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区域经济规划的指标体系

区域经济规划的指标体系

时间:2022-06-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系统作为其中的一个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相互影响,因此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力求具备典型性、导向性、完备性、广泛的涵盖性和高度概括性。

第二节 区域经济规划的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是描述和评价某种事物的可度量参数的集合,区域经济规划的目标、内容、基本思路与规划方案必须通过一系列指标量化和具体化,形成指标体系。所谓规划指标体系,是指直接反映目标、内容等不同属性特征的、按隶属关系和层次原则组成的有序集合。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对区域发展整体状况综合评价的依据和标准,编制区域发展规划、确定规划目标的基础和前提。

一、指标体系设立的原则

区域经济规划涉及的面很广,必须考虑到区域内部的所有各类要素和区域之间的关系。反映这些内容的指标可能很多,很复杂。对我们来说,运用指标进行分析的前提是设立这些指标。在设置规划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一下原则:

(一)简明科学性原则

任何指标体系的涉及,如果不注意科学地筛选和压缩指标数量,就会产生指标数目过大的问题进而使人们难以把握采用。因此,在构建本区域经济规划指标体系时,应避免指标数量过大。换而言之,相对完备的情况下,指标的数目尽可能地简约和压缩以便于实际应用和操作。

因此在指标选取过程中可以尽量选择那些概括性强、所代表的信息量大的指标。在强调指标间有机联系的同时,应避免元素之间的交叉重复与包罗万象以降低信息的冗余度。

(二)系统整体性原则

区域系统是组成因素多、结构层次复杂,各子系统相关联系紧密的复杂的系统。经济系统作为其中的一个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相互影响,因此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力求具备典型性、导向性、完备性、广泛的涵盖性和高度概括性。应当能比较好地反映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即要让那些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关的内容都能在指标体系中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使评价目标和评价指标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层次分明、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完整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使构建的指标体系能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真实状况和水平。

(三)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原则

规划指标体系必须适用于不同的区域,各项指标的含义、统计口径和使用的范围对不同区域必须一致且具有可比性,因此需要一些定性指标来反映;所有选择的指标要能够根据测量标准进行量度使规划力求精确便于量化,因此需要用定量指标来描述;指标体系在应用中也必须简单明了,以利于不了解指标体系建立过程的人员操作使用;同时,整个应用过程力求方便简洁,以求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

(四)灵活可操作性原则

区域经济规划是一种动态过程,客观上要求编制动态性的规划指标体系。其具体含义是指所选择指标既能反映以往区域发展的历史状况和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又能对区域发展现状作出客观的描述和评价,还能对未来区域发展作出预测,不同时期的指标体系必须适应特定时期区域发展规划的要求,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应用中应具有必要的灵活性,以方便处于不同发展、不同层次的评价对象操作使用,指标应具有一定的灵活变通性,使得同一时期不同区域的指标体系除满足可比性原则外,还可依据需要进行动态调整,构建适合本区域发展的规划指标体系。

总之,在设置和筛选指标时,必须坚持上述原则的统一。除此之外,为使设置的指标体系更加充分地体现跨世纪区域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在设置指标时还必须注意以下几大方面的问题:正确协调好规划目标与指标之间的支配关系,注重指标体系的弹性,以确保规划目标体系的弹性,提高规划的机动性和应变能力;正确协调好区域之间的关系,始终将区域可持续发展贯穿于指标体系设计的全过程之中;合理安排指标体系中的顺序与层次关系等等。

二、指标体系设立的基础

伴随着世界性社会指标运动的兴起,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已建立了与区域经济规划相关的总体指标体系和专题性指标体系,构成了建立区域经济规划指标体系的重要基础。

(一)国际基础

1972年,联合国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框架,涉及社会、经济、环境、资源、制度等领域共约136个指标。其中驱动力指标45个,它可以表征那些造成发展不可持续的人类活动和消费模式或经济系统的一些因素;指标状态59个,用以表征可持续发展过程重点的各系统的状态;响应指标42个,用以表征人类为促进发展进程所采用的对策。这三大类指标就形成了驱动力-状态-响应的指标体系框架,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的区域发展指标体系。

1995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创立人文发展指标体系,该体系由预期寿命、教育水准、生活质量三个基本变量组成,目的是比较世界各国发展状况。该指标虽然得到各国认可,但对指标变量的选择与计算尚争议,指标的预测功能也有待改善。

1995年,世界银行提出了以“国家财富”或“国家人均资本”作为度量各国可持续发展程度的依据,它的新指标体系包括自然资本、人造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四个部分,否定了传统的以生产资本为依据来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尤其强调了涵盖社会赖以正常运转的组织、文化凝聚力和共有信息等方面的社会资本的重要性。但由于社会资本的计算方法没有解决,其应用性受到限制。

(二)国内基础

我国许多专家学者顺应国际上指标体系构建的浪潮,从不同侧面分别研究探讨与规划有关的指标体系,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课题组提出的可持续发展体系。该体系从中国国情出发,以《中国21世纪议程》为依据,在跟踪分析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政策,由经济、资源、环境、社会、人口、科教六个子系统构成。其特点:一是强调可操作性,指标必须以可以或可能获得的数据为基础;二是指标具有宏观性、综合性,能从总体上反映、描述国家级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和趋势;三是每一个子系统确定指标的主要依据为《中国21世纪议程》的内容要求。

毛汉英设计的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以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思路为基础,由经济增长、社会进步、资源环境支持和可持续发展动力4个一级层次、15个二级层次和90个三级层次的指标构成,其特点:一是将经济增长放在首位,采用AHP法赋予的权重最高为0.32,次为社会进步0.28,资源环境支持0.22,可持续发展能力0.18;而且在指标体系中新增了集约化程度指数、效益指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三是系统性强,易于理解,有着较强的可操作性,是一套比较成功的指标体系。

由郝晓辉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该指标体系由社会、经济、资源、环境4个一级层次和80个二级层次指标构成,其特点是将社会发展指标摆在首位,经济指标放在次位;其二是在指标体系中新增加了人口政策、经济政策、环境政策等定性的政策指标;其三是采用了ECCO定量分析方法,分析了自然资源消耗与生产增长的相互关系,并构建了由12个指标构成的非货币指标体系,即人口及变化;第一、二、三产业资产及变化率;第一、二、三产业产出;第一、二、三产业资产形成率;发电站、水力资源需求及供给;其他自然资源需求与供给;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产出;土地森林面积及变化率;生活物质水准。

由刘兴慧、朱孔来设计的区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实力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资源力、基础设施水平、经济实力、社会发展水平和科技实力5个一级层次、21个二级层次和106个三级层次的指标构成,其特点:一是运用系统依存的相对原理从定性角度出发,并与定量判断结合的系统构建指标体系,强调资源是构成综合实力的最基本要素,经济是综合实力的中坚力量,科技是综合实力构成中有先导作用的要素;二是在指标体系中突出了基础设施和科技进步对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三是采用线性加权函数法和模糊隶属度函数对各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处理和量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