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设工程信息化

建设工程信息化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筑业的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之一,而管理的信息化又是实现全行业信息化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建设工程管理领域已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利用的渠道和网络,信息化水平有较大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的《2004—2012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了建

1.4 建设工程信息化

当前,计算机技术在各个行业被广泛应用,当然在建筑业也不例外。在建筑行业中从设计到施工再到后期维护使用各个环节,计算机技术的作用显得日益重要,特别是在施工阶段涉及专业广、管理项目繁多、工期紧张的问题,计算机技术尤其是专业软件的应用对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效果显著,在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质量控制和进度控制中,计算机技术都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信息化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03年11月14日发布的《2003—2008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建筑业信息化是指运用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等,改造和提升建筑业技术手段和生产组织方式,提高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提高建筑业主管部门的管理、决策和服务水平。”建筑业的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之一,而管理的信息化又是实现全行业信息化的重中之重。因此,利用信息化改造建设工程管理,是建筑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建设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随着建设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在20世纪80年代起步。经过20多年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成果显著。勘查设计行业CAD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工程设计过程发生了彻底的变革,目前建筑行业CAD出图率已达95%以上;国内建筑施工企业的计算机应用起步相对较晚,应用水平也参差不齐,但施工软件的应用潜力、前景十分广阔;智能建筑的实际施工近几年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现代高科技和信息技术正在由智能建筑走向智能住宅小区;仿真与虚拟现实技术得以发展,并已开始在城市规划设计、虚拟建筑设计、房地产销售虚拟漫游等领域得以应用;数字城市的建设在有条不紊的开展等。

目前我国建设工程管理领域已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利用的渠道和网络,信息化水平有较大提高。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就中国的建筑行业而言,4.5%的企业信息化处于高级水平,基本实现了核心业务的信息化运营和管理;40.96%的企业信息化处于中级水平,信息化涵盖了主要业务流程,实现了部分数据共享;54.5%的企业信息化尚未启动或是处于信息化初级阶段,信息化仅限于专业软件的局部使用。这与美国、日本及西欧等发达国家的建筑行业信息化程度相比差距颇大。

建设工程的信息化是用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等信息汇集处理高新技术对传统工程技术手段及施工方式进行改造与提升,促进建设工程技术及施工手段不断完善,使其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信息化进行建设工程的技术改造,带动管理进步,提升建筑业,使建筑业这样的传统产业,在新型的工业化上,实现新的跨越,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

1.4.1 建设工程信息的特性

1.大规模性

建设工程信息是建设工程项目各阶段、各环节、各有关单位发生的信息总体不仅有取自建设项目本身的如工程概况、设计文件、合同结构、合同管理制度、信息资料的编码系统、会议制度、监理班子的组织、项目的投资目标、项目的质量目标、项目的进度目标等,还有来自项目外部环境的外部信息如:国家有关的政策和法规;国内及国际市场的原材料及设备价格、市场变化、物价指数;类似工程造价、进度;投标单位的实力、投标单位的信誉、毗邻单位的情况;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等。

2.变动性

建设工程信息不仅有那些在一定时间相对稳定不变的信息,还包括大量不断变化的动态信息如:项目实施阶段的质量、投资及进度信息;反映在某一时刻的项目建设的实际进度及计划完成情况;项目实施阶段的原材料实际消耗量、机械台班数、人工工作日等。

3.多门类性

建设工程的信息有组织类信息、管理类信息、经济类信息和技术类信息,涉及多个学科和门类组织类信息包括:编码信息,单位组织信息,项目组织信息,项目管理组织信息。管理类信息包括:质量控制信息,进度控制信息,合同控制信息,投资控制信息,风险管理信息,安全管理信息。经济类信息包括:工程造价信息,工程量信息。技术类信息包括:前期技术信息,设计技术信息,施工技术信息,材料技术信息,竣工验收技术信息。

1.4.2 建设工程信息化的定义与推进必要性

建设工程信息化是指建设工程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中的开发和应用。一方面,在投资建设一个新的工程项目时,应重视开发和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同类或类似建设项目的有关信息资源;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中的开发和应用,应包括在建设项目决策阶段的开发管理、实施阶段的项目管理和使用阶段的设施管理中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信息技术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过程,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也有一个相应的发展过程。

(1)70年代,单项程序的应用,如工程网络计划的时间参数的计算程序、施工图预算程序等。

(2)80年代,程序系统的应用,如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设施管理信息系统等。

(3)90年代,程序系统的集成,它是随着工程管理的集成而发展的。

(4)90年代末期至今,基于网络平台的工程管理。

建筑施工的特点决定了要想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必须在施工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网络计划技术。针对建筑施工的流动性、个别性、复杂性,必须事先制订好周密的施工组织设计,使流动的人力、财力、物力等相互协调配合,这样才能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职能。一直以来,我们通常使用甘特图的计划方法来编制施工组织计划,虽然编制起来比较容易,但工序间的关系不能明显地表现出来,工序间如果出现逻辑错误便很难发现,因此这种方法仅适用于施工工序简单的小工程。计算机网络计划技术是一种科学的计划管理方法,近年来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各国施工管理者都对它在工作中表现出的价值表示认可,它以缩短工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为目标。通过实践证明,在施工组织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网络计划技术一般能缩短20%左右的工期,降低10%左右的生产成本

“十五”期间,我国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技术后发优势,实现国家现代化和社会生产力跨越发展”的宏伟战略目标。党的十七大更进一步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建筑市场,我国一年的基建投量等于除我国外其他国家投资量的总和。一个个建筑业纪录在我国不断被刷新——杭州湾大桥,苏通大桥,广州电视塔,青藏铁路……由于存在投资效益欠佳、建设产品越来越复杂等原因,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期待进一步管理挖掘。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的《2004—2012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了建筑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即“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注重效益的原则,立足国情,重点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建造应用系统和建筑企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推动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高建筑业信息化总体应用水平,实现建筑业跨越式发展。”

一个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拥有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投资,比如三峡工程;成千上万的设备的采购、运输和安装以及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大兵团协同作战。如何使这些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如何使工作流得以优化,如何使质量得到有效控制,如何使工程成本降到最低,这些都不是传统的、粗放型的手工管理模式能够达到的。

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建设工程的信息化管理。

1.4.3 建设工程信息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分工细致、劳力密集型的建筑业对信息的依赖度愈来愈大,信息已成为企业的一种重要的资产,必须加以充分利用和妥善的保护。通常,每项建设工程包括立项、设计、施工至维修保养等多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又需要多个位于不同地点和具有不同性质的公司和机构参与设计及施工的全过程往往需经几年才能完成,参与人数众多,工序繁复,其间涉及大量的文件及图纸往来,急需协调管理大型智能建设工程的现代化管理,需要在内、外部参与者之间相互交换处理的信息量十分庞大,包括设计阶段的各种图纸、进度控制,施工阶段的人员、物料、进度、质量和经济等数据以及各类政府批文和法律文件等等建设单位繁多,高效的信息交流与共享管理,已成为优质完成现代化建设工程的关键之一。此外,建设工程特有的分散性、移动性和一次性等特点,意味着:如果没有一个整合的信息系统,工程相关的信息将不能很好地保存起来,更难于转化成有用的知识以供将来经济发展借鉴,但少数建设工程已出现因缺乏基本的建筑结构图纸资料而不准验收的现象。大量社会调查发现,工程管理人员往往需要花费多达50%的工作时间来搜查必要的信息,这显著地降低了工程管理的效率。总之,加速建筑业信息化管理已成为实现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市场的迫切需求,是新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我国已有不少公司开始介入建筑业信息化管理领域,并为改变建筑业信息化管理的落后局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以下内容是本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现状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建设领域信息化的国家——日本从1995年开始重视CALS(Continuous Acquisition and Lifecycle Support),即“无纸化”运动。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以电子文档取代书面文档,即实现所谓的无纸化;二是针对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包括建议、报价、设计、制造、提交、支付等阶段)中的各阶段,实施无纸化。在经济连年不景气的日本,人们认为计算机网络是负责运送数字化信息的一种交通工具,实现信息化完全有可能带来生产率的成倍提高,并极大地推动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国家建设主管部门——建设省于1996年提出了具体目标,即2004年在国家重点工程中率先实现信息化,2010年在全国的公共工程中实现信息化。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建筑企业要想参与重点公共建筑项目,设计方、承包方从项目的招投标、项目管理信息的提交,直到竣工资料备案都必须通过互联网或电子介质进行,并且必须符合有关的格式标准,即必须按照信息化的规程行事。在招投标阶段,业主和咨询单位利用网络进行招标,施工单位通过网络投标报价;在可行性研究与设计策划阶段,利用网络进行业主与设计咨询单位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在施工阶段,承包商、建筑师、顾问咨询工程师利用以Internet为平台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专项技术软件实现施工过程信息化管理。在施工现场采用在线数码摄像系统,不但在办公室能看到现场情况,即便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上网也可掌握项目进展信息和现场具体工序情况。同时结合无线上网技术,不断将信息传给每一个在场与不在场的人员。在竣工验收阶段,各类竣工资料可自动生成储存。

2.我国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现状

国内建设工程管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国外相比差距甚为明显。国内建设工程管理刚刚开始建立数据库,管理先进的现场也刚刚开始采用摄像监视系统,用以监视工地现场安全、消防等,比如装在塔吊上的摄像探头,可覆盖高层建筑的工地现场,现场的管理者在办公室即可看到工作面情况。但不在现场的企业领导无法对整个项目进行实时监控,信息化管理和办公对于建设行业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因此引入先进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在我国,建设领域信息化是从推广应用计算机技术开始的。1996年,在建设部颁布的“建筑技术政策纲要(1996~2010)”的全部20项中,有一项就是“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技术”,但还没有明确提出建设领域信息化的概念。2001年2月,建设部在颁布“建设领域信息化工作的基本要点”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建设领域信息化”这一概念。

目前,建筑行业大多数企业都拥有了自己的计算机系统及软件。勘察设计用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对设计单位的人员信息、设计项目信息、设计过程信息和设计审核等进行系统化的管理。在施工管理中目前大部分企业采用的还是传统的信息管理方法,即信息从它的产生、整理、加工传递到检索和利用都是利用纸介质进行的,只有少数企业应用如P3、Project等软件进行现场管理。在整个过程中,信息以一种较为缓慢的速度流动。我国工程监理与设计施工相比较而言,信息技术的应用起步较晚并相对薄弱;监理工作流动性很大;一个项目现场三四个监理人员,配备便携式电脑记录当天的工作任务和成果并不多见;而且软件市场上通用的监理软件相当欠缺。

总的来说我国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当前,部分大型企业不同程度地实现了工程信息的共享、交流与互动,实现全面信息化还有相当远的路要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