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日本区域经济规划概况

日本区域经济规划概况

时间:2022-06-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日本区域经济规划概况一、资源全球化战略的内容日本是一个固定性资源极度稀缺的国家,其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极为贫乏。日本企业与外国公司合作进行地质调查也可以获得政府资助。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日本的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局面也出现了恶化。日本政府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十分重视,力求国土综合开发,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区域经济规划战略。

第二节 日本区域经济规划概况

一、资源全球化战略的内容

日本是一个固定性资源极度稀缺的国家,其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极为贫乏。日本国土在狭长的列岛中拥有大量的火山,火山中富含硫磺、石灰石、沙石等资源,但除此之外经济发展所需的其他各种重要矿藏资源都很缺乏。例如,煤在工业发展初期是极为重要的原料,虽然日本煤的储藏量并不少,但由于其存在的不利条件,开采成本极高,如今日本三分之二以上的煤都需要从国外进口,其他各种能源矿产和重要金属的进口依存度甚至超过了90%。作为“工业血液”的石油资源更加稀缺,导致日本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更大。

为了保证经济发展的需求,日本政府制定了系统的全球资源战略,对利用国外资源进行长期规划。

(一)实施海外矿产勘查补贴计划,建立境外矿产资源基地

日本作为一个经济发达、资源极端贫乏的岛国,深刻意识到资源过分依赖进口会令其经济非常脆弱。为了保障资源的长期稳定供应,日本组织各种团体,以经济援助为前导,以各种名义向世界各地派遣事业调查团,收集包括资源信息在内的各类信息。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行海外矿产勘查补贴计划,鼓励境外开矿,获取全球资源。海外矿产勘查补贴计划主要通过金属矿业事业团和海外经济合作基金等机构实施,对日本公司开展海外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及矿山基本建设提供资助或贷款担保。日本政府还通过财政、税收、金融、外交等手段,鼓励国内矿业企业与国际投资机构、跨国矿业公司及资源公司加强合作,广泛参与全球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以谋求建立稳定的矿产资源基地。

金属矿业事业团用政府提供的补贴费,在国外可能贮存有大型优质矿床的地区进行区域地质调查,查明有望的矿床赋存区后交矿业公司继续进行勘查。在这一阶段,日本政府发放补贴的标准是钻探和坑道工程补贴1/2,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调查补贴2/3。矿业公司进一步找矿时,可通过海外经济合作基金会获得政府贷款。日本企业与外国公司合作进行地质调查也可以获得政府资助。

金属矿业事业团对在国外从事金属矿产勘查的日本企业提供的资助分为普通贷款、特种贷款(勘查成功找到矿后要求偿还)和投资三种。普通贷款以铜、铅、锌、锰、铬、钨、镍、钼和铝土矿为资助对象,资助比例为50%-70%,利率5.15%,偿还期最长达20年。特殊贷款对铀矿和稀有金属矿资助比例是50%-70%,利率也是5.15%,偿还期最长达26年,如果勘查项目失败,可免收部分或全部本金。投资一般采用购买矿山股权的形式,投资矿种主要是铜、铅、锌、镍和铀,投资比例原则上为日方负担的勘查项目总费用的50%,特殊情况下为70%,项目获得成功后,金属矿业事业团以适当价格处理其拥有的股权。

日本企业在境外开矿从本国中央银行和进出口银行贷款时,金属矿业事业团出面做担保人,仅收0.4%的担保费。政府从产业投资特别账项中支付事业团担保的资金。此外,日本海外经济合作基金会也可为日本公司在境外的矿产开发活动提供贷款。

正是通过海外矿产勘查补贴计划,日本在许多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建设了一批海外矿山,保障了矿产资源的稳定供应。

(二)建立战略资源储备制度

日本的矿产战略储备始于1983年10月,开始时储备对象为石油和稀有金属中的镍、铬、钨、钴、钼、钒、锰,后来逐步扩展到稀土原料,甚至煤炭和砂石。矿产储备分为国家储备和民间储备两种,迄今为止已由国家预算支出307亿日元。稀有金属储备目标为国内60天的消费量,国家和民间各占70%和30%;石油(包括原油和成品油)的储备目标为5至6个月的国内消费量,其中,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有10座,5座建在陆地上,2座建在海上,还有2座是利用地下岩穴储油,总容量达4 000万立方米。

其实日本不仅注重稀缺资源和战略资源的储备和节约,对于其他资源,哪怕是国内当前比较充裕的,日本也尽可能利用全球资源,而将国内的资源保护和储备起来。比如日本的森林覆盖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高达64%,虽然森林资源相当丰富,但是使用的一次性筷子却有97%依赖进口,其中从中国进口的一次性筷子占全部进口量的99%。日本每年用于生产一次性筷子的木材仅占日本全国木材消耗量的0.3%。日本在生产一次性筷子时,采用的都是那些为了改良森林生长环境而“间发”的树木和用于建筑、家具生产等木材的下脚料。用过的一次性筷子也不会扔掉,而是由专人负责回收,然后加工制造成纸张和火力发电用的燃料。

二、资源全球化战略带来的不利影响

日本是一个能源、矿产资源极度匮乏的岛国,明治维新后的一百多年工业的高速发展更加剧了本国资源耗竭的速度。对此日本推行全球资源战略,从国外大量进口经济发展所需的原料、燃料,正是这种全球资源掠夺型的经济规划使日本克服了资源稀缺的桎梏,一跃成为第二大世界强国。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日本的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局面也出现了恶化。

由于资源极度匮乏,日本经济发展所需的大量原料、燃料都必须从外国进口,太平洋沿岸有许多优良的港湾,所以这些地区自然吸引了大量工业和资金聚集,于是形成了包括京滨、中京、阪神、濑户内海、北九州五大工业地带及其周围16个县的太平洋沿岸带状工业地区。这一地带的发展是战后日本迅速崛起的关键,大大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过密区”的形成也给日本政府带来了一个长期难以解决的棘手的问题。日本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十分不平衡,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严重的“过密区”和“过疏区”。“过密区”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的工业地带,这些地区人口过稠、环境恶化、工业企业密布,经济发展空间面临很大的限制;而北海道等“过疏区”人口稀少,经济发展速度和人均收入水平都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

日本政府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十分重视,力求国土综合开发,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区域经济规划战略。1950年颁布了“特定地区开发计划”,希望借鉴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成功经验,开发资源、振兴产业、保全国土、防止灾害等,但是由于资金短缺、项目过多等原因,整项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1962年政府又颁布了“全国综合开发计划”,该计划强化了向心型区域经济结构,成为“过密”、“过疏”两极分化加剧的罪魁祸首。随后1969年日本政府颁布了“新全国综合开发计划”,该计划将东京、大阪等大中心城市连接形成日本列岛的主轴,然后以这七大城市以及地方中心城市为核心,建设“广域生活圈”。日本政府希望将全国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进行国土的综合开发,但是由于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变化,以及大规模开发引起人民的反对,该计划最终仍遭搁浅。在1977年的“第三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和1987年的“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中,日本政府致力于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情况,力图缩小“过密区”和“过疏区”之间的差距,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日本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