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项目后评价的内容

项目后评价的内容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项目目标后评价主要包括以下两项工作。施工中的重大变更包括工程项目范围的变更、重大的设计变更以及重大的施工方案变更等,应评述变更的内容以及对建设工期和投资的影响。施工质量控制后评价应评述实际工程质量指标与设计或合同文件规定存在差异的原因,工程质量能否保证项目投产后正常运行,曾发生工程质量事故的原因、处理情况及造成的损失等。

5.2.1 项目后评价的内容

从评价内容和对象上看,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包括项目目标后评价、项目前期工作后评价、项目实施阶段后评价、项目管理后评价、项目经济后评价、项目影响后评价、项目持续性后评价。这些评价的内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其中一些评价内容相互交叉,形成了一个项目后评价的有机整体。

5.2.1.1 项目目标后评价

评定项目立项时原来预定目标的实现程度,是项目后评价所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之一。项目目标后评价主要包括以下两项工作。

1.分析判断项目目标的实现程度

项目后评价要对照原定目标完成的主要指标,检查项目实际实现的情况和变化,分析实际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判断目标的实现程度。判别项目目标的指标应在项目立项时就确定了,一般包括宏观目标,即对项目所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影响和作用。

2.分析评价项目原定决策目标的正确性、合理性和实践性

有些项目原定目标不明确,或不符合实际情况,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如政策性变化等。

5.2.1.2 项目前期工作后评价

项目前期工作后评价是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项目前期的规划设计、立项决策对项目建设的成功与否具有决定意义,决策和规划设计的失误,可能是最大的失误。因此,在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中加强对规划设计和立项决策后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根据土地整理项目竣工后历年的实测资料和发现的问题,进一步核查项目区原来的土壤、水文、气候、地质条件等资料,其工作方法和程序如下。

(1)全面搜集了解被评价工程的规划设计(含修改设计)文件和资料,项目立项决策(含修改设计后的审批决策)文件和资料;规划设计所依据的土壤、气候、地形、水文、地质、社会经济、环境等基本资料。

(2)根据被评价工程的特点,对工程的建设任务、建设规模、主要工程内容和总体布置方案以及规划设计所依据的自然、社会和经济资料等,逐项进行分析、复核和评价,并总结经验教训和提出改进意见。

(3)对被评价工程立项决策的条件、依据和程序进行分析和评价,总结经验教训。

(4)编写规划设计和立项决策后评价报告,该报告可作为项目后评价总报告中的一部分,亦可作为专题的后评价报告,其内容和繁简程度可根据不同要求区别对待。

5.2.1.3 项目实施阶段后评价

这里所指的土地整理项目实施阶段,即自工程开工到竣工验收的整个时段,是工程财力、物力集中投放和固定资产逐步形成的时期,对工程能否安全运行、发挥效益起着关键作用。工程的质量及效益如何,是检验工程决策及建设实绩的标准。在叙述土地整理项目工程原来的施工组织设计的基础上,调查研究实际施工情况和竣工、验收报告是否符合施工组织设计要求,实际施工过程有无改进和不足之处,工程质量有无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合理化建议

项目实施阶段后评价的目的,在于分析问题,总结经验,以利于今后在工程建设中进一步提高组织管理及施工技术水平。同时,可作为同类土地整理项目的借鉴,并为国家有关部门对土地整理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土地整理工程项目主要分为施工准备、施工和竣工验收等阶段,后评价工作可就各阶段收集研究有关资料,分别进行评述。

1.施工准备后评价

施工准备是建设项目施工前的基础工作,施工准备工作充分与否,直接影响到项目建设能否按期完成、能否有较好的工程质量以及较低的投资,其后评价内容包括开工条件、施工组织机构、施工组织设计等。

2.施工后评价

施工后评价包括施工中的重大变更、施工进度控制、施工投资控制和施工质量控制等内容。

1)施工中的重大变更

施工中的重大变更包括工程项目范围的变更、重大的设计变更以及重大的施工方案变更等,应评述变更的内容以及对建设工期和投资的影响。

2)施工进度控制

施工进度控制是指在施工中定期检查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差别,分析差别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工期目标的程度,及时采取措施调整进度计划。进度控制直接影响工期目标的核定和工程效益的发挥。

施工进度控制后评价应评述各单项工程实际开、竣工日期以及工程进度与计划对比的差别,提前或推迟的原因和补救措施,工程总工期变化的情况及原因分析。

3)施工期投资控制

施工期投资控制是指在工程建设实施阶段中把建设投资控制在批准的投资限额内。施工期投资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审核分部分项工程清单和单价及拨款计划,做好预付款和工程价款结算的控制工作。

投资控制后评价主要是评述工程建设资金来源、到位和使用控制的情况及其对工程的影响,施工中各项设备购置、物资消耗、定额、实际完成工程量、折旧费及各项管理费以及工程总投资与计划存在差别的原因。

4)施工质量控制

施工质量控制是指进行质量预测和动态控制,以保证工程施工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施工质量控制的主要工作:确定工程质量控制流程,完善质量监督组织,控制影响质量的因素,包括人员、材料、设备、施工程序及方法等;抓好质量检验,落实检验方法;对分部施工工程、隐蔽工程及时组织验收。

土地整理项目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对整理项目的土地平整工程、防洪与排涝工程、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农田道路工程、农业生态防护及林网配套工程等方面的质量控制,具体内容如下。

(1)土地平整工程质量控制。其中包括田面高程设计是否满足农地耕作的实际要求,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理化性状是否达到预期的标准,并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田块宽度与田块方向是否有利于农地的耕作与农业生产等。

(2)防洪、排涝及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质量控制。其中包括防洪、排涝工程是否达到预期的防洪与排涝效果,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是否达到预期的灌溉效果,各级排、灌系统在实际使用中是否配套,防洪、排涝及灌溉工程设施的有效利用情况是否和预期相符,防洪、排涝及灌溉水利工程的损坏率及维修率是否与预期相符等方面。

(3)道路工程质量控制。其中包括道路和桥涵的宽度、强度、坡度、标高是否符合农业生产的实际要求,道路和桥涵的实际利用率、利用强度是否与预期相符,道路和桥涵的维护费用是否超出预算等方面。

(4)农业生态防护及林网等配套工程质量控制。其中包括林带的方向、宽度、间距等是否起到预期的防风固沙效果,树种结构、树种选择是否达到预期的生态效果,种苗的成活率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

施工质量控制后评价应评述实际工程质量指标与设计或合同文件规定存在差异的原因,工程质量能否保证项目投产后正常运行,曾发生工程质量事故的原因、处理情况及造成的损失等。

3.竣工验收后评价

竣工验收是项目建设施工周期的最后一道程序,也是工程项目投入运用的标志,其目的是全面核查工程的完成数量和施工质量,明确合同责任,检验设计、施工水平。

竣工验收后评价应评述工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的程序及组织机构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竣工验收是否遵循规定的验收标准,各项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工程项目招投标等有关合同执行情况,收尾工程和遗留问题的处理情况,各阶段单项工程验收结果,竣工决算投资超支或节余的原因分析等。

4.工程建设后评价结论及建议

1)后评价结论

根据前述对工程建设各分项的评价意见,综合扼要地提出对项目的工程建设后评价意见,作为整个项目后评价意见的一部分。工程项目在建成以后,如有加固、改建、扩建,其工程建成后评价意见应包括其内容。

2)建议

针对项目中工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如何改进工程的施工组织和技术措施提出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3)经验教训

结合对工程建设后评价中有关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供有关部门参考。

5.2.1.4 项目管理后评价

项目管理后评价是以项目竣工验收和项目效益后评价为基础,结合其他相关资料,对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管理工作进行评价。着重研究历年的经营管理情况,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办法和措施,如分析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的权属调整方案是否切实可行等。最后对整个土地整理项目提出后评价结论和建议。

由于项目的组织机构及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是项目成败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使得项目管理自然成为项目评估的组成部分。土地整理项目管理后评价以项目竣工验收和项目效益后评价为基础,结合其他相关资料,对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管理工作进行评价。其目的是通过对土地整理项目各阶段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形成项目管理情况的总体概念。通过分析、比较和评价,了解目前项目管理的水平。通过吸取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以保证更好地完成以后的土地整理项目管理工作,促使项目预期目标更好地完成。土地整理项目管理后评价内容包括管理机构、养护管理、生产管理和安全管理等,应根据工程管理运用的实际情况,收集研究有关资料,分别进行评述。

1.管理机构后评价

工程的管理机构应根据工程任务和管理职能设置。后评价应评述管理机构的隶属关系、机构设置的层次、人员编制、岗位职责、工作制度等是否符合事企分离、养管分离及整编定岗等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管理机构的运作是否良好。

2.养护管理(即工程后期管护)后评价

工程养护管理的工作任务是对工程进行检查观测和维修养护,掌握工程动态,消除工程缺陷,进行环境美化及水质监测等工作。养护管理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管理设施、检查观测、维修养护、资金管理等。

3.生产管理后评价

生产管理后评价是指在项目投入营运,土地整理影响和效果初步显示出来后的某个时点,与项目区整理前土地生产条件相比较,对项目区土地生产的实际条件进行评价,以明确在一定的利用方式和管理条件下,通过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是否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是否提高了土地生产能力,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了土地生产能力等问题。影响项目区土地生产能力的因素主要有光、温、水和土壤条件4大类,其中光、温两大因素主要与田块大小、田块走向设置、田面坡度和坡向设置等有关;水分条件主要评价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前后,项目区土地灌溉面积是否增加,灌溉保证率是否提高,洪涝灾害是否得到有效防治,灾害损失是否减少,作物生长的水分条件是否得到改善等;土壤条件主要评价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前后,项目区土壤的耕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孔隙度、土壤酸碱度等土壤理化性状指标在多大程度上更利于作物生长,土壤肥力是否得到提高,土壤障碍因素是否消除等。通过对上述几个方面的对比评价,找出因土地整理项目实施使项目区土地生产条件发生的变化及其变化程度,在相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措施条件下,评价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对土地生产能力的影响。

4.工程安全后评价

工程安全是工程管理的主要任务和可持续运行的基本条件。安全后评价的目的是验证工程项目安全运行的可靠性,并发现不安全因素,以利于消除隐患,完善管理。后评价工作中除了在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后评价部分对影响工程安全的设计方案和施工质量问题加以述评之外,在工程管理后评价中,应在此基础上,分析工程运行的工况并进行必要的复核计算,对工程各类建筑物,如渡槽、桥梁等的安全进一步评述。安全后评价的方法是收集有关资料,分析运行工况,进行复核计算,经过综合分析,最后提出评价意见。

5.2.1.5 项目经济后评价

土地整理项目经济后评价是在项目实施营运期间的特定时期,对项目实际发生的各种收入、成本、利润等方面进行核算和平衡,分析项目实际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与项目预期的成本、收入、利润相比较,找出项目营运过程中的实际成本、收入与项目预期目标的差异,分析导致该差异产生的原因,以便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善项目经济状况和改良类似项目决策的措施建议,促进该项目或拟建项目提高经济效益。

项目经济后评价不仅包括对项目相关的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等财务核算和分析,而且还应从全社会的角度,对项目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进行核算和分析,即项目经济后评价包括项目财务后评价和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

1.项目财务后评价与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的区别

土地整理项目财务后评价与土地整理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的关系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投资项目后评价,它们共同构成了土地整理项目经济后评价。作为不同层次的两种评价,土地整理项目财务后评价和土地整理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评价角度不同

土地整理项目财务后评价是从项目本身考察财务资金流动状况、盈利能力或清偿能力,分析项目各项财务指标的完成程度及引起项目财务指标差异的原因,属于微观层次的后评价;土地整理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则是从国家或全社会的角度,核算国家或社会为项目的实施付出的代价以及项目为国家或社会的贡献,属于宏观层次的后评价。

2)评价的标准不同

土地整理项目财务后评价主要以土地整理项目的净利润或投资回报率为评价标准,当投资项目净利润或投资回报率大于目标时,认定项目投资达到预期效果;土地整理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则是以土地整理项目对国民经济作出的贡献大小,即社会净产值(国民收入)或社会纯收入为评价标准,当项目所产生的国民收入或社会纯收入大于目标收入时,认定项目投资达到预期效果。

3)评价涉及的范围不同

土地整理项目财务后评价对土地整理项目直接发生的收入和成本进行对比分析;土地整理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除计算和分析项目直接费用和效益外,还对项目引起的间接收入和间接费用,即难以用货币计量的外部效益进行计算和分析。

4)费用和收益的划分标准不同

土地整理项目财务后评价是根据土地整理项目的实际收入、支出情况,计算项目的净现金流量,评价中要考虑通货膨胀、税金、利息等要素;土地整理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则根据土地整理项目所耗用的社会有用资源和项目对社会提供的有用产品和服务来计算项目的费用和效益,评价过程中不考虑利息、利税和折旧等社会内部的转移支付,也不考虑项目的沉没成本。

5)评价采用的参数不同

土地整理项目财务后评价对项目投入和产出的计算采用现行市场价格标准,以行业基准收益率或银行贷款利率作为折现率,采用官方汇率或调剂汇率进行不同货币的转换核算;土地整理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则采用根据机会成本和供求关系确定的影子价格为标准,以国家统一规定的社会折现率和影子汇率计量项目的费用和效益。

土地整理项目财务后评价从微观角度出发,比较分析项目的盈利能力的实现程度。而土地整理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则是从宏观社会的经济角度出发,比较分析项目对社会经济贡献的实现程度。

2.财务后评价

土地整理项目财务后评价是在微观项目基础上,在国家现行会计制度、税收法规和市场价格体系下,计算项目收入与成本,编制财务报表,计算财务指标,分析项目运行实际指标值与预期指标值的差异,提出改良项目财务状况、提高项目财务盈利能力的措施的过程。

在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中,财务评价是整个后评价中的重点。在进行评价时,其参数和计算方法应以《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及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为依据。

财务后评价是站在项目承担单位的角度,根据后评价时点以前各年项目实际发生的投入和产出,计算项目已发生的实际财务费用和实际财务收益,并依据国家规定的现行财税制度和价格体系,重新预测后评价时点以后至项目计算期终点各年将要发生的财务费用和财务效益,以综合考察项目更接近于实际的财务盈利能力和财务清偿能力等财务状况,并据以判别项目在财务上的成功与失败,总结经验和教训,提高拟建土地整理项目决策水平。

财务后评价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

项目财务后评价基本财务报表包括总成本分析表、单位成本分析表、损益表、贷款偿还期计算表、后评价财务现金流量表(全部投资)、后评价资产负债表等。这些报表都必须分段编制,即后评价时点以前有关数据必须据实填列;后评价时点以后有关数据必须在实际数据的基础上有根据地预测填列。此外,编制这些基本财务报表的同时,还必须把各报表中有关主要数据与财务前评价或评估对应报表的有关主要数据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2)财务盈利能力后评价

财务盈利能力后评价是指通过一系列评价财务盈利能力的指标来反映项目实际的或更接近于实际的盈利率。最主要的指标有后评价财务内部收益率、后评价投资利润率、后评价投资利税率等。计算出这些后评价指标后,还应该与财务前评价或评估的对应指标进行比较,计算相应指标的偏离率,并分析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复核项目现行的水价、电价的合理性,提出问题和建议。

3)财务清偿能力后评价

财务清偿能力后评价,主要通过后评价贷款偿还期、到期贷款偿还率等财务清偿能力指标来反映项目实际的清偿能力和清偿结果,并与财务前评价的对应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其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4)财务分析

对属于社会公益性质的土地整理,主要是调查研究该项目在运行期内各年实际的运行费用情况及存在问题,按国家有关规定重新核算维持项目正常运行需要的年运行费数额,研究提出解决运行费来源的建议,包括由政府补贴的资金数额及有关的经济优惠政策。

3.国民经济后评价

国民经济后评价是从国家整体角度,考察项目的费用和效益,并采用不同时期的影子价格、影子工资、影子汇率和社会折现率,对后评价时点以前各年度项目实际发生的财务费用、财务效益和后评价时点以后各年度预测的财务费用、财务效益进行高速计算,也就是根据后评价开始时已发生的实际数据和尚未发生的重新预测数据考察项目的效益和费用,并采用不同时期的影子价格、影子工资、影子汇率和社会折现率等经济参数,分析、计算项目国民经济的净贡献,评价项目的经济合理性,再与前评价进行对比,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对策与建议,以改善本项目的国民经济效益和提高今后新项目国民经济评价的水平。

国民经济后评价和财务后评价相同,也应以《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和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发布的相关文件、规范为依据,把财务评价中的重估投资和重估年运行费换算成影子投资和影子年运行费,效益也应按影子价格进行调整,并应注意采用与财务评价相同的价格水平年。

土地整理国民经济后评价是在财务后评价基础上进行的,具体步骤如下。

1)国民经济评价效益与费用的识别

土地整理项目国民经济评价应遵循统一的效益和费用划分原则,不仅计算项目的直接效益与直接费用,还要计算项目的间接效益和间接费用,即土地整理项目的外部效果。

(1)土地整理项目的效益。土地整理项目的效益分为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直接效益指土地整理项目本身得益的那部分社会贡献;间接效益也称外部效益,是指项目本身并未获得的那部分社会贡献。由于土地整理属于非营利的基础性项目,项目本身通常无直接效益。土地整理项目间接效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因土地整理项目实施使项目区群众得益的效益,这部分效益通过项目范围扩大化,已在财务后评价中进行了财务核算;二是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对项目区群众以外的社会贡献,如因土地整理引进和新技术向四周扩散,使周边地区群众获益,这种效益通常难以计量。

(2)土地整理项目的费用。项目费用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指用影子价格计算的项目投入物的经济价值。间接费用亦称外部费用,是指社会为项目付出了代价,项目本身并不需要支付的那部分费用,如项目区群众为获取增量收益而支付的增量费用(已通过项目范围扩大化,视为内部效益核算),或因土地整理造成水土流失而增加河道下游改良生态的费用支出等。

2)效益和费用的调整

效益和费用的调整包括效益与费用范围的调整、效益和费用数值的调整。效益与费用范围的调整是指剔除已经计入财务现金流量中的转移支付。效益和费用数值的调整是以影子价格调整财务后评价报表中的现金流入与流出,分为外贸货物价格调整、非外贸货物价格调整、特殊投入物价格调整3种,分别对固定资产投资、销售收入、经营成本与费用等进行调整。

3)国民经济效益费用流量表的编制

进行国民经济效益评估,一般只需编制国民经济效益费用流量表,分析国民经济盈利能力。国民经济效益费用流量表的编制,可以按照经济费用效益识别和计算的原则和方法直接进行,也可以在财务分析的基础上将财务现金流量转换为反映真正资源变动状况的经济费用效益流量。

4)综合指标计算与国民经济后评价费用与效益的识别

根据土地整理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费用与效益调整的内容、范围、方法,编制土地整理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费用与效益调整表,并根据费用与效益调整表计算的结果,对财务后评价的现金流量表进行调整,编制土地整理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费用效益流量表,该表的格式与财务后评价现金流量表相似。

土地整理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的指标设置,旨在反映土地整理项目对社会的贡献。通常设置经济净现值、经济投资回收期、经济内部收益率等3个指标,以反映土地整理项目国民经济的盈利能力。

5.2.1.6 项目影响后评价

土地整理项目影响后评价是指采用定量与定性的方法,准确地计量和描述因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给社会、生态、环境、景观、资源等方面带来的效益与效果,分析和评价土地整理项目的各种效果的实现程度,查明土地整理项目在社会、生态、环境、景观、资源等方面的外部效益,确定在未来土地整理项目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与隐患,以采取措施促使土地整理项目与社会相互适应,保证土地整理项目的持续生存与发展,并推动社会的持续进步。

土地整理项目实施效益不但包括项目内部效益,而且包括项目外部效益;既包括项目的经济效益,又包括项目实施对自然环境、生态、社会、景观等方面的影响效益;既有直接影响,又有间接影响;既有有利(正)的影响,又有不利(负)的影响,是多角度、多层次、全过程的评价。土地整理项目影响后评价的内容主要应包括社会影响后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资源影响后评价等方面,各方面又有其不同的后评价内容。

1.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

土地整理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是评价因项目实施造成的种种外部经济的或不经济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积极的,有利于经济社会健康、进步与发展,也有可能是负面的、消极的,不利于或阻碍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与发展;既有有形的社会影响效益,也有无形的社会影响效益;既包括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社会影响效益,也包括与经济活动无关的社会影响效益。因此,社会影响后评价是土地整理项目影响后评价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1)社会经济影响评价

这主要是从宏观和微观经济角度分析项目对国家、地区造成的外部影响效益,主要包括: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项目实施对群众收入水平的影响,项目实施对促进技术进步的影响,项目实施对就业的影响。

2)社会公平影响后评价

社会公平影响后评价必然和不平等问题相联系,包括经济的、社会的不平等和分配性不平等、关系性不平等,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整理后土地分配是否合理;土地分配方案是否影响项目的效益及项目的持续性;项目工程管护措施是否合理,是否影响项目的整体效益发挥及项目的持续使用;群众是否满意。

3)社会公众参与影响后评价

影响社会公众参与项目的因素主要有4方面:①项目组织机构;②项目的组织体制(包括政治环境、法律状况和政府法规);③项目组织者与公众的伙伴合作关系;④公众的需求层次。因此,公众参与要以项目能满足其生存和安全的需要。

土地整理项目影响后评价中,公众参与程度评价应当包括:评价项目区中不同利益群体参与项目活动的重要性,评价项目区中是否有某些群体被排除在公众参与之外,评价项目区公众参与项目的形式和方法,评价项目区群众对参与项目活动的积极性;评价项目区公众对参与项目活动的态度及其不利于项目实施的障碍因素等。

4)项目对减轻贫困的贡献评价

项目对减轻贫困的贡献不仅表现在项目的实施使项目收益人收入提高,而且包括住房环境、农民生产条件及其他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另外,项目的社会后评价还要同时考虑多少群体或个人对项目实施不满或反对等方面。

2.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

土地整理的目的在于全面兼顾人类对农产品需求的满足与资源环境的改善,使整个农业建立在符合生态、环境要素的基础上,促使环境、生态、能源与资源、经济与社会都处于良性循环之中。因此,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可能在较大程度上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但是,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同时打破了环境系统原有的结构和状态,是一个对环境系统要素激烈重组的过程。若进行土地整理时违背自然规律,违背环境系统本身运动的内在客观规律,则该整理过程也会带来环境恶化,甚至造成污染的可能。即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引起环境的状态与结构发生变化,可能有利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进一步发展,也可能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因此,需要通过对土地整理实施前后项目区环境系统的结构、状态及其环境要素进行比较评价,以最终确定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对农地环境是带来积极影响还是负面影响,并判断其影响程度。

土地整理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是对环境要素评价的过程,主要包括生产环境影响、农作物和周边植被生长的环境影响、民众生活环境影响。具体表现为:项目实施对生产环境的影响,包括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和城镇企业生产的工业化程度等;项目实施对农作物和周边植被生长的环境影响,包括农作物或周边植被生长所需要的土壤条件、水分条件和地形条件;项目实施对民众生活环境影响,包括民众劳动强度的改善程度、民众生活居住环境的改善程度等内容。

3.项目资源影响后评价

项目资源影响后评价属于社会影响后评价的范畴,可以看作项目实施的社会影响的一个分支,是项目的外部效益评价。土地整理项目以增加有效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缓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资源供需矛盾为主要目标。因此,对因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引起的社会资源质和量的增加(节约)的效益进行后评价,应是土地整理项目影响后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土地整理项目在资源节约方面表现出的外部效益,主要包括项目实施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节约水资源、能源、矿产资源等资源的数量,项目实施对资源的合理利用、综合利用、节约使用等。土地整理项目对自然资源影响后评价,主要评价项目实施在节约上述资源方面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分析影响项目达到预期目标的障碍因素,及应采取何种措施促使土地整理项目实现更高的土地开发及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5.2.1.7 项目持续性后评价

项目的持续性是指在项目的建设资金投入完成之后,项目的既定目标是否还能继续,项目是否可以持续地发展下去,接受投资的项目承担单位是否愿意并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继续去实现既定目标。项目是否具有可重复性,即是否可在未来以同样的方式建设同类项目。

项目持续性的影响因素一般包括:政策、管理、组织和地方参与、财务因素、技术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环境和生态因素、外部因素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