中国家最艰难的课题。当今世界,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一再向人们提出了警告:金融全球化条件下经济与金融风险也具有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对国际金融风险进行监管已是今天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各国需要共同应对的重大课题。一个稳健的金融开放战略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成功开放战略的关键。

(四)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计划经济的行政审批制度,该制度具有浓厚的行政干预色彩。尽管传统行政审批制度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一定的经济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传统的行政审批制度日益暴露出各种弊端和不足,主要包括:我国的行政审批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将全部经济活动和一切基本的、普遍的社会活动都纳入了其作用范围。审批俨然成为了政府履行工作职能的基本方式,政府干预太多,导致什么问题都管,却什么都管不好。多头审批、重复审批、层层审批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种长时间、多环节、多部门的审批,直接降低了政府的工作和社会生产的效率。不仅审批的时限、条件、标准和流程不明确,而且缺乏法律和政策依据,所以传统的行政审批制度难以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基本上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公众、甚至拥有行政审批权的部门也无法算清审批项目到底有多少个,有关的审批事项过多过滥、审批环节过于复杂、审批行为缺乏监管等问题对中小企业造成了不小的负担。而且现行外贸体制远不能适应世贸组织的要求,外贸经营资格审批制受到关贸总协定质疑,它与世贸组织原则、国际贸易企业条款等有较大抵触,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我国社会进步的绊脚石。所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不仅可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还可以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效地调节市场的竞争机制。并进一步理顺和规范政府与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小微企业得到宽松的发展环境从而进一步发展壮大,有利于民间投资进入实体迈出实质性的步伐,提高实体经济水平。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政府对于行政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我国国务院取消了第一批789项行政审批项目,下属行政单位也清理了大量审批项目,各级地方政府也大幅度清理了审批项目(注:陈和:《入世后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学术论坛》2011年第10期。)。其次,为了提高审批效率,多数地方建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通过公开的方式确定行政核准、审批、备案等事项,减少审批环节,依法确定行政审批的范围。建立和完善行政审批监督制约机制,形成行政审批责任制,加强对审批部门及其成员的监督,不仅要建立起有效的司法体系,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民众与社会的有效监督机制,保证行政审批事项能够被认真履行。最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行政审批配套文件,进一步完善行政许可决定公示制度、行政许可集中办理制度、行政许可听证制度等,这些政策文件可操作性、针对性很强,卓有成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