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经济的产业规划

区域经济的产业规划

时间:2022-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区域经济规划的核心构成是产业规划,主要研究产业的类型、发展环境,分析各类产业的竞争力,确定区域主导产业,规划产业结构,从而实现区域产业健康发展,保证区域经济发展。第三产业是第一、二产业之外的经济部门,是服务性的产业。进行区域产业规划时,必须考虑该区域产业发展的软环境,包括政府政策及服务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区域人文基础等。比较优势基准是从区域经济的供给方面对主导产业进行选择的标准。

第二节 区域经济的产业规划

一、产业规划的基本概念

区域经济规划的核心构成是产业规划,主要研究产业的类型、发展环境,分析各类产业的竞争力,确定区域主导产业,规划产业结构,从而实现区域产业健康发展,保证区域经济发展。了解产业的类型,分析产业规划需要考虑的问题是进行产业规划的基础。

(一)产业的类型

比较适合区域产业规划研究的产业类型划分主要是:传统的三次产业划分、按生产要素密集度划分、根据产业功能划分。

传统的三次产业划分包括:第一产业,即直接利用自然资源生产的各类部门,如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规划重点关注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农业各部门发展规模和布局。第二产业包括不直接利用自然资源生产但使物质财富转移的生产部门。第二产业的规划较复杂,应根据不同工业类别发展规律进行规划。第三产业是第一、二产业之外的经济部门,是服务性的产业。

按照生产要素密集度,可将产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依照这种产业划分进行产业规划,有助于从产业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层次的角度对区域产业的发展进行规划和调整。

根据各类产业的功能不同,其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地位不同,对区域经济影响力也不同,可以将产业划分为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产业。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必须以产业功能为基础,注重产业间的经济联系。

按照联合国产业分类标准3.1版,突出了传统三次产业分类,所有产业被划分为17个大类,其中又包括中类、小类和细类,共4个层次。这17个大类包括:农林猎、渔业、采矿业及采石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土木建筑业、批发和零售及修理业、旅馆饭店业、运输仓储及通信业、金融中介服务业、房地产及商务服务和租赁业、公共管理与防卫、教育、卫生和社会服务、其他团体个人及社会服务、个人家务活动、治外法权组织及团体等。

我国先后于1985年、1994年、2002年制定了三个国民经济产业分类标准。2002年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按照三次产业划分,将国民经济分为类别、门类、大类、中类和小类等5个级别,共有3个类别、20个门类、97个大类。

(二)产业规划需要考虑的问题

产业规划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从区域自然资源、发展的基本条件、发展前景等各个方面进行考量。

1.区域自然资源

一般而言,不同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不同,而且各个区域与周边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也不同,因此在进行产业规划时必须考虑区域自然资源。明确认识特定区域的自然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规划产业结构和布局时,也要考虑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确保那些重度依赖自然资源的产业靠近原材料产地。

2.目前产业的发展水平

对特定区域进行规划时要考虑目前区域产业的发展水平,包括其规模、结构、地位等。通过分析目前产业水平,才能区分哪些产业有发展潜力,哪些产业应该被淘汰,如何选择区域主导产业等。同时要考察区域基础设施的发展,确定基础产业规划的目标,保证区域产业的整体协调发展。

3.区域产业发展的软环境

进行区域产业规划时,必须考虑该区域产业发展的软环境,包括政府政策及服务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区域人文基础等。政府对区域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制定的税收政策、土地政策、行业管理、审批过程、外贸政策等关系到该区域产业投资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另外,区域的科技水平、文化水平、思想观念等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区域主导产业选择

(一)区域主导产业的概念

主导产业的概念最早是在19世纪5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斯托(W.Rostow)提出的。他用主导产业代替经济基础部门概念,提出较为完整的主导产业理论,同时论证了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不同发展阶段中,在区域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能够大力拉动区域经济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引导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发展的一个或者若干个产业部门。可以说,区域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它拥有先进的技术和高产业增长性,通过前向、侧向和后向的产业关联,产生强劲的扩散效应及拉动效应。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主导产业和其配套的辅助及基础产业形成具有完善功能机制的区域主导产业群,将自身的产业优势扩散到其产业链上的其他产业,带动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般而言,区域主导产业应具备外向、带动、产业组织、导向等基本功能。首先,区域主导产业应发挥外向型功能。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满足区域内的需求,其长期发展需要依靠区域外部更广泛的市场需求。区域主导产业担任着参与区外市场竞争的重要任务,通过满足区外市场需求,参与区域间分工来实现区域价值,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其次,基于区域主导产业的外向功能,其带动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发展。再次,区域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链的关键中心环节,必须具备产业组织功能,通过发挥主导产业的带动效应,将各个产业集合和有效组织起来,形成有机联系的产业整体。最后,区域主导产业除了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之外,还起到推进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作用。在其自身不断的演进升级的同时,决定着区域产业结构的走向。

(二)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关乎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因此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量。目前国内外关于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有多种说法,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日本学者提出的国际比较需求增长率标准和比较技术进步率标准、比较优势基准,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提出的增长弹性基准和规模弹性基准,赫希曼(A.O.Hirshman)的关联度基准,主导产业综合选择基准等。对于各种不同的选择基准,其各有优缺点,有些基准并不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本节综合各类基准,通过筛选比较,从供给、需求、技术产业关联、产业发展等四个方面选择了比较适当的基准。

1.比较优势基准

比较优势基准是从区域经济的供给方面对主导产业进行选择的标准。区域经济的发展首先应该考虑自身的条件和优势,根据要素密集度和产业发展周期来确定一定时期内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基准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量:一是资源禀赋方面的比较优势。根据区域不同的资源禀赋,选择不同类型的主导产业。二是产业发展水平的比较优势。按照产业发展的周期,一个区域的主导产业不是永不改变的。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主导产业会有所更替。一般而言,区域经济发展的早期,欠缺一定的技术和资金,劳动密集型产业应为重点;中期,随着区域投资的加大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资本密集型产业成为重点;后期则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2.需求收入弹性比较基准

需求收入弹性基准比较基准是指特定产业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与其他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比较,其中,需求收入弹性是需求增长率与收入增长率之比,用来衡量需求增长对收入增长的敏感程度。一般而言,区域主导产业应该在需求收入弹性最大的产业中进行选择,即收入水平提高过程中,需求增长最快的产业。

3.技术进步基准

技术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也是构成主导产业的关键因素之一。区域主导产业是该区域要优先重点发展的产业。在生产集约化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高技术水平和快速技术进步的产业能够发挥更大的经济推动作用,这类产业才有可能成为主导产业。

产业技术边际生产率可以用来衡量技术进步的程度。技术边际生产率为增加一单位特定技术要素所带来的产出增量。技术进步基准的目的就是选择技术进步最快,而且能够产生大幅度产出增量的产业。一方面使区域产业结构保持技术领先,另一方面在区域分工中占据比较利益最有利的领域。

4.产业关联度基准

区域主导产业的功能之一就是带动功能,因此选择主导产业必须关注其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地位和影响能力。一般而言,区域主导产业应该选择前向、侧向和后向关联度都较大的产业。这类产业能够最大地发挥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产业全面发展。在三个方向的关联中,后向关联有更深远的意义,因为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主导产业的后向关联度越高,其越能够延伸产业链,为后续发展的新兴产业提供条件。

5.产业发展基准

区域主导产业虽然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而更替,但是某一阶段的主导产业对其区域以后的长远发展有重大影响。按照产业发展基准,区域主导产业对整个区域产业体系的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其所创造的价值能够支撑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保证经济发展前景。

(三)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步骤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需要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和分析,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区域发展条件和目标,考虑全国产业布局。

1.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选择区域主导产业首先要分析本区域的经济发展现状,包括区域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发展阶段、区域市场的发育情况等。

区域经济发展处于不同阶段,其产业发展的侧重点不同,主导产业也不同。对于区域内已有的产业进行评估分析,分别列出处于创新期和发展期的产业,在这些产业中选择合适的主导产业。另外,由于主导产业是具有外向性的产业,其生产的产品应该是区域内或全国市场上占有率较高的产品,而且其市场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需要分析区域市场的发育情况。

2.确定主导产业的选择范围

基于对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根据主导产业的几个选择基准,评估区域内的现有产业,从中确定主导产业的大致选择范围。

3.产业细化选择

完成上述两个步骤之后,区域主导产业的大致范围可以确定,但是分类过于宽泛,因此有必要在产业分类更细的级别上,进一步确定区域主导产业的备选产业。

4.确定区域主导产业

在已经经过细化的各个主导产业的备选产业中,根据区域的综合资源优势、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目标和已有主导产业类型,选择适当的主导产业。一个区域的主导产业的个数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可以根据区域特定需要,确定多个主导产业。但是,应该避免区域主导产业过多,使得资源分散,丧失主导产业的意义。一般而言,将备选的主导产业与其他区域的主导产业进行对比,分析其是否拥有区际之间的优势,再结合其区内优势进行筛选。

在选择区域主导产业时,应该准确定义主导产业,根据区域特定要素设计选择基准,避免盲目地投资那些不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热点产业。

三、区域产业结构规划

产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区域产业结构规划。区域产业结构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演进是推动区域经济向更高阶段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一)区域产业结构的含义

区域产业结构是特定区域内各个产业的组成、分布和发展结构,以及各个产业之间的产业联系、数量比例和资源分配关系。事实上,区域产业结构决定了区域内资源配置的流动和重组。

实际上,区域产业结构中通常并不会具备国民经济所有部门,各个区域的产业结构也并不相同。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一方面依靠市场机制进行,另一方面受到政府干预的影响。区域经济能否协调发展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及其演进能力。合理的区域经济结构能够充分利用区域内的各项资源,使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顺畅进行,有利于社会扩大再生产,有效参与区域分工,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在开放的经济发展环境下,需求和供给因素、产业转移、政策环境等因素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1.需求因素

收入水平、收入分配状况、消费品价格等决定着需求的变化。需求的改变直接影响产业的发展前景及其对经济的影响,从而改变产业结构。

2.供给因素

各类资源的拥有量、生产要素价格、生产技术水平等决定区域的供给水平。产业的比例和分布、规模和效益等都直接或间接受到各类资源的影响,特别是资源型产业。另外,技术进步促进着产业结构的演进。技术进步能够改造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扩张,提高原材料和能源利用率。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进步速度的不同,使得各个产业的生产率产生差异,改变产业结构。

3.产业转移

在开放经济中,由于供给和需求因素的变化,某些产业会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外一个区域,从而产生了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事实上,产业转移不仅发生在区域之间,也发生在国家之间。产业转移是实现新型区域分工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改变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之一。通过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不同发展水平的产业将联系起来,改变原有的资源分配格局和生产技术,整个区域之间的市场,加速区域生产要素流动,从而影响各区域的产业结构演进。

4.政策环境

政府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和特定的产业政策调控区域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政府制定的产业规划会确定区域产业的发展重点,产业规模、发展速度比率。通过针对不同产业所采取的区别化的税收、信贷等政策,调整产业之间的关系,形成合理发展的产业链。

(三)区域产业结构规划的主要内容

区域产业结构规划就是选择不同类型的产业,并对各类产业的比例、资源配置、空间分布进行规划,并制定针对各类产业的不同政策。

1.产业类型的选择

在区域产业结构规划中经常使用的产业分类是三次产业分类,三次产业的选择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三次产业的发展相互联系,所以,在区域产业结构规划中应该选择一个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的三次产业比例,以充分利用区域资源,突出区域优势,有效参与区域分工。

2.资源配置规划

资源配置的规划基于区域内各个产业所处的地位和其影响力。资源配置会倾向于区域主导产业和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在区域产业结构规划中,应该按照区域内资源现状,各产业发展状况和前景,合理地分配资源,确保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还要兼顾其他产业。

3.空间分布

根据各类产业对不同资源、市场、交通的依赖程度和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确定各个产业在空间上的分布。

4.产业结构政策

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来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不是取代市场机制,而是完善产业结构,促进并保证区域产业的健康发展。区域产业结构政策通过信息共享、产业协调、补偿政策等营造适合产业结构演进的宏观环境,并促进产业技术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