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规划

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规划

时间:2022-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规划是对特定地区的综合要素整体分布的全盘安排,也是区域经济规划的第一步。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组成部分是各类社会经济活动。在进行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规划时,应当注意中心区与外围区的关系,以及中心区促进带动外围区发展的途径和相关的政策安排。确定特定区域的经济增长中心是区域经济空间规划的第一步。区域经济的发展轴是由交通线、通讯线路、能源供给运输线等构成的主要轴线,区域的经济增长中心

第一节 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规划

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规划是对特定地区的综合要素整体分布的全盘安排,也是区域经济规划的第一步。从理论的角度,区域空间结构理论是基于区位理论而发展出来的,虽然沿用借鉴了区位理论的部分研究方法,但是它着眼于空间各个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以使经济活动在空间内合理地分布、组合、发展。因此,通过对特定区域的空间结构分析和规划,可以最大可能实现各个经济要素的空间优化配置,也能够为该区域的分区指导政策提供依据。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要素及系统

合理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规划基于对区域空间的正确认识,因此有必要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要素及系统。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要素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组成部分是各类社会经济活动。这些经济活动是以集中空间形式表现出来的。区域空间结构的要素主要有节点、轴线、网络、域面。

1.节点

在特定的区域范围,经济活动的内聚力产生极化作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向某一中心聚集,这个中心即为一个抽象的节点。节点是区域空间最基本的要素,它是组成轴线、网络、域面的基础,同时也是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重点。

一般而言,节点有四个特征:一是节点的位置很明确。即每一个经济活动中心都有其确定的自然地理位置,能够在地图上通过经纬度明确表示节点所在位置。二是节点有形状和大小,其面积、周长等可以度量。由于不同地域的特点,节点的形状也有所不同。通常,山地、丘陵或沿河区域的节点大多呈带状,而在平原地带的节点可能呈现同心圆形状。三是节点本身也是一个存在明确功能分区的系统。一个节点内部存在商业区、工业区、居民区、行政区等功能区域,而这些内部分区的分布和发展则取决于该节点的聚集作用和增长规模。四是一个区域内可以有几个节点,并且各个节点的质量可以用特定的指标进行衡量。正因为一定区域内节点的数量可数,质量不同,因此各个节点之间存在不同的空间相互关系,如从属、互补、依附、松散、排斥。

2.轴线

轴线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某些经济活动负责连接各个节点并呈线状分布,例如交通线、能源供给运输线、通信线路等。轴线与节点是紧密相连的,事实上轴线是区域内的主要基础设施,为区域经济提供基本条件。轴线连接固定的起点和终点,其长度取决于联结的节点之间的距离。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在一条轴线上会出现多个节点,那么这条轴线就成为区域内的发展轴。

3.网络

区域空间网络是由节点和轴线相互连接形成的。单一的网络有交通网、通信网等。综合网络则包括各个不同质量等级的节点和轴线,通过传递人流、技术流、信息流、资金流、商品流等组织区域内的经济活动。

一般而言,网络的分布形式有放射状网络(节点为枢纽,多条轴线由该节点向外伸展)、扇状网络(主要位于港口地区)、轴带网络(以交通线路为主轴带连接各个节点)、环状网络等。

4.域面

节点、轴线和网络存在的空间基础是域面,是经济活动的面状分布。域面的空间范围和其内部要素分布受到节点、轴线、网络相互作用的影响。域面作为经济活动的场所,其发展水平越高,规模越大,节点、轴线和网络的分布就会越密集,空间结构的功能会更趋完善。

按经济活动的不同,域面的类型有以农牧业、林矿业、旅游业、加工业、综合产业为主等五类。不同类型的域面,其节点分布、网络规模、空间结构层次都各不相同。

(二)区域空间结构系统

节点、轴线、网络和域面在区域经济中发挥不同作用,其中,节点起主导作用,轴线起联结作用,网络是节点与轴线的组合,域面起基础作用,区域经济的空间规划就是要协调各要素的关系。空间要素的不同组合形成各类空间系统,每一个系统又有各自的特色。

1.节点系统

节点系统是由各个节点组成的空间系统。一般而言,节点系统表现为城镇体系或村镇体系。各个节点之间关系复杂,形成具有内部等级规模的系统。

2.网络系统

网络系统是轴线与轴线、轴线与节点、轴线与域面组合形成的。其中,轴线与轴线结合形成网络基础设施子系统,包括交通通信网络、电力网路、能源供给运输网络等。轴线与节点结合形成经济枢纽子系统,包括交通枢纽和工业枢纽。轴线与域面组成区域内的产业子系统,如作物带、工矿带、工业走廊等。

3.城市——区域系统

城市——区域系统是节点和域面组成的,一般包括城镇集聚区、城镇经济区等。区域经济规划要解决的重点之一就是城镇和周边农村的系统关系。

4.宏观地域系统

宏观地域系统是域面和域面的结合,即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关系,包括基本经济区、经济地带等。

二、区域空间的类型

由于区域的不同性质和位置,区域按其自身特点分为不同的区域空间类型。通过区域空间分类,有利于分区政策制定、产业选择,从而具体指导区域的发展。

(一)中心区与外围区

中心区和外围区是按照区域的不同位置划分的。中心区是集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因素于一体并且处于优势地位的地区,拥有大部分的科技力量和企业,其集中发展通常能够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外围区次于中心区,处于被领导被影响的地位,其发展需要大量投资和技术以改善区域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心区与外围区相互作用,彼此会有部分重叠,两个区域的边界处于不断变化中。

中心区和外围区通常以人均GDP为标准进行判断。在进行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规划时,应当注意中心区与外围区的关系,以及中心区促进带动外围区发展的途径和相关的政策安排。

(二)工业区与农业区

按照区域的产业构成,可以把区域划分为工业区和农业区。工业区包括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地区,农业区以农业生产为主。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工业区与农业区的划分并不能笼统地代表各个区域的发达水平。

三、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规划的步骤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规划是对特定区域的整体安排和布局,要考虑综合要素的整体分布,主要有五个重要的步骤。

(一)确定区域经济增长中心

确定特定区域的经济增长中心是区域经济空间规划的第一步。由于存在不平衡增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一般采用集中投资,特别是投资于中心城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产生较高的投资效益,从而促进带动各产业发展。

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首先应该具有一定的人口规模,从而达到一定的经济规模。一般而言,大城市的消费能力大,市场发展良好,吸引力大,其影响辐射范围广,能够带动区域内消费发展。其次,区域经济增长中心要拥有先进的经济服务和管理体系,包括良好的基础设施、行政能力、金融财政、信息网络等。

确定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并不意味着要使这个中心成为“全才”,而是要注重其特有的资源和发展能力,实现专业化生产,同时向周边区域开放市场,这样才能通过发挥经济增长中心的带动作用,带动周边市场发展,加大区域间经济交流,实现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

事实上,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可以不止一个。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可以设立两个及以上的中心,同时可在主要中心外围建设副中心,从而使经济增长圈扩大,提高经济总量

(二)确定区域经济的发展轴

区域经济的发展轴是由交通线、通讯线路、能源供给运输线等构成的主要轴线,区域的经济增长中心一般位于发展轴之上。区域经济规划要重点考虑发展轴的经济聚集和未来发展。

区域经济的发展轴关系到区域经济增长中心与外围区域的联结与交流,同时也是区域经济聚集的主要轴线。确定发展轴时,应该考虑到区域空间发展的要求和生态环境的约束,产业空间分布、城镇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要素都要整合。

(三)协调中心区与外围区的关系

确定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和发展轴之后,就要考虑中心区与外围区的协调问题,在大力发展中心区的同时,要促进中心区与外围区的有机结合,使中心区的经济技术向外围区扩散。

(四)规划产业布局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规划的第四步是进行产业布局的规划。产业发展支撑着区域经济的增长,产业的发展也需有一定的空间分布。随着经济聚集和专业化发展,产业聚集形成产业园,主要的产业园类型有:一般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出口加工区等。产业园的布局要求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环境,一般都靠近机场、港口、高速公路等,同时要靠近市场。另外,还要有完善的第三产业支撑。不同的产业园对布局要求也有所不同。例如高新技术工业园区的布局要考虑到周边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分布,还要考虑投资环境的完善。

建设产业园,规划产业布局,要考虑到区域发展的要求,适应区域发展水平,而不是盲目地占用土地,污染环境。

(五)确定其他功能区

完成主要产业布局之后,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规划的最后一步是根据区域的特点,确定其他功能区的分布,主要包括农牧区、旅游区、生态保护区等。

在区域经济的空间规划各个步骤中,应当重点解决的是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的建设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必须根据不同的区域空间结构提出针对性的建设发展策略。另外,在进行区域经济的空间规划时,要避免无序蔓延的问题,防止过度开发,控制地带之间的建设活动。有序的空间结构才能保证区域经济的正常发展。另外,要充分考虑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使污染性工业远离水源,并制定相应的政策以规范企业行为。

北京市于2004年提出其新的“两轴——两带——多中心”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规划方案。其中,“两轴”包括传统的中轴线和长安街的延伸,重点在保护和发展,体现北京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职能。“两带”分为东部发展带和西部生态带。东部发展带包括怀柔、密云、顺义、通州、亦庄、廊坊、天津,基本规划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各项需求。西部发展带包括延庆、昌平、沙河、门头沟、良乡、黄村等,与北京西部山区相连,是北京生态的屏障,这一带的经济发展要以生态保护为前提,重点在高新技术等环保产业。“多中心”包括CBD、奥运公园、中关村等,分别承担不同城市功能。在“两带”上建立若干新的节点,吸纳城市产业和人口,起到分流功能。这一新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有利于北京市疏散旧城,整合城镇,协调发展,从而达到中心——副中心结合的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