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本项目顺差算是借款吗

资本项目顺差算是借款吗

时间:2022-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各国大多根据各自不同的需要和具体情况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1980年4月,我国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合法席位,从而中国有义务向该组织报送国际收支平衡表。表17-1是中国1999年的国际收支平衡简表。这一阶段,中国外汇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反映在国际收支上的特征即为大部分年份的“双顺差”现象,国际收支总体状况保持了良好局面。

一、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对外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而国际收支平衡表则是系统地记录一定时期内各种国际收支项目及其金额的一种统计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包括的内容较多。各国大多根据各自不同的需要和具体情况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在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项目及其计算方式上虽有所不同,但大多包括三个重要项目: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平衡项目。前两个项目又合称为线上项目,与之相对应,平衡项目则又称线下项目。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平衡项目都各有其特定的子项目。

1.经常项目,又称经常账户。这是本国与外国交往中经常发生的国际收支项目,反映了一国与他国之间真实资源的转移状况,在整个国际收支中占有主要地位,往往影响国际收支的其他项目。它主要包括:

(1)对外贸易收支,即进出口贸易的外汇收入与支出;

(2)非贸易收支,即劳务收支,包括运输收支、保险收支、旅游收支、投资收支、邮电收支、政府机构交往收支等;

(3)转移收支,即所有非资本转移的单方面转让,如侨汇、无偿捐赠、赔偿等;

(4)收益,包括职工报酬和投资收益

2.资本和金融项目,又称资本和金融账户。这主要指资本的流出和流入。它通过一国的国外资产与负债的增减变动反映出来,主要包括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

(1)资本账户,指移民转移、债务减免等资本性转移;

(2)金融账户,又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

3.平衡项目。平衡项目是为弥补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差额而设立的,它包括官方储备和错误与遗漏两个项目。官方储备是一国官方机构掌握的可用于国际经济效益的那部分流动资产。它包括黄金、外汇、成员国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特别提款权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为了正确和全面掌握、研究、比较各成员国的国际收支情况,对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规定了统一的标准项目,各成员国也大都是根据IMF标准项目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我国对外资金借贷关系很少,只编制反映对外贸易和非贸易收支状况的外汇收支平衡表。1980年4月,我国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合法席位,从而中国有义务向该组织报送国际收支平衡表。为此,从1981年开始,中国着手建立了国际收支统计制度,并按照IMF的标准格式结合自身的特点分季按年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表17-1是中国1999年的国际收支平衡简表。

表17-1 1999年度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简表

alt

续 表

alt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

二、中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基本分析

中国自1981年开始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从1982—1999年的18年中,有14年国际收支是顺差,4年处于逆差状态。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1982—1984年。国际收支的结余主要是经常账户的顺差所致。3年累计顺差达119.44亿美元,而同期资本账户3年均处于逆差,累计为73.01亿美元,反映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主要是其他投资差额即外国提供给我国的信贷达到了71.16亿美元,这与我国当时利用外资政策以对外借款为主是相一致的。可以认为,1984年以前,在我国收支平衡政策中,贸易和劳务进出口政策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

2.1985—1989年。这5年时间国际收支有3年是逆差,引起逆差的主要原因是经常账户中有4年的贸易赤字,累计赤字额达265.73亿美元。而资本账户则得到改善,成为弥补贸易赤字的主要手段。当然,最终的平衡手段——储备资产的变动尤其是外汇储备的减少也是弥补贸易赤字的一种方式。这一阶段国际收支政策的特点是资本项目的收支成为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手段,而不再是经常项目中的贸易进出口,这是一个重要的变化。

3.1990—1992年。这一阶段国际收支状况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储备资产的增加——收支基本顺差(除1992年动用了21.2亿美元的储备资产)。此外,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基本上都是盈余,收支顺差主要以贸易和劳务顺差为主,资本账户顺差所占比重不高,这一特征和第一阶段有较多的相似。但这两个阶段最大的区别之一在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变化不同。第一阶段人民币基本稳定,而第三阶段汇率中的人民币贬值幅度较大,1992年和1981年相比,官方汇率虽未变动,但由于外汇调剂市场的存在,汇率实际下调幅度是很大的。

4.第四阶段是1993年至今。从1993年开始,除1998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出现了63.2亿美元的逆差之外,其余各年都实现了资本账户的顺差,并且1995年达到历史峰值386.8亿美元。同期经常账户除1993年外也都实现了顺差。这一阶段,中国外汇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反映在国际收支上的特征即为大部分年份的“双顺差”现象,国际收支总体状况保持了良好局面。

总的来看,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国际收支总体上是平衡的,并伴随着一定的顺差,从1982—1999年,共实现了经常账户的顺差881.08亿美元,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顺差1731.38亿美元。其中,经常账户的顺差对于我国国际收支的长期平衡与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是保持外汇储备长期稳定增长的基本来源,资本和金融账户的顺差尤其是直接投资顺差促进了国内的资本积累和结构升级。并且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提高出口能力,从而保持长期的国际收支平衡。目前的“双顺差”局面作为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主要来源,对提高我国对外支付能力,稳定汇率,防范外部金融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影响中国国际收支的因素及政策选择

1.汇率因素。汇率因素主要是通过对进出口及资本流入—流出的作用来影响国际收支平衡。一般而言,人们认为汇率下调可以刺激出口,抑制进口;汇率上调,会抑制出口,增加进口。而在发展中国家,汇率下调的效应往往被国内物价的更快上涨所抵消而起不到鼓励出口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曾数次下调,但汇率下调对平衡贸易收支的正面作用却并不明显。如1981年,汇率实际下调86.3%,调幅很大,1982年确实出现了42.5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但到1983年顺差则不到20亿美元,1984年几乎没有,1985年则出现了130亿美元的逆差,汇率大幅度下调对贸易平衡的作用只维持了两年。而1985年、1986年的两次下调,合计达32.8%,在以后持续的4年中根本没有产生贸易平衡、顺差,而是持续性的贸易逆差。只是在1989年人民币汇率贬值26.9%以后,以及此后的不断贬值,才产生了持续3年的贸易顺差,而且这一阶段的顺差似乎用国内收缩投资,市场疲软来说明会更充分一些。1994年的汇率并轨使得人民币汇率大幅度贬值。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随后几年的连续贸易顺差,但也应该看到,产业结构升级,鼓励出口措施的力度加大以及中国自身比较优势的实现是推动近几年外贸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而从目前情况看,人民币汇率则是稳中有升。

2.国际贸易因素。影响贸易收支的因素较多,既有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因素,也有企业制度、现行财政、税收制度等因素,但就出口而言,影响中国出口额增长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出口产品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虽然目前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较高,但粗加工产品多,附加值低的产品多,而高技术、深加工、价值含量高的产品较少,这是关系到今后中国出口创汇能力能不能提高,能不能保持贸易顺差的一个根本原因。

3.资本项目变动因素。在20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初期,中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特征仍然表现为发展中国家类型:即经常账户的贸易大部分是逆差,国际收支的平衡要靠净资本流入来保持。这种特征对一个经济成长从而走向工业化的国家来说有其必然性。

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从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改革以来出现了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双顺差”的新现象。资本账户的顺差已不是平衡经常账户贸易逆差的手段,而是推动外汇储备资产增长的主要因素。从中国经济长期发展来看,如果大量长期资本流入而不能产生进出口的顺差,不能使中国贸易具有国际竞争能力而进入国际市场的话,这种长期资本账户顺差是无助于提高中国贸易的国际竞争能力,因而也不能推动中国工业化的早日实现。

同时,中国还存在长期资本的流出现象。这种流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国内资本相对充裕,但缺乏有效的利用。从多年的实际情况看,如果外来长期资本有限,中国的国内资本不会大量流出,因为从国内获取利润无论是在风险上还是利润水平、成本费用上都较国外优越,因而不必制定政策去限制中国长期国内资本的流出。但在必要时,可由政府组织出面进行经济投资谈判,从而使资本流出更具有可靠性和稳定性。而另一方面,以非法方式逃避监管的资本外逃现象则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它不仅造成统计信息失真,提供虚假的市场信号,而且严重破坏了国际收支与外汇管理制度的严肃性,扰乱了外汇市场,甚至影响到国内经济秩序和金融稳定。

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在国际收支方面的主要政策取向是:

(1)保持贸易收支适当顺差以及经常收支的长期基本平衡,随着中国加入WTO,货物与服务贸易进口的增长速度将可能超过出口,在短期内,贸易顺差的局面可能维持,从长期来看,进口的增长将导致进出口的平衡或略有逆差。

(2)保持资本和金融账户的顺差,把长期资本收支顺差作为资本账户顺差的主要基础。我国将逐步开放资本市场,外商投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外资的长期净流入不可避免,建立在长期资本收支顺差基础上的国际收支平衡将有助于国内宏观经济的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