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作过程管理

工作过程管理

时间:2022-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组织工作过程的组织原则是要满足工作过程运行的连续性、平行性和节奏性(均衡性)、工作过程构成的比例性及其对生产对象(产品)变化的适应性。以上这五个特征是反映工作过程组织的先进性、合理性的主要标志,也是合理组织工作过程所追求的目标。工作过程的均衡性是指组织的生产任务从投料到最后完工能够按预定计划均衡地完成。

工作过程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工作过程表现为商品工作过程。商品工作过程是工作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一般也就是工作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使用劳动资料改变劳动对象、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它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

一、工作过程的概念

在工作过程中,劳动者借助于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制成劳动产品。因此,工作过程既是产品制造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和活劳动的消耗过程。工作过程是指从投料开始,经过一系列的加工,直至成品生产出来的全部过程。在工作过程中,主要是劳动者运用劳动工具,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劳动对象,使之按人们预定目的变成工业产品。

例如,在机械加工生产过程中,工作过程是将原材料转变为机械产品的全部过程。工业组织作为一个系统,它的基本活动是供、产、销;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生产合格的工业产品,创造产品的使用价值和增加价值,并作为商品出售满足社会需求。生产管理的对象是工作过程。工作过程是指围绕完成产品生产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产活动的运行过程,所以生产管理就是对工作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考核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

人们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吃、穿、住、行等各方面的物质生活资料,而要获得这些生活资料,就要进行生产。任何社会如果不从事生产活动,人类就无法生活下去,更谈不上进行政治文化、教育、科学、艺术和其他社会活动。

物质资料的工作过程包括必需的原材料的储备阶段,劳动者使用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的劳动过程,以及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挥作用的过程(如酿酒的发酵)等。

二、工作过程与生产关系

工作过程,不但是物质资料的工作过程,而且是生产关系的生产和再工作过程。因为人们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时,不仅要与自然界发生关系,而且人们之间也必然要以一定的方式结成相互关系,而绝不可能脱离社会,孤立地同别人毫无联系地进行生产。这种在工作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就是狭义的生产关系。马克思说:“社会工作过程既是人类生活的物质生存条件的工作过程,又是一个在历史上经济上独特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过程,是生产和再生产着这些生产关系本身,因而生产和再生产着这个过程的承担者、他们的物质生存条件和他们的互相关系即他们的一定的社会经济形式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5页)。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工作过程是物质资料工作过程和生产关系工作过程的统一。

不管工作过程的社会形式如何,从连续的角度看,每一个工作过程都是再工作过程。再工作过程,或称社会生产总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生产这个环节,就是直接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在再工作过程中,生产处于首要地位,是决定性的环节。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交换、分配和消费。这是因为交换、分配、消费这三个环节的物质内容都是产品,必须从直接工作过程中生产出来;同时,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性质也是由人们在直接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决定的。但反过来,交换、分配、消费对于生产也发生重大的反作用。

工作过程在不同的生产关系下,具有不同的性质。在以生产者自己占有生产资料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工作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条件下,工作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工作过程是资本家追逐和占有剩余价值的过程。

三、工作过程的结构

按照工作过程组织的构成要素,可以将工作过程分为物流过程、信息流过程和资金流过程。

(一)物流过程

采购过程、加工过程或服务过程、运输(搬运)过程、仓储过程等一系列过程既是物料的转换过程和增值过程,也是一个物流过程。

(二)信息流过程

工作过程中的信息流是指在生产活动中,将其有关的原始记录和数据,按照需要加以收集、处理并使之朝一定方向流动的数据集合。

(三)资金流过程

工作过程的资金流是以在制品和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动力、燃料设备等实物形式出现的,分为固定资金与流动资金。资金的加速流转是提高工作过程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四、工作过程的分类

组织或个人的工作根据各部分在工作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划分为以下三部分。

(一)基本工作过程

基本工作过程是指构成产品实体的劳动对象直接进行工艺加工的过程。如机械组织中的铸造、锻造、机械加工和装配等过程;纺织组织中的纺纱、织布和印染等过程。基本工作过程是组织的主要生产活动。

(二)辅助工作过程

辅助工作过程是指为保证基本工作过程的正常进行而从事的各种辅助性生产活动的过程。如为基本生产提供动力、工具和维修工作等。

(三)生产服务过程

生产服务过程是指为保证生产活动顺利进行而提供的各种服务性工作。如供应工作、运输工作、技术检验工作等。上述三部分彼此结合在一起,构成组织的整个工作过程。其中,基本工作过程是主导部分,其余各部分都是围绕着基本工作过程进行的。

五、工作过程的组成

广义工作过程是指组织工作过程或社会工作过程。狭义的工作过程指产品工作过程,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使之转化为成品的一系列生产活动运行过程。

组织或社会工作过程包含基本生产、辅助生产、生产技术准备和生产服务等组织范围内全部生产活动协调配合的运行过程。

产品工作过程由一系列生产环节所组成,一般包含加工制造过程、检验过程、运输过程和停歇过程等。有一些产品工作过程中还包含自然过程。

六、工作过程的原则

生产管理的对象是工作过程。组织好工作过程是组织能否有效地利用生产资源、以合理的消耗水平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并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基础。组织工作过程的组织原则是要满足工作过程运行的连续性、平行性和节奏性(均衡性)、工作过程构成的比例性及其对生产对象(产品)变化的适应性。以上这五个特征是反映工作过程组织的先进性、合理性的主要标志,也是合理组织工作过程所追求的目标。

(一)工作过程的连续性

工作过程的连续性应包括工作过程在空间上的连续性和在时间上的连续性。

空间上的连续性是要求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在空间布置上合理紧凑,使加工对象所经历的生产流程路线短,没有迂回往返的现象。

时间上的连续性是指生产对象在加工过程各工序的安排上紧密衔接,消除生产中断和不应有的停顿、等待现象。

(二)工作过程的平行性

工作过程的平行性是指加工对象在工作过程中实现并行交叉作业。提高工作过程的平行性可以缩短整个产品或整批产品的生产周期。

(三)工作过程的比例性

工作过程的比例性是指工作过程各环节的生产能力要保持适当比例,使其与承担生产任务所需求的能力相匹配。

(四)工作过程的均衡性(节奏性)

工作过程的均衡性是指组织的生产任务从投料到最后完工能够按预定计划均衡地完成。所谓“均衡”是要求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完成大体相等的生产工作量。均衡性一般取月均衡、旬均衡、日均衡,而节奏性则以小时和分、秒计。所以“节奏性”一般用于大量生产。

(五)工作过程的适应性

工作过程的适应性是指当组织产品进行更新换代或品种组成发生变化时,能够由生产一种产品迅速转到生产另一种产品的应变能力。

七、工作过程的内容

合理组织工作过程有两方面内容采用合理的组织形式和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

(一)空间

为了使工作过程达到连续性、协调性和节奏性的要求,必须在空间上把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合理地组织起来,使它们密切配合,协调一致,这是合理组织工作过程的重要内容。

组织的生产组织系统根据组织规模的大小一般可以分为若干层次:一是大型组织工厂—分厂—车间—工段—班组—工作地;二是中小型组织工厂—车间—班组—工作地。

工作过程组织的主要问题,是以专业化分工的原则把这些工作组织起来,使产品工作过程能有效地运行。通常有两种专业化分工的原则,即生产工艺专业化和产品对象专业化。

(1)生产工艺专业化。按照不同的生产工艺特征来分别建立不同的生产单位,这种分工原则称为生产工艺专业化原则。

(2)产品对象专业化。按不同的加工对象(产品、零件)分别建立不同的生产单位,这种分工原则称为产品对象专业化原则。

(二)时间

研究工作过程的时间组织,归结到研究物流的距离与速度。进一步说,要研究制品(零组件和部件)在工序之间的移动方式问题。以批生产来说,在制品移动方式有顺序移动方式、平行移动方式和平行顺序移动方式等三种。

1.顺序移动方式

顺序移动方式是指一批零件在一道工序全部加工完毕后,整批送到下一道工序进行加工。①优点:零件连续加工,设备不停机,零件整批转工序,便于组织。②缺点:零件等待时间长,生产周期加长。

2.平行移动方式

平行移动方式是指一批零件在一道工序加工完一个零件后,立即将这个零件送到下一道工序进行加工。①优点:整批零件的生产周期最短。②缺点:各道工序加工时间不相等时,会出现停工现象。

3.平行顺序移动方式

平行顺序移动方式是指每批零件在一道工序上连续加工没有停顿,零件在各道工序的加工尽量做到平行。所以,零件在工序之间移动是平行和顺序相结合。

八、工作过程的机制

为使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协调一致,必须采用恰当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建立工作过程运行机制。

(1)工作任务的性质。工作任务的性质主要针对工作任务确认工作任务的属性,完成此工作的难易程度,需要投入的工作量大小等。

(2)工作人员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人员的组织和管理主要针对工作任务安排相当的工作人员,并制定组织管理制度。

(3)工作计划系统。主要针对工作任务按照时间节点或项目节点拟定工作计划。

(4)工作过程监控系统。工作过程监控系统主要针对工作过程设计中工作控制机制和纠偏机制。

(5)工作考核制度。工作考核制度主要针对工作结果拟定考评机制。

九、工作过程的组织

合理组织工作过程是指把工作过程从空间上和时间上很好结合起来,使产品以最短的路线、最快的速度通过工作过程的各个阶段,并且使组织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得到充分的利用,达到高产、优质、低耗。合理组织工作过程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工作过程的连续性

工作过程的连续性是指产品和零部件在工作过程各个环节上的运动,自始至终处于连续状态,不发生或少发生不必要的中断、停顿和等待等现象。这就是要求加工对象或处于加工之中,或处于检验和运输之中。保持工作过程的连续性,可以充分地利用机器设备和劳动力,可以缩短生产周期,加速资金周转

(二)工作过程的比例性

工作过程的比例性是指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各道工序之间,在生产能力上要保持必要的比例关系。它要求各生产环节之间,在劳动力、生产效率、设备等方面,相互均衡发展,避免“瓶颈”现象。保证工作过程的比例性,既可以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设备利用率,也进一步保证了工作过程的连续性。为了保持工作过程的比例性,在设计和建设组织时,就应根据产品性能、结构以及生产规模、协作关系等统筹规划;同时,还应在日常生产组织和管理工作中,搞好综合平衡和计划控制。

(三)工作过程的节奏性

工作过程的节奏性是指产品在工作过程的各个阶段,从投料到成品完工入库,都能保持有节奏地均衡进行。要求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生产大致相同数量或递增数量的产品,避免前松后紧的现象。

工作过程的节奏性应当体现在投入、生产和出产三个方面。其中出产的节奏性是投入和生产节奏性的最终结果。只有投入和生产都保证了节奏性的要求,实现出产节奏性才有可能。同时,生产的节奏性又取决于投入的节奏性。因此,实现工作过程的节奏性必须把三个方面统一安排。实现工作过程的节奏性,有利于劳动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时间的浪费和损失;有利于设备的正常运转和维护保养,避免因超负荷使用而产生难以修复的损坏;有利于产量质量的提高和防止废品大量的产生;有利于减少在制品的大量积压;有利于安全生产,避免人身事故的发生。

(四)工作过程的适应性

工作过程的适应性是指工作过程的组织形式要灵活,能及时满足变化了市场需要。随着市场调节的开展,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对产品的需要越来越多样化。这就给组织的工作过程带来了新的问题,即如何朝着多品种、小批量、能够灵活转向、应急应变性强的方向发展,为了提高工作过程组织的适应性,组织可采用“柔性制造系统”等方法。

(五)工作过程的合规性

为达到理想的绩效,管理者会在工作过程中,制定一定的标准、规范或要求,强制执行者按照标准、规范或要求完成工作,这种标准、规范或要求往往围绕工作的内容、流程、条件、时间、成本等展开。一般地,工作过程的合规性包括合乎要求、合乎规范、合乎标准。合乎要求主要指工作过程要根据领导者或管理者的口头或书面的要求完成工作;合乎规范主要指工作过程要按照组织已经制定的规范来完成工作;合乎标准主要指工作过程要按照组织既定的工作标准完成工作。可以看出,从要求到规范再到标准,对工作过程的严格程度逐步递增,同时,在工作过程中,达到了合要求、合规范、合标准,即达到要求的绩效水平。

上述组织工作过程的五项要求是衡量工作过程是否合理的标准,也是取得良好经济效果或绩效的重要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