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区域经济规划模型

区域经济规划模型

时间:2022-06-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区域经济规划模型区域经济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需要在对各种要素通盘考察之后得出结论和决策。计量经济模型通过将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用数学化的函数来表示,形成经济模型。经济控制论模型通过建立模型,系统地分析国民经济系统及其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主要研究经济过程的调节和控制问题。

第三节 区域经济规划模型

区域经济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需要在对各种要素通盘考察之后得出结论和决策。这些要素纷繁复杂,又时时处于变化之中,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规划内容愈发庞杂、科技手段日益先进的今天,区域政府在进行区域经济规划的时候,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有必要辅以定量分析提高规划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定量分析经常是使用一些模型,归纳综合各类要素、指标,更简洁地揭示复杂经济过程中的本质特征,更准确地描述、评价区域经济的现状,并有依据地预测未来的发展走势,制定出科学的规划方案。常用的一些模型有:(1)

一、投入产出模型

投入产出模型是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列昂惕夫于1936年8月在《经济学和统计学评论》上发表了《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数量关系》一文,这篇文章是世界上有关投入产出分析的第一篇论文,它标志着投入产出分析的诞生。

投入产出模型集中反映了各经济生产部门投入与产出之间密切的生产技术联系和经济联系,通过分析模型可以发现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为选择某一时期的产业发展重点提供依据。该模型为研究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特别是系统地分析经济内部各产业之间错综复杂的交易提供了一种实用的经济分析方法。静态投入产出模型把投资同消费、出口贸易等都看作等同自发性的最终需求,这样就把投资决定同生产指标和生产能力割裂开来,未能反映扩大再生产的经济活动机能,由此在区域发展规划的研究中,静态模型适合于短期的研究范围,而不适合于中长期经济规划研究。动态投入产出模型克服了这一不足,并且能够反映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能够基本满足中长期的区域经济规划研究要求。

在列昂惕夫刚刚提出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后,并没有得到政府和学者们的重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政府需要对经济进行控制和干涉,投入产出模型作为一种科学、精确的经济计量方法,因其突出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应用最早的是美国劳工部劳动统计局在列昂惕夫的指导下,于1942至1944年编制了美国1939年投入产出表,利用这张表来研究美国的经济结构,预测战后美国的钢铁工业的生产和美国的就业情况,制定战时军备生产计划,研究裁军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以后的半个世纪,投入产出模型的原理编制技术和分析方法、应用都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被应用到各个方面来研究宏观经济问题。

二、计量经济模型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数学、统计学的交叉学科,是美国经济学家劳伦斯·克莱因创建并推广的。计量经济模型通过将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用数学化的函数来表示,形成经济模型。这种模型的特点在于首先根据经济理论、假说确立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建立模型,然后在收集统计资料的基础上,估计模型参数,并通过样本数据来做拟合,对其结果进行检验。计量经济模型以模拟历史,从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中找出变化规律为主要技术手段,现在在世界各地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

计量经济模型的应用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检验与发展经济理论。计量经济学应用于经济学中的结构分析,就是对经济现象中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它不同于人们通常所说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消费结构、投资结构中的结构分析,而是研究当一个变量或几个变量发生变化时会对其他变量以至经济系统产生怎样的影响。计量经济学的经济预测功能是其在现实中的重要应用,对于短期预测比较准确,但是对于一些缺乏稳定性的经济发展过程,计量经济模型就缺乏适用性了。为了适应经济预测的需要,与其他经济数学模型结合是克服计量经济模型中长期预测失效的主要发展方向。政策评价是指从许多不同的政策中选择较好的政策予以实行,或者说是研究不同的政策对经济目标所产生的影响的差异。计量经济模型揭示了经济系统中变量之间的相互联系,将经济目标作为被解释变量,经济政策作为解释变量,可以很方便地评价各种不同的政策对目标的影响。计量经济模型在检验与发展经济理论方面的应用表现在:一方面按照某种经济理论建立模型,然后用表现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的样本数据去拟合,如果拟合的很好,则这种经济理论得到了检验,这就是检验理论。另一方面用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的样本数据去拟合各种模型,拟合最好的模型所表现出来的数量关系就是经济活动所遵循的经济规律,这就是发现和发展理论。

三、经济控制论模型

“经济控制论”一词是在1952年巴黎召开的一次讨论控制论问题的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的,以后30年,在许多控制理论家、经济学家、数学家的共同合作努力下,经济控制论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并于1975年在布加勒斯特召开的第三届国际控制论与系统大会上正式确认为一门新兴学科。经济控制论模型通过建立模型,系统地分析国民经济系统及其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主要研究经济过程的调节和控制问题。它涉及到整个国民经济及其子系统,以及这些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联系和各系统中运行的一切过程和机制。

经济控制论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经济控制系统的结构理论。主要研究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可控性、可预测性等问题。系统稳定性是可控性和可预测性的前提,而可控性和可预测性又是决定经济系统能否实行最优控制的必要条件。第二,宏观经济系统的控制和调节。自20世纪60至7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和控制理论家合作研究这一领域的问题,其目的是保证整个国民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和协调发展。第三,微观经济系统的控制和协调。微观经济是指工厂、企业、公司等组织的经营活动所构成的经济系统。微观经济受到宏观经济的约束,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受到价值规律的控制和影响。用经济控制论的方法来研究微观经济的控制和协调,对于组织微观经济、促进企业发展、加速现代化管理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第四,经济大系统的递阶控制和分散控制。把国民经济分解成若干子系统,用递阶控制与分散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协调处理各子系统之间的动态关联,用直接控制与间接控制相结合的方式,使国民经济大系统的前馈控制、反馈控制和自适应控制能够有机配合,充分发挥经济规律的潜在控制作用,保证国民经济的宏观控制和调节达到最优控制和次优控制的目的。

四、系统动力学模型

系统动力学模型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福雷斯特教授创立的一种以反馈控制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手段,通常用以研究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的定量方法。如今,系统动力学模型已经成功地应用于企业、城市、地区、国家甚至世界规模的许多战略与决策分析中,被誉为“战略与决策实验室”。这种模型从本质上看是带时间滞后的一阶差微分方程,由于建模时借助于“流图”,其中“积累”、“流率”和其他辅助变量都带有明显的物理意义,因此可以说是一种布告同实际的建模方法。它同其他模型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它是用于处理长期性和周期性的问题。如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人的生命周期和社会问题中的经济危机等,都呈现周期性规律并需通过较长的历史阶段来观察,已有不少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其机制作出了较为科学的解释。第二,它适用于对数据不足的问题进行研究。建模中常常遇到数据不足或某些数据难于量化的问题,系统动力学借要素间的因果关系对极有限的数据及一定的结构仍可进行推算分析。第三,它适用于处理精度不高的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第四,它强调有条件预测。本方法强调产生结果的条件,采用“如果……则……”的形式,对预测未来提供了新的手段。

五、灰色系统模型

灰色系统模型是中国的邓聚龙教授首先提出的关于信息不完全或不确定的系统的控制理论。灰色系统模型将系统分为两类:一是本征灰色系统,这类系统没有物理原型,运行机制不明确,例如人文、经济、生态、市场等系统。二是一般灰色系统,这类系统有物理原型,但信息不完全,如工业控制系统。灰色系统模型强调信息的处理、生成和利用。基于信息利用和不断补充的思想,灰色系统可以白化(明确);基于信息生成的思想,对众多的白化客体可以做认识层次的升华,即白情况也可以灰化。基于信息的可补充性和认识的可深化性,灰色系统的任何结果都带有阶段性、局部性。阶段性和局部性必然导致解的非惟一性,集类的开性、结果的拓扑性和可构造性。将原始数据累加生成可获得灰指数(区间性的)函数。基于这类函数可以定义微分方程的背景值的平射性,有限与无限的相对性,并可定义指标拓扑空间的导数(即灰导数),从而可建立功能较强的微分方程模型。灰色系统模型的研究内容包括:系统分析、数据生成、建模、预测、决策和控制,已应用于军事、经济、工业、农业、生态、气象、地震、教育等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